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梅海涛+倪超军+李健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2008-2012年新疆15地州市的城镇化质量得分,运用马尔可夫链法对新疆城镇化质量进行了高、中高、中低和低水平类型的分类,并对2008-2012年新疆城镇化质量的类型状态及类型转移概率进行分析,并在2012年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5年新疆城镇化质量的类型分布。结论表明:2008-2012年,新疆城镇化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且有一直向好的趋势;从城镇化质量类型转移矩阵可知,城镇化质量的排名及类型分布一般不易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新疆城镇化质量的分布将主要集中在中高和中低水平两个类型上。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 马尔可夫链 新疆
引言
城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虽然城镇化在速度方面取得了惊人成绩,但城镇化质量却不尽人意。提高城镇化质量已成为一项严峻而紧迫的任务。而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城镇化速度和质量有待提高,且在城镇化过程面临众多考验和问题,如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众多,城镇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特点。由此,关于新疆城镇化质量提升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赋权,用耦合度模型、VAR模型及象限图分类识别法等对全国、区域、省域、城市群及地级市等的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评价体系构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城镇化质量评价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人均 GDP、非农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人均财政科技支出、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千人拥有病床位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人均生活用水量、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率、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人均道路与交通面积、单位 GDP 的耗电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市辖区与全市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等等涉及经济、社会、空间、人口、效率、居民生活、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正向、逆向和适中的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往往根据学者研究视角和对城镇化质量定义及内涵等理解的不同而不同。而关于新疆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较少,王磊和龚新蜀(2010)及刘春燕(2009)分别对新疆及乌鲁木齐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以上研究为本文研究新疆城镇化质量给予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则在主成份法计算出城镇化质量得分的基础上,用马尔可夫链法对新疆城镇化质量得分进行高、中高、中低和低水平的类型分类,并对2008-2012年新疆城镇化质量的类型状态及类型转移概率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更深入分析和了解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目的,同时为其他少数民族区域或资源省份研究城镇化质量给予借鉴。
新疆城镇化质量测度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收集
本文在遵循系统性、可比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及城乡协调程度三方面,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内容的14个指标,即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少数民族城镇化指数、外贸依存度、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平均每万人医生数、养老保险参保率、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X9、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实现的GDP、单位GDP耗水量、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及各地州统计公报。
(二)城镇化质量得分
采用主成份法降维的思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选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3个主成份,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3%,最后计算得出2008-2012年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得分,见表1。
新疆城镇化质量的优化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状态划分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后效性”特点,本文选取马尔可夫链优化模型确定新疆15个地州市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数据来源于表1。本文结合样本量较少,且样本值差距相对较小的特点,将综合得分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水平:城镇化质量得分大于等于0.71,二是中高水平:城镇化质量得分介于-0.11-0.62之间,三是中低水平:城镇化质量得分介于-0.29--0.21之间,四是低水平:城镇化质量得分小于等于-0.3。
(二)方法选择
马尔可夫链是一种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无后效性过程。该方法将连续的城镇化质量数据离散化为K种类型,之后计算其相应类型的概率分布及年际变化,近似于城镇化质量的整个演变过程。通常,将t年份城镇化质量得分的概率分布表示为一个1×K的状态概率空间,不同年份城镇化质量类型之间的转移可以用一个K×K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P表示,见表2。
表2中,元素Pij表示t年份属于类型i的区域在下一年份转移到j类型的一步转移概率,即Pij=nij /ni,nij表示在研究期间内城镇化质量类型在t时刻类型为i,在t+1时刻转移为j的数量之和,ni为所有时段上类型为i的区域数量之和。
(三)趋势分析
时间维度。通过计算和统计可得出新疆各地州2008-2012年的城镇化质量的类型分布情况(见表3)。从表3可知,新疆城镇化质量总体较差,高水平地区数量少,中低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数量占地区总数的近60%。经过2008-2012年的发展,新疆城镇化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中高水平地区数量和中低水平地区数量波动较大,高水平地区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中高水平地区数量和低水平地区数量变动幅度一般,即在数量上都只有一个地区发生了转移,有向好发展的趋势。中低水平地区数量虽然中间有地区转移的波动,但最终没有发生转移。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导致即使有一个变动,其变动幅度也较大。endprint
虽然5年的整体转移效果一般,但是中间转移地区数量的波动正说明了转移的存在和转移趋势的形成。从表3和表4可知,2009年虽然高水平地区数量减少至一个,但中高水平地区由2008年的3个提高至6个,即从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发生了2个正向转移,从高水平向中低水平发生了一个负向的转移。中低水平的地区由2008年的5个降低至2个,其中有2个是转移至中高水平的正向转移,1个向低水平发生的负向转移,由此可知2009年较2008年城镇化质量总体有较大的提升。同理,2010年较2009年的变动较稳定,即2009年的中高水平的地区分别各转移一个到高水平地区和中低水平地区。2011年较2010年变动较明显,高水平地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中高水平地区和中低水平地区各增加一个,低水平地区减少2个,城镇化质量总体提升较明显。而2012年较2011年变动相对稳定,高水平和低水平地区数量没发生变化,而中高水平地区减少一个,中低水平地区增加一个,总体稳定。
空间维度。各地区城镇化质量分布所在区域方面。新疆城镇化质量分布总体不均衡,大体上呈现出以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为代表的北坡经济带上的地区城镇化质量总体较高,而以克州、和田为代表南疆三地州及以阿勒泰为代表的沿边高寒地区质量总体较低的情况。而区域内部也有城镇化质量排名属于中高水平的地区,如南疆地区的巴州、喀什及吐鲁番等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得益于特殊条件的影响,进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从所在的区域中脱颖而出。如巴州的油气资源、吐鲁番的矿产资源,喀什的经济特区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条件带来的影响最终归为产业支撑和带动的结果。
具体到各地区方面,2008-2012年的5年间,城镇化质量类型分布在空间上变化明显,见图1。南疆地区的喀什的城镇化质量逐步的由中低水平提升至中高水平,塔城地区经历较大波动后由低水平最终提升至中低水平。其他地区虽然没有发生跨水平的变化,但在各自水平内部有排名的变化,如同属低水平的和田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2008年低水平里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五,至2012年,他们的排名分别位于低水平内部的第三和第一,名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即使属于同一水平,且内部排名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城镇化质量的得分提高了,如同属一个水平内部且排名相同的乌鲁木齐和昌吉,2008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2和-0.11,2012年得分分别为2.17和-0.0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明城镇化质量一直在不断提升。但也有同属一水平,且内部排名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城镇化质量的得分降低了,如同属一个水平内部且排名相同的克拉玛依和石河子,2008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0.87和0.2,2012年得分分别为0.73和0.0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城镇化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者说一方面有所下降,亦或组成计算城镇化质量的某一个指标值有所降低。这点应值得我们重视。
(四)趋势的实证分析
根据表3、表4的内容,采用马尔可夫链方法可求出各水平的变动趋势及概率,见表5。
同理,可分别求出2009-2012年间的3个马尔可夫矩阵,并将2008-2012年间的4个马尔可夫矩阵求平均值,得出各水平间的平均转移概率,见表6。
表6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城镇化质量类型没有发生转移的概率,而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则表示城镇化质量在不同类型间发生转化的概率。从表中可知,对角线上的概率都较高,最低的为76.67%,而非对角线上的概率较低,其中最高的为18.33%。由此可知,当一个地区如果在基期属于某个类型,那么在随后年份里仍属于该类型的概率不低于76.67%,而在随后年份里不属于该类型的概率在5%-18.33%之间,这也表明城镇化质量在不同类型间的转移概率非常小。由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全部集中在对角线的两侧,表明新疆各地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不会出现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落后的情形,即不会出现从某个质量类型连续跨越到比自己高或低两到三个级别类型的地区,这也符合新疆的实际和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实际。
分析表6的结果可知,非对角线上的概率也即发生类型转移的概率在4.17%-18.33%之间,其中向上转移(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移)和向下转移(即从高水平向低水平的转移)基本相当。但是具体到类型间的转移时有如下现象:一是从高水平到中高水平的转移概率为12.5%,而从中高水平到高水平的概率仅为4.17%,由此可知出现了“下山容易上山难”的现象。二是由中高水平向中低水平的转移概率为9.17%,由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为18.33%,相反地出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现象。三是由中低水平向低水平转移概率为5%,由低水平向中低水平转移的概率为8.33%,又出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现象。综上,新疆城镇化质量相对更容易从低水平和高水平分别转移至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从中低水平转移至中高水平。因此,我们应对高水平流入中高水平引起重视,同时对中低水平转移至中高水平继续鼓励和引导,以期为新疆城镇化质量总体提升做贡献。
(五)趋势预测
根据马尔可夫原理,在新疆2012年城镇化质量类型分布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的城镇化类型转移概率及类型数量分布情况进行预测,见表7。
通过预测五年后的转移概率和质量类型分布不难发现,转移概率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对角线上元素的数值下降较明显,虽下降明显,但仍高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其下降的数值逐渐转移至对角线的两边,甚至出现了跨越式转移的概率,这也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内涵相符。同时,对角线上元素数值虽有下降,但其基本转移至相应元素的周围,并没有跨越式转移,由此可知,城镇化质量发展走出“落后陷阱”比较困难。随着城镇化质量发展,其类型分布在数量上整体有较大改变,尤其是除高水平类型外的分布,呈现整体向上的趋势。即由低水平向中低水平发生了1个转移,由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发生了2个转移。由此我们可以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城镇化质量将在不断向好的基础上呈现正态分布。届时若想突破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瓶颈,应增强中低、中高水平向上转移的动力。endprint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城镇化质量区域间差距较大,主要呈现出北疆优于南疆,中间优于延边的现状;新疆城镇化质量在2008-2012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一直向好的趋势;从城镇化质量类型转移矩阵可知,城镇化质量的排名及类型分布一般不容易变化,即城镇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城镇化质量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城镇化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由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城镇化质量的短板效应,进而影响整体效果。第二,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发展策略。从分析可知,新疆四个区域间城镇化质量差别较大,同时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差距也较大,为此必须通过主观努力弥补自然环境及区位等的劣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南疆及延边高寒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进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积极培育特大城市及大城市数量,并努力提高其辐射带动作用。现阶段,新疆地级市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特大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高,但其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应在各区域内部建立一或两个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如南疆可以在喀什、库尔勒及阿克苏等地现有较好的基础上培育完善城镇化质量内涵,并辐射或反哺式培育周边的和静、库车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另外,还应注重区域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短板效应。第四,重视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应用特色产业来塑造特色城镇,防止千城一面的现象。从城镇化质量现状可知,在环境较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高,如巴州、吐鲁番及喀什等地区,这些都无外乎与产业有关。因此,和田、克州、博乐等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而为城镇化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
2.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王磊,龚新蜀.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4.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7)
5.刘静玉,孙方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6.孔凡文,许世卫.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2005(5)
7.刘雅轩,张小雷,雷军等.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J].干旱区地理,2009(3)endprint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城镇化质量区域间差距较大,主要呈现出北疆优于南疆,中间优于延边的现状;新疆城镇化质量在2008-2012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一直向好的趋势;从城镇化质量类型转移矩阵可知,城镇化质量的排名及类型分布一般不容易变化,即城镇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城镇化质量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城镇化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由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城镇化质量的短板效应,进而影响整体效果。第二,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发展策略。从分析可知,新疆四个区域间城镇化质量差别较大,同时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差距也较大,为此必须通过主观努力弥补自然环境及区位等的劣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南疆及延边高寒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进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积极培育特大城市及大城市数量,并努力提高其辐射带动作用。现阶段,新疆地级市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特大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高,但其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应在各区域内部建立一或两个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如南疆可以在喀什、库尔勒及阿克苏等地现有较好的基础上培育完善城镇化质量内涵,并辐射或反哺式培育周边的和静、库车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另外,还应注重区域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短板效应。第四,重视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应用特色产业来塑造特色城镇,防止千城一面的现象。从城镇化质量现状可知,在环境较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高,如巴州、吐鲁番及喀什等地区,这些都无外乎与产业有关。因此,和田、克州、博乐等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而为城镇化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
2.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王磊,龚新蜀.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4.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7)
5.刘静玉,孙方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6.孔凡文,许世卫.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2005(5)
7.刘雅轩,张小雷,雷军等.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J].干旱区地理,2009(3)endprint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城镇化质量区域间差距较大,主要呈现出北疆优于南疆,中间优于延边的现状;新疆城镇化质量在2008-2012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一直向好的趋势;从城镇化质量类型转移矩阵可知,城镇化质量的排名及类型分布一般不容易变化,即城镇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城镇化质量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城镇化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由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城镇化质量的短板效应,进而影响整体效果。第二,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发展策略。从分析可知,新疆四个区域间城镇化质量差别较大,同时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差距也较大,为此必须通过主观努力弥补自然环境及区位等的劣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南疆及延边高寒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进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积极培育特大城市及大城市数量,并努力提高其辐射带动作用。现阶段,新疆地级市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特大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高,但其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应在各区域内部建立一或两个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如南疆可以在喀什、库尔勒及阿克苏等地现有较好的基础上培育完善城镇化质量内涵,并辐射或反哺式培育周边的和静、库车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另外,还应注重区域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短板效应。第四,重视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应用特色产业来塑造特色城镇,防止千城一面的现象。从城镇化质量现状可知,在环境较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高,如巴州、吐鲁番及喀什等地区,这些都无外乎与产业有关。因此,和田、克州、博乐等城镇化质量落后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而为城镇化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
2.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王磊,龚新蜀.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4.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7)
5.刘静玉,孙方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6.孔凡文,许世卫.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2005(5)
7.刘雅轩,张小雷,雷军等.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J].干旱区地理,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