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米
【摘 要】从高校新闻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入手,分析目前新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规划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略,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和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新闻学专业 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总要求是推动内涵式发展,依照创新教育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那么,高等院校如何快速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以专业的科学定位为前提,以课程结构化构建为基础,以提升实践应用的针对性为关键,以职场对学生能力满意度评估为目标,办好新闻学专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快速构建适应职场需求变化的新知识与新能力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工作岗位的标准与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创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综合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必须长远规划,做好自身的专业建设,加强与社会的对接、融合。尽管有些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已意识到形势严峻,从而积极探索,调整专业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如开设新专业、重置专业课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然而,现实的具体操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受旧有教学理念影响,依循原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理论单一,知识的传递不能顺利对接社会实际;管理缺失,学生的能力提高不明显,用人单位不满意,教育效益低下。因此,要想切实提高新闻专业的办学效益,真正解决当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观点,深入实际,调查分析,寻求适合社会和职场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尽快建构和发展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科与专业。
当前,对毕业生而言,知识是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是步入社会的关键。因此,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既要提供给学生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拥有满足时代要求的新能力。据调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0%以上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这要求就业者必须具备多种知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除新闻传播专业外的有关社会、审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科技、设计、管理以及公关等方面的多种知识。因此,高校在进行这类专业建设时,应注意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与关联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摄取与社会及职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提供条件,快速构建适应职场需求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从人文、经济、政治、科技等几个板块来建构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力。此外,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不等同,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教学实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或知识储备能力,这与学生走上社会时所需要的那种工作能力概念并不吻合。对当代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重要的不只是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进行观察、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努力提供能让新闻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和平台,如利用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研与实践等,提高和培养新闻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发展创新能力,使其自身的成长最终能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效地契合。
二、高质量地将核心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核心
市场体制下的社会需求的随机多变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周期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效益至上原则,强调时效,力求高质量地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首先,就业岗位大都依循市场机制形成,竞争不可避免。所以大学生必须尽快获取专业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知识更新极快,短暂的大学学习只能让学生接触到有限的东西。应让学生学会并注重基于已获得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来形成求职前后有用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以决定性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新闻专业如何能围绕新闻采写编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去形成和拓展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能力、意志、心态、操守等。总之,高校应不断开拓空间,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其阅历,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掌握专业外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增强他们在知识以及技能上的延伸、关联能力,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然而,在高校专业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类课程学分过多,所占课时比重过大,而专业课程开设不足或不全面。例如,一名教师4年间会负责讲授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在内容和话题的讲述上难免有所重复。同时,许多专业课理论性太强,不能联系实际或很少与实际联系。一些核心课程理实践性不够,实训机会太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深层能力的提升,这些均不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规范性。如果单纯进行理论传授,而缺乏充分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那么学生将无法与现实关联,无法获得全面的认知反思和直观的技能掌握。所以,在新闻专业建设上,应重视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做到课程设置精确,课时安排适宜,课程效果良好,最终达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延伸的有效结合。总的来说,新闻学的专业课程结构是否有利于在短期内将核心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之得以独立发展并能有所创新,这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要把握的核心。
三、同步培养适应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的师资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根本
要构建适应职场需求变化的新知识与新能力,高质量地将新闻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要切实抓好高校新闻学的师资建设,这既是落实以上工作要求的前提,也是做好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校的新闻学教师是施行和完成新闻学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以及教学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高校新闻学生的培养质量。当前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修为、良好的社会观察能力、深厚的知识应用能力、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他们除遵循新闻教育教学规律去传道解惑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接地气”意识,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积极改革新闻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教学工作,优化新闻学专业发展效益,担当好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国梦”的使命。endprint
新形势下,要加新闻学强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走出去”,因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在新闻传媒业内,有特定制作周期的纸质传媒已被现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快速便捷的“E媒体”所丰富或取代,这就要求新闻传媒专业的教师“走出去”,去发展较好的其他院校或媒体深造,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引进来”。多方引进各种新闻学专业人才,如高学历人才、高学术水平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专门人才,充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使其不断地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新闻传播专业可以聘用社会学、经济学、多媒体,甚至体育方面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可以从媒体聘请一线新闻人进行案例教学。
四、重视将时间资源最大限度地用于教学研究与模式改进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高校新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加新闻专业建设和社会的对接度,这需要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及全体教师要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意识,善于探索,因势利导,积极改革,下大力气去探索适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闻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并对可能的新闻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和论证,以适应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的紧迫性,这既是高校进行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高校进行新闻学专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是重中之重。
新闻教学研究是对新闻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整体探讨。它具体涉及新闻教学计划、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技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以及教学优化等。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在新闻学教学活动中所选择和采取的形式。一般来讲,新闻教学模式是有赖于新闻教学研究的,对新闻教学模式的确定体现着对新闻教学研究结果的甄别、比较和选择。一旦采取了某种教学模式,必将有助于实现最佳的新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这些都是在动态的新闻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其成效的确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这样,衡量高校的新闻专业建设是否有进展、有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高校自身是否重视了新闻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是否最大程度地将时间资源投入到了对新闻教学研究与模式的改进上。
围绕着新闻学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新闻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确定,最终要落实在新闻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上。在这方面,要积极分析每门课程的性质与内容,深入把握它的社会关联度以及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影响,合理评估每门课程的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授课方案,寻求开设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例如,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究竟有无必要开设“新闻伦理学”课程,就要充分考量该门课与社会的关联度,判断其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产生何种作用,是否会对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所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从社会现实出发,梳理传媒实践领域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以判断和考量这门课能否为学生今后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处理技巧,从而权衡该门课程的开设价值,而这是需要占据相当时间资源的。因此,从总体上看,要做好新闻专业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条进路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投入的时间资源,在综合考虑新闻专业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时代,结合社会,依照社会需求,以新闻学生为本,变革传统新闻教学模式,改进新闻教学方法,采取理论与案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云淑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专业定位和重视就业下的双重背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
[2]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
[3]杜丽岩,等.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的革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回文博,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特点及问题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
【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规划项目(ZB2009004-2);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12094)
(责编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