宝宝“逆反期” 爸妈“头痛期”

2014-04-03 09:58林怡
亲子 2014年2期
关键词:凳子小鸭子绳子

林怡

在孩子两岁左右时,会进入人生第一个“逆反期”。说“不”,以各种方式跟父母对抗,是孩子这个阶段典型表现。这时候,父母也跟着进入“头疼期”,由耐着性子说教到不知所措,再到抓狂。而父母在应对孩子“逆反期”时,如果策略欠佳,会导致对抗行为,或者在高压政策下,孩子身上的“刺”被磨光了,看似乖巧,却又有其他问题。即便孩子的童年没有激烈的反抗征兆,待他进入青春期或成人之后,他的“逆反”可能会爆发性地回归。

实际上,“逆反期”并不可怕,相反它有着特别的意义。只有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强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逆反行为才会出现。

了解孩子具有“自我意识萌芽,走向独立的欲望滋长”这样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我们面对孩子的“逆反期”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尽可能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做主。在家里,父母常处于强势地位,孩子处于弱势。这时候如果采取高压政策,会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降低他的自我价值感,导致孩子压抑自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表面乖巧,内心深处实则积攒了相当多的负面能量。因此,当孩子表达 “我长大了!我能行!”这种意思时,父母不妨放开手,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顺应孩子的需求加以疏导

当孩子表现得“逆反”的时候,我们先要思考: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某天,在一家会所大厅的墙壁上挂了一根绳子,上面夹了很多孩子们的作品。有个3岁多的小男孩把绳子摘下来,扔在了地上。妈妈批评孩子,让他把绳子挂回去,但孩子不为所动。我走过去,看着孩子:“你是想试试这根绳子摘下来以后还能不能挂上去,对吗?这真是个很好的主意。我估计你很快就能把它挂回去。”孩子立刻挂回绳子,并弄好上面作品,然后一脸自豪地看着我。我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你可真够神速的,这么快就全都挂好了?”

我没有批评孩子,而是从正面引导他,让他觉得自己很有想法,有了“我真行”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感觉,不用我再劝说,他自然就会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去行动。事后的赏识更是让他畅快无比。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他内心满溢着愉悦感、自豪感与价值感,他的“逆反”自然被消融。

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

当然,我们给出的选择最终的指向应该是同一个目标,而不是两个反向的目标。

有一天,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玩。临走时,奶奶要求孩子自己穿鞋,但是孩子磨磨蹭蹭不愿动。孩子在和奶奶较量,他很清楚,只要坚持不穿,奶奶终将会让步。祖孙俩正僵持不下时,我蹲下来,“羡慕”地看着孩子:“你这鞋子好漂亮啊!穿上肯定特别好看吧?要是我也有这样一双鞋子就好了。”这句话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漂亮的鞋子”上。

“奶奶,你知道××穿鞋有多快吗?肯定不知道吧?”我与奶奶对视一下,奶奶心领神会,立刻回应:“这我还真不知道呢。”这话暗示他很能干,孩子的小脸上已有得意之色。

“××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这时候,小家伙已经动心了。我又补了一句:“你看,那边有个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边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我要坐在小凳子上穿。”小家伙坐在小凳子上,争分夺秒穿起了鞋子。于是,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顾左右而言他

一旦对抗产生,我们很容易与孩子持续地纠结,导致对抗升级。当对抗的能量积聚到某个极限,我们就可能因为耐不住性子而爆发。此时,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维模式,问问自己:“除了对抗与妥协,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呢?”

比如,当妈妈要孩子去洗澡,孩子因迷恋动画片不肯去时,通常妈妈要么强制孩子服从,要么妥协,让孩子看个够。如果走第三条路,情形就不一样了。

妈妈面对孩子的反抗,可以采用商量的口吻,说:“这个动画片真有意思呀!要是闭上眼睛,你觉得能听到动画片里的声音吗?”孩子好奇地闭上眼睛,果然能听到声音。妈妈继续说:“好神奇啊,闭上眼睛也能听到。我们走到门那儿,你觉得能听到吗?你觉得洗漱的时候能听到吗?我们去试试吧!”在这种循循善诱之下,孩子顺从地跟着妈妈去浴室。当然,妈妈还要带上他洗漱时的玩具,一边走,一边说:“不知道小鸭子能不能听到动画片里的声音呢!你觉得能听到是吧?那小鸭子跳水的时候能听到吗?也能听到吗?……”

只要理解了处在“逆反期”的孩子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需求,经由第三条路,就可以轻松化解矛盾。在这样的方式引导下,即便处在“逆反期”的孩子,他的“逆反”势头也会被削弱融化。如此,无论爸爸妈妈还是孩子,便都轻松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凳子小鸭子绳子
绳子够长吗
抢凳子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抢凳子
取绳子
小凳子
表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