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与协同三种视角的平台研究述评

2014-04-03 11:31陈青姣李光金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8期

陈青姣+李光金

内容摘要:“共享与协同”是各平台产生的根本驱动。本文以平台根本驱动为基点从生产流程、产业经济学和组织结构三种视角系统梳理、对比分析平台研究成果,基于此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战略管理视角的集团公司平台。

关键词:产品平台 产业平台 平台组织 共享与协同

生产流程视角-产品平台

产品平台在流程创新中是一个重要概念(Muffatto,1999)。产品平台概念较早出现在亨利·福特的《现代人(Modern Man)》中,指各“子系统”(Meyer,1998)。此后,产品平台研究逐渐增多,其概念也逐步完善。Meyer及其同伴、Robertson和Ulrich、Muffatto和Roveda是产品平台的理论奠基者。Meyer和 Utterback(1993)认为产品平台是产品族共享的设计与部件。这一概念强调产品平台的物质共性,引发了企业生产流程领域内降低成本和减少投入的研究。Meyer(1997)、Meyer和Lehnerd(1997)扩展了产品平台的概念:指一组子系统和接口形成的共同构架。从共同构架中,一系列衍生品得以有效开发和生产,共享与协同思维得以运用。Robertson和Ulrich(1998)则强调产品平台的构成要素:产品平台是产品族(a family of products)共享的资源集,包含“部件”、“流程”、“知识”、“人员和关系”四个要素。Krishnan和Gupta(2001)综合了前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产品平台是供产品族共享的部件或子系统资产。可见,产品平台研究中,“平台”一词与一系列相关产品的“基础(foundation)”或“共同部件(common components)”相关;产品平台提供流程中部件、生产子系统、知识、生产技术的共享与协同,发挥资源、知识与技术的杠杆作用。

产品平台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起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消费性电子产品和计算机行业驱动了平台思想的诞生,此阶段主要研究产品平台理论的概念、作用、形成机理;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产品平台”是研究者分析模块化产品结构和再利用部件的成本收益的热门话题,它与同一时期兴起的流程再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品平台以模块化流程共享部件、知识和技术,有效改善成本、顾客满意度、质量、服务和速度,很好地满足了企业流程再造的需求;完善阶段。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产品平台的研究更深入,不再局限于概念或形成机理,而是研究如何提供更为有效的、体现柔性与整合思想的平台,以及产品平台思想在其他领域的延伸应用。

产品平台理论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带来了切实好处,这也是此理论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为努力应对“提供成本效益好的品种”的挑战,企业开始将相关产品视为一个族,让它们共享部件、子系统和生产步骤,这是产品平台最初产生的动力。Meyer和Utterback(1993)、Meyer和Lehnard(1997)关注平台福利—平台聚集效应带来的利润提高,包括三个方面:降低产品设计的固定成本分摊。产品族设计的一次性部署可减少单个产品分别设计的固定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提高产品投入的响应能力。用于产品族平台构建和发展的投资比单一产品投资的响应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生产流程视角的产品平台发展至今,带来的效应远不止流程的模块化和成本的降低,而是带来了知识技术、人员、能力和关系等多种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也带来了协同管理思想,满足了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双重需要,同时引发了平台思想在其他研究领域的延伸,促进了共享与协同思维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视角-产业平台

产业经济学视角的平台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初见端倪。学者和产业观察者在研究浏览器、网络等技术的同时,也在讨论“产业范围内的平台(Industry wide platforms)”,但真正获得全面关注是在2000年左右(徐晋,2007)。2004年,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和政策研究中心(CEFR)联合主办的“双边市场经济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双边市场平台概念,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中平台理论的确立。国内以徐晋、张祥建为代表的学者,在产业平台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产业平台研究中,平台概念分为三类:一是将平台视为现实或虚拟的交易场所。平台是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存在于现实世界或虚拟网络空间中,引导、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达成交易,并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二是将平台视为“中介”。在双边市场平台竞争的定价与开放性研究中,平台扮演中介角色。三是将平台视为解决方案。平台是指能帮助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企业通过一系列接口或界面来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方案,构成要素:执行系统和界面。

Gezinus等(2011)总结了产业平台的四个基本动力:模块设计的出现。模块设计创建了产业平台的基础;网络连接的增加。因特网、物流网、电话网等使企业间、人们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为产业平台提供了网络环境;自发组织的兴起。消费者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起来以“团购”形式去实现需要,这是产业平台兴起的需求方动力;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

结合产业平台产生的动力和概念,可发现:双边市场和网络外部性是其核心特征。产业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存在两方或多方客户对平台提供的不同服务感兴趣;一方客户的主要利益是通过与另一方产生“交易”而获得;平台的任务是确保利用平台比直接双方交易更有效。产业平台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又称“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者是否购买、使用某产品或服务取决于其他消费者是否已购买、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会随着其他消费者对此产品或服务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梅特卡夫定律和里德定律阐明了网络外部性的强大:平台效用随着平台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Cusumano(2010)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升级了产业平台的网络效应:生态系统中平台和互补品的外部使用者越多,平台和互补品的价值越大。受直接、间接网络效应的驱动,更多的使用者利用平台,更多的互补品加入生态系统;越多的互补品加入,越多的使用者利用平台;二者的相互促进使平台无限扩展。endprint

因此,以双边市场为交易特征的产业平台在网络效应下促进着平台使用者间网络、用户等的共享与协同,使商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有序地发展。

组织结构视角-平台组织

从组织结构视角研究平台的文献不多,Ciborra的研究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动态性和脆弱性成为企业生存环境的关键词,变革与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与应对外部动态性的“武器”,如何寻找一种组织结构相对有效地应对频繁的组织重构是企业面临的问题。Ciborra(1996)探寻到了一种组织:平台组织,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虚拟的组织方案,在行动中共享和重置。从这一视角,平台是由多种方案、计划和资源构成的体系。具体实施:以问题为导向,聚集现有人员,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共同完成。平台组织内关于战略行为的结构倾向于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是依赖于市场、技术和竞争者变化的短暂的一致。可见,此处的平台组织是应急组织的常态化,精髓是靠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主观意识拼凑、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应对环境或竞争对手的变化。平台组织依靠的是企业的即兴发挥,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应对变革、兼并、重组等非连续状态,具有很大的柔性。总之,平台组织在混乱的、反复无常的动荡环境中,相比传统组织,具备有效实现资源、能力重组的潜能,相对有效地通过拼凑现有资源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实施全球化战略中的联盟、兼并时,需要平台组织应对变革中(尤其是破坏性创新)的非连贯性,为企业的灵活变动提供重组工具。

综上所述,平台组织是通过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与协同、各种资源间的共享与协同应对变革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种视角平台研究对比及研究新视角

首先,三种视角间平台研究的对比(见表1):第一,不同视角的平台调节机制不同。产品平台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科层制,少数大型企业是内部市场机制,企业联盟间是单边市场机制;平台组织主要依赖内部弹性的、团队型的、网络型的权力链调配内部资源;产业平台的调节机制是双边市场。产业平台扮演交易中介、虚拟交易场所、方案提供者等多重角色,设法促成商品提供者与购买者达成交易,至少保证双方没有损失。第二,不同视角的平台福利具有共性。产品平台福利以生产研发成本的降低和新产品上市时间的缩短为主,有效聚集和协同企业内部资源,可获得成本效率、技术杠杆、市场支配力;产业平台以网络外部性和外部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将平台参与者置身于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平台组织福利以动态、无序环境中的有效重组为主,可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三种视角由于平台用途、构成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福利,但总体上存在相似性:强健的平台使可用资源的范围变得无限大,发展潜力无限膨胀;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强大的后盾;发挥资源的共享性与协同性。第三,不同视角的思维方式具有共性。三种视角的研究均表明:平台参与者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商业生态圈或生态系统中,与其他成员(内部或外部)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运用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三种研究视角间的关系。三种视角的理论是互补的、相互支撑的,共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共享与协同效应做出贡献(见图1)。平台组织为产品平台和产业平台的实施提供柔性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动态机制,是动态竞争环境下组织构架的新尝试;产品平台注重企业内部流程层面的协同,是集成业务平台的基础;产业平台注重企业间的协同及需求市场规模经济的协同(用户的共享);在某些行业,产品平台是产业平台的嵌套平台。

综上,产品平台从生产流程视角为企业的流程重组、内部共享与协同提供了依据;产业平台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将企业置身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共享网络外部性,协同企业间资源;平台组织从组织结构视角为企业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新型组织形态。三种视角的平台研究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背景下,具有内外双重市场的集团公司成为了研究焦点,集团公司如何有效构建和驾驭战略管理视角的集团公司平台,成为令人振奋的平台研究新视角。集团公司已不能单纯地从“市场缺陷”来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而必须通过创造组合优势来证明。平台体系便是集团公司发挥母合优势的有效战略手段之一,它体现了内部市场优势与内部资源整合的双重思想,迎合了成本与协调的双重挑战。这也是本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Cusumano,M.,Technolog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The evolution of platform think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53(1)

3.Muffatto,M.,Introducing a platform strateg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

4.Meyer,M.H.,Seliger,R.,Product platforms in doftware development.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40(1)endprint

因此,以双边市场为交易特征的产业平台在网络效应下促进着平台使用者间网络、用户等的共享与协同,使商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有序地发展。

组织结构视角-平台组织

从组织结构视角研究平台的文献不多,Ciborra的研究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动态性和脆弱性成为企业生存环境的关键词,变革与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与应对外部动态性的“武器”,如何寻找一种组织结构相对有效地应对频繁的组织重构是企业面临的问题。Ciborra(1996)探寻到了一种组织:平台组织,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虚拟的组织方案,在行动中共享和重置。从这一视角,平台是由多种方案、计划和资源构成的体系。具体实施:以问题为导向,聚集现有人员,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共同完成。平台组织内关于战略行为的结构倾向于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是依赖于市场、技术和竞争者变化的短暂的一致。可见,此处的平台组织是应急组织的常态化,精髓是靠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主观意识拼凑、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应对环境或竞争对手的变化。平台组织依靠的是企业的即兴发挥,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应对变革、兼并、重组等非连续状态,具有很大的柔性。总之,平台组织在混乱的、反复无常的动荡环境中,相比传统组织,具备有效实现资源、能力重组的潜能,相对有效地通过拼凑现有资源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实施全球化战略中的联盟、兼并时,需要平台组织应对变革中(尤其是破坏性创新)的非连贯性,为企业的灵活变动提供重组工具。

综上所述,平台组织是通过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与协同、各种资源间的共享与协同应对变革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种视角平台研究对比及研究新视角

首先,三种视角间平台研究的对比(见表1):第一,不同视角的平台调节机制不同。产品平台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科层制,少数大型企业是内部市场机制,企业联盟间是单边市场机制;平台组织主要依赖内部弹性的、团队型的、网络型的权力链调配内部资源;产业平台的调节机制是双边市场。产业平台扮演交易中介、虚拟交易场所、方案提供者等多重角色,设法促成商品提供者与购买者达成交易,至少保证双方没有损失。第二,不同视角的平台福利具有共性。产品平台福利以生产研发成本的降低和新产品上市时间的缩短为主,有效聚集和协同企业内部资源,可获得成本效率、技术杠杆、市场支配力;产业平台以网络外部性和外部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将平台参与者置身于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平台组织福利以动态、无序环境中的有效重组为主,可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三种视角由于平台用途、构成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福利,但总体上存在相似性:强健的平台使可用资源的范围变得无限大,发展潜力无限膨胀;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强大的后盾;发挥资源的共享性与协同性。第三,不同视角的思维方式具有共性。三种视角的研究均表明:平台参与者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商业生态圈或生态系统中,与其他成员(内部或外部)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运用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三种研究视角间的关系。三种视角的理论是互补的、相互支撑的,共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共享与协同效应做出贡献(见图1)。平台组织为产品平台和产业平台的实施提供柔性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动态机制,是动态竞争环境下组织构架的新尝试;产品平台注重企业内部流程层面的协同,是集成业务平台的基础;产业平台注重企业间的协同及需求市场规模经济的协同(用户的共享);在某些行业,产品平台是产业平台的嵌套平台。

综上,产品平台从生产流程视角为企业的流程重组、内部共享与协同提供了依据;产业平台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将企业置身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共享网络外部性,协同企业间资源;平台组织从组织结构视角为企业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新型组织形态。三种视角的平台研究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背景下,具有内外双重市场的集团公司成为了研究焦点,集团公司如何有效构建和驾驭战略管理视角的集团公司平台,成为令人振奋的平台研究新视角。集团公司已不能单纯地从“市场缺陷”来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而必须通过创造组合优势来证明。平台体系便是集团公司发挥母合优势的有效战略手段之一,它体现了内部市场优势与内部资源整合的双重思想,迎合了成本与协调的双重挑战。这也是本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Cusumano,M.,Technolog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The evolution of platform think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53(1)

3.Muffatto,M.,Introducing a platform strateg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

4.Meyer,M.H.,Seliger,R.,Product platforms in doftware development.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40(1)endprint

因此,以双边市场为交易特征的产业平台在网络效应下促进着平台使用者间网络、用户等的共享与协同,使商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有序地发展。

组织结构视角-平台组织

从组织结构视角研究平台的文献不多,Ciborra的研究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动态性和脆弱性成为企业生存环境的关键词,变革与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与应对外部动态性的“武器”,如何寻找一种组织结构相对有效地应对频繁的组织重构是企业面临的问题。Ciborra(1996)探寻到了一种组织:平台组织,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虚拟的组织方案,在行动中共享和重置。从这一视角,平台是由多种方案、计划和资源构成的体系。具体实施:以问题为导向,聚集现有人员,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共同完成。平台组织内关于战略行为的结构倾向于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是依赖于市场、技术和竞争者变化的短暂的一致。可见,此处的平台组织是应急组织的常态化,精髓是靠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主观意识拼凑、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应对环境或竞争对手的变化。平台组织依靠的是企业的即兴发挥,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应对变革、兼并、重组等非连续状态,具有很大的柔性。总之,平台组织在混乱的、反复无常的动荡环境中,相比传统组织,具备有效实现资源、能力重组的潜能,相对有效地通过拼凑现有资源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实施全球化战略中的联盟、兼并时,需要平台组织应对变革中(尤其是破坏性创新)的非连贯性,为企业的灵活变动提供重组工具。

综上所述,平台组织是通过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与协同、各种资源间的共享与协同应对变革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种视角平台研究对比及研究新视角

首先,三种视角间平台研究的对比(见表1):第一,不同视角的平台调节机制不同。产品平台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科层制,少数大型企业是内部市场机制,企业联盟间是单边市场机制;平台组织主要依赖内部弹性的、团队型的、网络型的权力链调配内部资源;产业平台的调节机制是双边市场。产业平台扮演交易中介、虚拟交易场所、方案提供者等多重角色,设法促成商品提供者与购买者达成交易,至少保证双方没有损失。第二,不同视角的平台福利具有共性。产品平台福利以生产研发成本的降低和新产品上市时间的缩短为主,有效聚集和协同企业内部资源,可获得成本效率、技术杠杆、市场支配力;产业平台以网络外部性和外部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将平台参与者置身于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平台组织福利以动态、无序环境中的有效重组为主,可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三种视角由于平台用途、构成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福利,但总体上存在相似性:强健的平台使可用资源的范围变得无限大,发展潜力无限膨胀;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强大的后盾;发挥资源的共享性与协同性。第三,不同视角的思维方式具有共性。三种视角的研究均表明:平台参与者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商业生态圈或生态系统中,与其他成员(内部或外部)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运用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三种研究视角间的关系。三种视角的理论是互补的、相互支撑的,共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共享与协同效应做出贡献(见图1)。平台组织为产品平台和产业平台的实施提供柔性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动态机制,是动态竞争环境下组织构架的新尝试;产品平台注重企业内部流程层面的协同,是集成业务平台的基础;产业平台注重企业间的协同及需求市场规模经济的协同(用户的共享);在某些行业,产品平台是产业平台的嵌套平台。

综上,产品平台从生产流程视角为企业的流程重组、内部共享与协同提供了依据;产业平台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将企业置身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共享网络外部性,协同企业间资源;平台组织从组织结构视角为企业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新型组织形态。三种视角的平台研究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背景下,具有内外双重市场的集团公司成为了研究焦点,集团公司如何有效构建和驾驭战略管理视角的集团公司平台,成为令人振奋的平台研究新视角。集团公司已不能单纯地从“市场缺陷”来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而必须通过创造组合优势来证明。平台体系便是集团公司发挥母合优势的有效战略手段之一,它体现了内部市场优势与内部资源整合的双重思想,迎合了成本与协调的双重挑战。这也是本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Cusumano,M.,Technolog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The evolution of platform think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53(1)

3.Muffatto,M.,Introducing a platform strateg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

4.Meyer,M.H.,Seliger,R.,Product platforms in doftware development.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