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和市场获得视角下城市集聚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4-04-03 16:20高翔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江苏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以江苏省为研究背景,着重从区域分工与市场获得角度探究城市集聚经济发生的动力机制。利用2002-2010年江苏13个地级市市辖区数据计算了各市的集聚经济指数、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指数和市场获得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相关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多样化分工能有效促进江苏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市场获得水平的差异是江苏不同城市间集聚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区域分工 市场获得 城市集聚经济 江苏

引言

我们知道,最早研究集聚现象的是马歇尔(1890),他指出产业集聚的源泉主要有3个: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分工专业化、技术外溢。以后的学者区分出在集聚经济中的两种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前者指某一行业的地理集中所产生的仅惠及本行业的外部性,后者则是指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带来的行业之间的外部性(Hoover,1948;Jocobs,1969)。而讨论区域分工问题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一大源泉就是分工。杨小凯(2003)认为分工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化,若没有专业多样化,社会生产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魏后凯(2007)认为随着产业链分工的出现,产业价值链将同一产业内部和不同产业间的环节与程序融合在一起,弱化了产业之间的边界。因此,结合有关集聚经济与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还可以包括多样化分工,这里的“分工”是基于技术水平与消费者偏好差异,是伴随着一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增多出现的。

新经济地理学则将空间因素纳入其理论模型,城市则正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良好载体。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工人和企业都有集中于市场规模更大的区域的倾向,因为市场规模更大意味着更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人口与企业的迁移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区域转移,又导致市场规模的相对变化,诱使要素进一步向市场规模更大的地区流动,从而形成累积循环因果机制推动集聚大部分人口与产业的中心区域的产生,而其他区域由于要素的大量外流成为外围区域(Fujita,Krugman,Venables,1999)。显然,具有经济要素集聚性的城市是相对于农村的中心区域。新经济地理学者一般用Harris(1954)提出的市场获得或市场潜力(market potential)来衡量城市的市场规模大小,其含义是一城市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与市场需求可获得范围(包括本地和其他周边区域)的市场规模、交通通达度成正比。

理论分析

本文将区域分工与市场获得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来阐述城市集聚经济的动力机制(见图1)。

首先,从市场获得路径分析,市场获得的增加可以引发“市场规模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集聚于市场获得大的城市意味着接近更大规模的市场,必然能获得差异产品以满足其多样性偏好;对于企业来说,大量企业与人口的集聚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程度提高。市场获得的增加还可以引起 “价格指数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大的市场获得的城市本身可以生产出大多数的产品,能节约运输成本,与企业的关联程度的提高能减少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更大市场获得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增强的与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关联,能减小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

其次,从区域分工路径分析,消费者对供给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区域分工的扩大,因为城市间的分工一般是基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相对优势进行的。而市场获得与区域分工之间又相互影响,其关系可以用“斯密定理”归纳: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区域分工的程度,而分工的程度反过来又影响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专业化熟练的生产过程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伴随着产品数量增加与市场价格的降低。专业化也有利于工人生产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积累,为生产技术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网络。随着专业化分工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迅速增加,为满足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中间产品、消费品的多样性偏好,便出现了多样化分工,并呈现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特点。多样化分工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业界限,特别是随着知识分工的出现,有利于不同产业基于某些类似的程序与环节进行知识与技术交流,促进知识溢出。

市场获得路径与区域分工路径最后都汇集于外部性与规模报酬递增,为城市集聚经济提供了微观基础。城市的初始集聚由于路径依赖,所形成的集聚经济通过累积循环因果链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稳定的城市集聚经济。

模型与变量

本文构建了以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其中,Cit为城市集聚经济指数,Lit、Dit分别为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指数,RMAit是相对市场获得指数,Xit是其他相关的控制变量。本文所涉及的城市数据为市辖区数据,且均取自2002-20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模型的因变量是城市集聚经济指数Cit,是第t年江苏省i地级市市辖区GDP占全国所有地级市市辖区GDP的比例。

本文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19个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来计算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指数。将i城市的j行业就业人数占该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Sij除上j行业占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Sj,所得到的数值作为所考察城市 j 行业的专业化指数。而要考察城市的总体专业化分工水平,就要取专业化指数最大的行业的数值作为该城市的专业化指数,即。一般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HHI)指数来衡量一地区的产业多样性特征。本文也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即。当值较小(即D值较高)时,表示一城市各行业劳动力分布与全国高度一致时,该城市的多样化分工特征较明显。

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i是各市的市场获得指数MAi与全省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指数的比值。市场获得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表示城市的某一下辖县(市)。该公式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城市市场获得的三个来源—市辖区、下辖县(市)和其他城市。为了简化计算和分析,本文的其他城市指的是江苏省内的其他城市。endprint

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有:企业集聚指数Qi,用一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数的比例测度;工资指数Wi,是一城市的劳动工资与全国平均劳动工资之比;对外开放指数Oi,用一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额的比例测度。

计量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回归分析发现专业化指数的系数为负数但不显著,多样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两者系数的和仍为正数说明江苏城市的区域分工总体促进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这与魏守华等(2012)基于江苏制造业数据得出专业化对江苏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显著有利于江苏制造业创新绩效提高的结论相似。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的回归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上达到0.2347,表明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江苏某城市的市场获得相对于江苏全省所有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每增加10%,城市集聚指数就能增加2.347%,这与本文预期的市场获得与城市集聚经济程度成正向关系相一致。而市场获得能力较强的城市由于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与周边市场的良好通达性,更容易吸引外地企业的迁入和促使新企业的建立,表现在计量模型中为企业集聚指数Q的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且高达0.49997。这说明企业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城市集聚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提高城市的市场获得水平促进集聚能力的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工资指数W的系数显著为负,而观察工资数据可以发现,苏南城市的平均工资相对于全国所有地级市、苏中和苏北的增长速度较慢,而这五个城市的城市集聚指数总体上是略微增加的。对外开放指数O的系数为0.0176,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能吸收较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城市因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数量的增加和技术外溢的获得可以集聚更多的要素。

政策建议

本文对于江苏省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是:降低徐州等城市对于资源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水平,而苏北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应选择制造业作为专业化部门并保持在适中的专业化水平。南京应保持对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高端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苏锡常要保持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北城市,适当提高三市市辖区的多样化特征,但也应注意三市在区域分工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本文对于江苏省与市场获得相关的建议是:将市场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宏观层面要促进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壁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上,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次序;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要注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具体到城市层面,苏锡常应加快建成统一的要素市场网络;南京应加强对两个新设市辖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苏中城市要成为连接苏南和苏北市场交流的纽带,同时改善与苏南和上海的交通通达度;苏北城市提高市场获得能力的关键是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无缝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企业数量的增加。正视江苏省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应过分追求区域发展的绝对平衡。同时注意到政治与政策因素也是初始优势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加快苏北的中心区域和城市增长极的发展以避免极端的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并建立起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

参考文献:

1.Fujita,M.,Krugman,P.,and Venables,A.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Cambridge:MIT Press, 1999:1-20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例[D].浙江大学,2010

4.梁琦.关于空间经济学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王良举:空间交易成本、市场获得与企业区位[J].南大商学评论,2012,18

7.许德友.市场获得与区域发展差距:来自中国城市经济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12(1)

作者简介:

高翔(1990-),男,安徽绩溪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有:企业集聚指数Qi,用一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数的比例测度;工资指数Wi,是一城市的劳动工资与全国平均劳动工资之比;对外开放指数Oi,用一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额的比例测度。

计量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回归分析发现专业化指数的系数为负数但不显著,多样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两者系数的和仍为正数说明江苏城市的区域分工总体促进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这与魏守华等(2012)基于江苏制造业数据得出专业化对江苏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显著有利于江苏制造业创新绩效提高的结论相似。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的回归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上达到0.2347,表明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江苏某城市的市场获得相对于江苏全省所有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每增加10%,城市集聚指数就能增加2.347%,这与本文预期的市场获得与城市集聚经济程度成正向关系相一致。而市场获得能力较强的城市由于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与周边市场的良好通达性,更容易吸引外地企业的迁入和促使新企业的建立,表现在计量模型中为企业集聚指数Q的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且高达0.49997。这说明企业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城市集聚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提高城市的市场获得水平促进集聚能力的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工资指数W的系数显著为负,而观察工资数据可以发现,苏南城市的平均工资相对于全国所有地级市、苏中和苏北的增长速度较慢,而这五个城市的城市集聚指数总体上是略微增加的。对外开放指数O的系数为0.0176,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能吸收较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城市因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数量的增加和技术外溢的获得可以集聚更多的要素。

政策建议

本文对于江苏省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是:降低徐州等城市对于资源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水平,而苏北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应选择制造业作为专业化部门并保持在适中的专业化水平。南京应保持对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高端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苏锡常要保持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北城市,适当提高三市市辖区的多样化特征,但也应注意三市在区域分工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本文对于江苏省与市场获得相关的建议是:将市场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宏观层面要促进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壁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上,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次序;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要注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具体到城市层面,苏锡常应加快建成统一的要素市场网络;南京应加强对两个新设市辖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苏中城市要成为连接苏南和苏北市场交流的纽带,同时改善与苏南和上海的交通通达度;苏北城市提高市场获得能力的关键是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无缝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企业数量的增加。正视江苏省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应过分追求区域发展的绝对平衡。同时注意到政治与政策因素也是初始优势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加快苏北的中心区域和城市增长极的发展以避免极端的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并建立起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

参考文献:

1.Fujita,M.,Krugman,P.,and Venables,A.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Cambridge:MIT Press, 1999:1-20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例[D].浙江大学,2010

4.梁琦.关于空间经济学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王良举:空间交易成本、市场获得与企业区位[J].南大商学评论,2012,18

7.许德友.市场获得与区域发展差距:来自中国城市经济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12(1)

作者简介:

高翔(1990-),男,安徽绩溪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有:企业集聚指数Qi,用一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数的比例测度;工资指数Wi,是一城市的劳动工资与全国平均劳动工资之比;对外开放指数Oi,用一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额的比例测度。

计量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回归分析发现专业化指数的系数为负数但不显著,多样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两者系数的和仍为正数说明江苏城市的区域分工总体促进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这与魏守华等(2012)基于江苏制造业数据得出专业化对江苏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显著有利于江苏制造业创新绩效提高的结论相似。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的回归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上达到0.2347,表明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江苏某城市的市场获得相对于江苏全省所有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每增加10%,城市集聚指数就能增加2.347%,这与本文预期的市场获得与城市集聚经济程度成正向关系相一致。而市场获得能力较强的城市由于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与周边市场的良好通达性,更容易吸引外地企业的迁入和促使新企业的建立,表现在计量模型中为企业集聚指数Q的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且高达0.49997。这说明企业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城市集聚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提高城市的市场获得水平促进集聚能力的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工资指数W的系数显著为负,而观察工资数据可以发现,苏南城市的平均工资相对于全国所有地级市、苏中和苏北的增长速度较慢,而这五个城市的城市集聚指数总体上是略微增加的。对外开放指数O的系数为0.0176,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能吸收较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城市因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数量的增加和技术外溢的获得可以集聚更多的要素。

政策建议

本文对于江苏省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是:降低徐州等城市对于资源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水平,而苏北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应选择制造业作为专业化部门并保持在适中的专业化水平。南京应保持对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高端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苏锡常要保持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北城市,适当提高三市市辖区的多样化特征,但也应注意三市在区域分工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本文对于江苏省与市场获得相关的建议是:将市场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宏观层面要促进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壁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上,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次序;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要注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具体到城市层面,苏锡常应加快建成统一的要素市场网络;南京应加强对两个新设市辖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苏中城市要成为连接苏南和苏北市场交流的纽带,同时改善与苏南和上海的交通通达度;苏北城市提高市场获得能力的关键是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无缝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企业数量的增加。正视江苏省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应过分追求区域发展的绝对平衡。同时注意到政治与政策因素也是初始优势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加快苏北的中心区域和城市增长极的发展以避免极端的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并建立起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

参考文献:

1.Fujita,M.,Krugman,P.,and Venables,A.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Cambridge:MIT Press, 1999:1-20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例[D].浙江大学,2010

4.梁琦.关于空间经济学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王良举:空间交易成本、市场获得与企业区位[J].南大商学评论,2012,18

7.许德友.市场获得与区域发展差距:来自中国城市经济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12(1)

作者简介:

高翔(1990-),男,安徽绩溪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Cultivation of labor quality
江苏
数独江苏
江苏金湖:杉青水秀,为荷而来
数读江苏
江苏
江苏伟天化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