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4-04-03 06:15:59杨莉萍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情绪

朱 平,杨莉萍

(1.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8000;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朱 平1,杨莉萍2

(1.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8000;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反事实思维既受事件本身与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体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准备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等方面,探讨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心理健康教育

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已发生事件进行否定、并重构某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状态,一般包括前提(要是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和结论(就不会被记过处分了)两部分[1]。反事实思维可以沿着结构、方向和关注点多个维度加以变化,按照不同的维度可将其划分为加法与减法反事实思维,上行与下行反事实思维,反思与评价反事实思维[2-4]。反事实思维与个体情绪密切相关,任一维度的反事实思维都可以激发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点使其常常进行反事实思维而产生消极情绪,他们常常幻想着告诉自己说要是再多考1分,就能考上名校了,要是再努力一点就能拿到励志奖学金了等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数量高于成年老人,而合理性却低于成年老人[5]。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策略,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未来决策乃至一生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出发,探讨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以此梳理出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学研究生蔡某某因毕业论文、工作难找而自杀的案例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学业问题、情感困惑、就业难使得大学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已不是第一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压力愈来愈大,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20.33~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情感障碍[6]。究其原因,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发生剧烈的变化,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不够成熟,意志水平提高但不够稳定,情感丰富但较易两极分化,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因而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不够自信,压抑,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与其独特的认知方式有关,认知失调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与情绪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7]。认知方式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试用研究发现认知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抑郁症状[8]。因此,要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状态,必须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代以合理的归因模式,是重建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反事实思维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可以指导大学生使用正确的反事实思维模式获得良好的情绪,发展积极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 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Roese将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划分为情绪功能与准备功能[9]。反事实思维既可以激发个体产生积极的正性情绪,也可以诱发个体产生消极的负性情绪,这主要通过反事实思维的比较效应与因果推理效应两种机制来实现。

2.1 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必要手段

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是借助比较效应,使个体通过虚拟了事实结果的不同可能性而改变了情绪体验,此功能主要建立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之上[10]。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引发个体的情绪不同,改变个体反事实思维的方向即可改变其情绪。研究表明,在面临相同的结果时,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在反事实思维强度与产生情绪上存在着显著差异[11]。例如二本院校的大学生通过与一本院校的同学进行社会比较产生沮丧的消极情绪,而与没考上大学的同学进行比较获得了更满意的积极情绪。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情感自我管理工具,既可以让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也可以让个体体验积极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最终带给人类的价值远远大于其带给个体的负性情绪,因而反事实思维的最终结果是有益于人的。如大学生遇到一个负性生活事件时,首先会通过社会比较进行上行反事实思维产生负性情绪,随后会自动进行下行反事实思维引发庆幸感产生积极情绪[12]。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利用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达到调控大学生情绪状态与改善其心理健康现状的目的。

2.2 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是重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主要通过因果推理机制来实现。因果推理机制是指在某种假设条件命题中,构建虚拟前提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13]。因果推理以反事实思维为前提,使大学生就原本如何做就可以避免失败或获得成功进行心理模拟而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以此为出发点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为日后采取何种方式就可获取成功打下基础。不同类型与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准备功能不同。研究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比下行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更强,也更愿意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14]。上行反实事思维有助于个体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形成新的认知图示,并为下次避免失败做周密的计划[15]。加法反事实思维具有比减法反事实思维更强的准备功能[16]。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与未来的行为校正和成功的目标相关[17]。反事实思维准备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将过去的错误或失败转化为日后的计划与行动,从而提高未来自我管理的成功[18]。Markman等人的研究发现,赌博实验中失败被试的再玩并期待获取成功的表现比那些玩牌中成功的被试更为强烈,原因可能在于上行反事实思维者对未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准备功能[19]。

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可以通过心理机制的影响,提高个体对未来结果的掌控能力。因果推理可通过假设合理的前提,使个体重建合理的结论,相对于社会比较,因果推理效应更容易让人产生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3 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策略

3.1 增强认识,合理引导

前已述及,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源自于认知失调,对于同一事件或者行为,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而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且与其当下遭遇的生活事件无关,只要改变反事实思维模式,就可以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结合实例,带领大学生学习反事实思维的功能与作用机制,使其理解反事实思维与情绪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并巧妙运用其内在关系,引导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进行合理性反事实思维,即引导大学生多使用积极的下行反事实思维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改变上行思考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形成良好积极的认知习惯,方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提高自信与社会适应力。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把对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的训练转化为合理情绪疗法的认知训练。合理情绪疗法是一个强调智性的辅导方法,既可以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方法,也可为当事人提供解除情绪困扰的方向与途径。

3.2 加强训练,积极实践

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训练对情绪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结合合理情绪疗法,将反事实思维训练转变成合理情绪的归因训练,使大学生掌握反事实思维功能的有利作用[20]。

在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中,让大学生通过诱发想象技术模拟下行反事实思维的产生以调节情绪,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法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效应了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未来的行为过程中加以改变,提高对未来的自我管理水平。具体的操作是让学生在一种生活事件下想象进行上行反事实思维时进而体验负性情绪,然后让其调整认知方向即进行下行反事实思维以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接下来告知其若改变思维方式就可以改变不良情绪。在个别咨询辅导中,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通过驳斥的方法使来访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为合理性信念。首先,可使来访者通过学习熟悉ABC理论,之后让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方式,然后,根据来访者不同的个性对其进行不同的认知方法指导,最终形成积极的情绪与合理的行为模式。如对失恋大学生的咨询采用苏格拉底的询问与行为验证技术使其掌握ABC理论疗法的驳斥技术。具体操作主要在于使学生识别不合理信念,然后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辨析、驳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情绪的想象训练,整个方法是以来访者内在观念的自我改变为基础的,可使其有效的利用反事实思维的产生机制,使其进行下行社会比较,进而产生利于积极情绪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从而诱发其积极的情绪情感,在积极的情绪下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归因方式,找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以形成更好的自我认知,建构未来行为。

4 总结

反事实思维可为心理健康普查预警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合理且易于掌握的认知方式,以此帮助大学生分析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归因,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在大学生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积极实践反事实思维的功能与价值,可助大学生走出情绪困扰,找出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为日后采取行动获得具体的方法与步骤,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佳状态。

[1]陈慧菁,陈瑞云,杨寅,等.激惹程度、特质愤怒对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715-716.

[2]Rye M S,Cahoon M B,Ali R S,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for negative events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8,90(3):261-269.

[3]陈俊,贺晓玲,张积家.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16-422.

[4]陈武英.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0(8):148-150.

[5]朱平,杨莉萍.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8-130.

[6]王芳.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解决策略[J].企业导报,2013(24):208-210.

[7]张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131-134.

[8]邹涛,姚树桥,朱熊兆.认知方式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2):135-138.

[9]赵晶,诸燕.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3-26.

[10]贺泉莉,韦林.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5):30-31.

[11]岳玲云,冯廷勇,李森森,等.不同调控方式个体反事实思维上的差异: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1,43(3):274-282.

[12]Saffrey C,Summerville R.Praise for regret:People value regret above other negativeemotion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8, 32:46-54.

[13]仇云霞,张璐,桑青松.国内外反事实思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大众科技,2011(3):134-135.

[14]龙艳.反事实思维与行为意向的关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5]贺泉莉,韦林.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5):30-31.

[16]陈俊,贺晓玲,张积家.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16-422.

[17]Epstude K,Roese N J.When goal pursuit fails:The functions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 in intention formation[J].Social Psycholo gy,2011,42(1):19.

[18]Smallman R,McCulloch K C.Learning from yesterday's mistakes to fix tomorrow's problems:When functional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ollid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2,42(3):383-390.

[19]陈武英.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0(8):148-150.

[20]田琳.反事实思维与预期性思维[J].学理论,2013(8):55-56.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ZHU Ping1,YANG Li-P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aohu College,Hefei Anhui,238000; 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97)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event itself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af⁃fects the individual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mental health.Mood and preparing function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la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e paper,from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explores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counterfactual thinking;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G76

A

1674-0874(2014)04-0074-04

2014-06-12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学前教育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13zytz062];巢湖学院校级科硕项目[XLY-201413]

朱平(1984-),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 石白云〕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