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喜敏+王成军
收稿日期:2013-08-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2011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172);浙江省社科联项目(2013B062);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费喜敏(1977-),女,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王成军(1977-),男,安徽霍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
摘要:首先运用推拉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然后利用河南省汝州市187个外出打工农民样本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收入越高和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外地人子女入学受歧视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大,倾向于回农村老家定居;打工城市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中心镇与对照组地级市或县城比较,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会下降;打工城市位于东部或是西部地区较对照组中部地区比较,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也会下降。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定居地;推拉理论;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40-0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lace of the Employed Farmers Be
Willing to Settle Based on Push and Pull Theory
FEI Xi-min, WANG Cheng-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push-pull theory to analyze that what will influence employed farmers want of where to settle, and then use of 187 sample data of employed farmers from Ru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and Logistic model method to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income and younger employed farmers, more inclined to settle in the city; if outsiders children admission is discriminated and larger the cultivated area in rural home, more likely to settle back to his rural home; if they work in capital cities, municipalities and town, the willing to settle in the work city will decline compared with work i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r county; if work in eastern or western citie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entral regions, the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 the city will fall.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employed farmers; settlement; push and pull theory; logistic model
1 引言
由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1]。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其中外地农民工1.63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2%。将流动在城市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吸纳为城市居民,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关键,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的原动力[1]。但是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独特的方式,绝大多数是暂居式流动转移[2]。由于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已迁移至城市的农民工并未完全实现城市化[3]。任远根据数据推算上海的外来人口(包括农民工)中大约有10%~15%会稳定地居留上海[4]。马九杰等的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每年进城农民工中仅有1000~1500万人口选择长期居住在工作城市[5]。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庞大农民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过着家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两栖生活”,只有少部分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那么,随着农民工年龄以及经济条件等的变化,他们最终愿意在何处“安家”,回到农村老家还是留在打工城市,哪些因素影响其定居地选择的意愿,搞清楚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更顺利地推进我国已经落后的城市化进程。
很多学者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从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来看,少数学者采用的主要是理论分析方式分析影响机理,利用的数据是宏观统计数据(刘洪银等)[6]。多数学者都是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吴磊,朱冠楠;李丹,任杰等)[7,8]或者计量分析,计量分析采用的方法多数都是logistic模型,因变量是二分变量,变量名称有的文献称为“是否在城市定居”(黄乾等)[9],也有的称为“是否在打工城市定居”(李楠等)[10],而从调研内容以及调研地区的选择发现,其实研究的都是“是否会在打工城市定居以及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的选择,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某一类自变量的作用,而把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戚迪明,张广胜等)[11],也有很多研究关注经济、社会以及个人的综合因素的作用,纳入模型的自变量较多,没有明确的关注哪一类自变量(夏怡然等)[12]。对于调研地区的选择,绝大多数学者选择的都是外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研究内容自然就是是否在这些城市定居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杨萍萍等)[13]。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利用农户调查数据的研究文献中,绝大多数调查只是简单区分了定居城市还是农村,而城市定居其实有多种选择,除了打工城市之外,还可以到其他城市,例如很多农民就打算回老家所在的城市定居。调查时如果不作区分,那么关于城市特征(例如收入、城市工作环境、子女教育机会等)的一些解释变量就只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缺乏可信性和说服力。另外,已有文献多是以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作为调查地,这样调查的优点是可以分析农民工流出地的特征对其定居地选择的影响,但是无法分析打工城市的特征对其定居地选择的影响,这很可能是农民工是否在打工城市定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情况,本文调查时对“打算以后在哪里定居”设置了几个选项:打工城市定居、回农村老家、回老家所在的乡镇和县市、回老家的省会城市(即郑州)、其他地方以及还没考虑好。再把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和回农村老家的样本筛选出来(共187个),然后利用推拉理论分析打工城市定居和农村老家的推力和拉力作用,以及如何对选择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产生影响,并利用187份样本数据通过计量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人口流动、迁移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涵盖了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各主要方面,在劳动力迁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我国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流入地因素、流出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14]。这些因素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利于劳动力流出就成为拉力、否则成为推力,这4个因素都既包括拉力,又包括推力。人口流动是这4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如果拉力作用大于推力作用,劳动力会选择迁移,否则,选择不迁移。
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具体影响因素,流入地即打工所在城市方面主要包括打工者在此地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以及社会融入程度和该地区的社会特征等几个方面;流出地即农村老家方面也主要包括经济情况、生活情况和社会因素这几个方面;中间障碍因素包括距离远近、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大小等;个人因素包括教育、年龄等因素,个人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迁移决策,同时会影响迁移者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15]。具体到本文,这些具体因素对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推拉作用(见表1),其中影响不明确的因素后文有进一步的分析。表1中的推力指不利于农民工在就业城市定居的因素,拉力则为有利于农民工在就业城市定居的因素。
3 样本来源、数据特征以及研究方法
3.1 样本来源
2012年春节前后,在河南省汝州市对过年期间回乡的农民工进行了调研。河南省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人口基数庞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劳动力过剩现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底,河南省全省常住人口9402万人,位居全国第三,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7万人,向省外转移劳动力1119万人。当前来自河南省的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对其所在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河南省外出农民工进行调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河南省汝州市是一个人口大市,经济水平较不发达,外出打工人口多,具有我国中部地区一般城市的基本特征。
汝州市共有乡镇15个,从15个乡镇中随机抽取10个样本乡镇,分别是寄料镇、尚庄乡、王寨乡、杨楼乡、临汝镇、大峪乡、庙下乡、小屯乡、纸坊乡、蟒川乡这10个乡镇。调查主要以访谈并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考虑到调查只在河南汝州农村进行,遗漏了过年不回老家的这部分样本,这部分样本可能包含重要的解释信息。因此,通过电话采访了过年不回老家的农民工50人。走访加电话采访共获得500份样本,其中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93﹪。466个样本对定居意愿的选择见表2,其中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和回农村老家定居的样本共187个,占有效样本的40.13%,本文就是要分析农民工选择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也就是针对这187个样本进行分析(见表2)。
3.2 数据的基本特征
前文分析了对农民工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定居产生推拉作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到这些数据的可获得性、可信性以及客观性,经过筛选确定的变量见表3,表3列出了这些变量的具体含义和数据特征,后文利用这些变量进行进一步的计量分析。
3.3 研究方法
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愿意在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定居,是定性的二分类变量,选用二项Logistic模型来分析。 模型形式为:
Ln(Pj1-Pj)=α+ni=1βiχi+e(1)
模型中,Pj表示第j个农户定居地选择意愿的概率,愿意把定居地选择在打工城市取值为1,在农村老家取值为0,Pj1-Pj为第j个农户愿意在打工城市定居与愿意在农村老家定居的概率比。χi代表影响农民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各解释变量,e是扰动项,βi为待估参数。
表1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预期影响因素
表2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情况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计算整理
表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计算整理
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显示,卡方检验统计量(LR Chi2)=98.77,Prob > chi2(模型无效假设检验对应的p值)=0.0000,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伪决定系数R2(Pseudo R2)=0.4537,说明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异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表4 模型估计结果
注:* 、** 、*** 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1)流入地因素包括的变量中,“在打工城市年收入”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每天的工作时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入较工作条件等因素来说,对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变量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外地人子女入学受歧视”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参照组是对这个问题不了解的样本组),而“不受歧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在于如果入学受歧视会明显影响农民工在打工城市的归属感,对其定居意愿产生重要影响,而如果没有歧视,会弱化农民工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前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后者没有通过。“打工城市所属地区为东部和西部”较对照组“中部”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说明河南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中部定居的意愿较在东部和西部强烈,可能因为河南同样地属我国中部地区,气候、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小,东部发达地区生活成本高也是可能的原因。“打工城市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以及“打工城市为中心镇”较对照组“打工城市为地级市或县城”,分别通过了5%和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均为负,说明三组比较,农民工最青睐的是地级市或者县城,可能因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生活成本太高,而中心镇又低于其心理预期。
(2)流出地因素中,“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两个变量,前者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t值也较大,符号为正,后者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老家的耕地如果能够出租,免除后顾之忧还能得到一定的租金,会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回农村老家定居的意愿更强烈。
(3)中间障碍因素中,“能够听懂当地话”与“不能听懂当地话”较对照组“基本能听懂”,前者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后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能够听懂当地话说明城市融入程度较高,以及在当地打工时间较长,都是有利于在打工地定居的因素。而不能听懂当地话可能是由于刚来打工地,或者年轻人刚出来打工,这些因素对是否在打工地定居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因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个人因素当中,只有“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说明年龄越大越不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与多数研究结论一致。而“教育”未通过检验,在访谈中发现,一些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预期农村以后基础设施会得到明显改善,比城市生活质量更高,因此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城市定居意愿不一定强烈。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推拉理论分析了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迁移意愿,农民工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定居,打工城市和农村老家各有其推拉因素,同时受到文化和习惯等中间障碍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综合的推拉作用决定了其最终定居地的选择。调查的样本中,103个样本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84个样本选择回农村老家定居。计量分析中考虑了17个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状态下,经济因素即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回农村老家定居,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人可能会改变立场,加入愿意回农村老家定居的行列之中。“能够听懂当地话”(系数为正)、“外地人子女入学受歧视”(系数为负)、“打工城市为省会城市或者是直辖市”(系数为负)三个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打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和西部”、“打工城市为中心镇”等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几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通过提供语言培训等公益服务,可以加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速度,同时使其感觉被关心,提高其归属感;消除对外地人子女入学的歧视,减少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制度障碍;通过提供中介服务等措施为农村耕地顺利流转创造条件,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为其能够与家人一起生活创造条件。另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并不是其主要选择的居住地,而地级市、县城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可能是其主要青睐的定居地。
参考文献:
[1]黄江泉,邓德胜,曾月征.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173-177.
[2]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制度保障[J].社会学研究,2001(4):37-43.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0,45(6):4-16.
[4]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3:71-78.
[5]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 2003,4:26-31.
[6]刘洪银.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软科学,2011,25(7):87-91.
[7]吴磊,朱冠楠.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7):1-5.
[8]李丹,任洁.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存分析方法[J].软科学,2013,27(5):113-119.
[9]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4):21-24.
[10]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102-112.
[11]戚迪明,张广胜.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定居意愿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4:44-51.
[12]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13]杨萍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7:71-74.
[1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15]张华,夏显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58.
(责任编辑:李映果)
(2)流出地因素中,“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两个变量,前者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t值也较大,符号为正,后者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老家的耕地如果能够出租,免除后顾之忧还能得到一定的租金,会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回农村老家定居的意愿更强烈。
(3)中间障碍因素中,“能够听懂当地话”与“不能听懂当地话”较对照组“基本能听懂”,前者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后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能够听懂当地话说明城市融入程度较高,以及在当地打工时间较长,都是有利于在打工地定居的因素。而不能听懂当地话可能是由于刚来打工地,或者年轻人刚出来打工,这些因素对是否在打工地定居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因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个人因素当中,只有“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说明年龄越大越不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与多数研究结论一致。而“教育”未通过检验,在访谈中发现,一些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预期农村以后基础设施会得到明显改善,比城市生活质量更高,因此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城市定居意愿不一定强烈。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推拉理论分析了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迁移意愿,农民工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定居,打工城市和农村老家各有其推拉因素,同时受到文化和习惯等中间障碍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综合的推拉作用决定了其最终定居地的选择。调查的样本中,103个样本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84个样本选择回农村老家定居。计量分析中考虑了17个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状态下,经济因素即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回农村老家定居,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人可能会改变立场,加入愿意回农村老家定居的行列之中。“能够听懂当地话”(系数为正)、“外地人子女入学受歧视”(系数为负)、“打工城市为省会城市或者是直辖市”(系数为负)三个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打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和西部”、“打工城市为中心镇”等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几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通过提供语言培训等公益服务,可以加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速度,同时使其感觉被关心,提高其归属感;消除对外地人子女入学的歧视,减少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制度障碍;通过提供中介服务等措施为农村耕地顺利流转创造条件,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为其能够与家人一起生活创造条件。另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并不是其主要选择的居住地,而地级市、县城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可能是其主要青睐的定居地。
参考文献:
[1]黄江泉,邓德胜,曾月征.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173-177.
[2]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制度保障[J].社会学研究,2001(4):37-43.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0,45(6):4-16.
[4]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3:71-78.
[5]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 2003,4:26-31.
[6]刘洪银.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软科学,2011,25(7):87-91.
[7]吴磊,朱冠楠.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7):1-5.
[8]李丹,任洁.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存分析方法[J].软科学,2013,27(5):113-119.
[9]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4):21-24.
[10]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102-112.
[11]戚迪明,张广胜.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定居意愿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4:44-51.
[12]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13]杨萍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7:71-74.
[1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15]张华,夏显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58.
(责任编辑:李映果)
(2)流出地因素中,“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两个变量,前者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t值也较大,符号为正,后者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老家的耕地如果能够出租,免除后顾之忧还能得到一定的租金,会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而老家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回农村老家定居的意愿更强烈。
(3)中间障碍因素中,“能够听懂当地话”与“不能听懂当地话”较对照组“基本能听懂”,前者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后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能够听懂当地话说明城市融入程度较高,以及在当地打工时间较长,都是有利于在打工地定居的因素。而不能听懂当地话可能是由于刚来打工地,或者年轻人刚出来打工,这些因素对是否在打工地定居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因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个人因素当中,只有“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负,说明年龄越大越不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与多数研究结论一致。而“教育”未通过检验,在访谈中发现,一些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预期农村以后基础设施会得到明显改善,比城市生活质量更高,因此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城市定居意愿不一定强烈。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推拉理论分析了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迁移意愿,农民工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还是回农村老家定居,打工城市和农村老家各有其推拉因素,同时受到文化和习惯等中间障碍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综合的推拉作用决定了其最终定居地的选择。调查的样本中,103个样本选择在打工城市定居,84个样本选择回农村老家定居。计量分析中考虑了17个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状态下,经济因素即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回农村老家定居,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人可能会改变立场,加入愿意回农村老家定居的行列之中。“能够听懂当地话”(系数为正)、“外地人子女入学受歧视”(系数为负)、“打工城市为省会城市或者是直辖市”(系数为负)三个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老家的耕地是否已经出租”、“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打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和西部”、“打工城市为中心镇”等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几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定居的意愿:通过提供语言培训等公益服务,可以加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速度,同时使其感觉被关心,提高其归属感;消除对外地人子女入学的歧视,减少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制度障碍;通过提供中介服务等措施为农村耕地顺利流转创造条件,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为其能够与家人一起生活创造条件。另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并不是其主要选择的居住地,而地级市、县城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可能是其主要青睐的定居地。
参考文献:
[1]黄江泉,邓德胜,曾月征.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173-177.
[2]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制度保障[J].社会学研究,2001(4):37-43.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0,45(6):4-16.
[4]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3:71-78.
[5]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 2003,4:26-31.
[6]刘洪银.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软科学,2011,25(7):87-91.
[7]吴磊,朱冠楠.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7):1-5.
[8]李丹,任洁.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存分析方法[J].软科学,2013,27(5):113-119.
[9]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4):21-24.
[10]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102-112.
[11]戚迪明,张广胜.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定居意愿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4:44-51.
[12]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13]杨萍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7:71-74.
[1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15]张华,夏显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58.
(责任编辑:李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