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与当代社会发展
——“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2013年10月26日,由兵团教育局和石河子大学联合主办、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承办的“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论坛”在石河子大学举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有关领导,疆内外高校专家学者,部分企业家代表,以及石河子大学领导、相关学院专家300余人出席成立仪式,并参加学术论坛。专家们就兵团及屯垦戍边的历史、兵团的体制及法律地位、兵团的作用以及兵团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持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现摘登部分专家的发言提要,以达到学术交流之目的。
王瀚林(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自发的行为,必然要经历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是还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建立“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就是要通过理论研究,对现实实践提供理论性、前瞻性的科学指导。具体来说,我们研究屯垦戍边,首先需要有历史的眼光,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区别不过是不同时间节点,历史和现实有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点,历史上的经验可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启示借鉴。但是,我们也并不是要钻到历史的固执里出不来,真正历史的眼光是进得去历史、回得了今天,同时能走向未来。其次需要发展的眼光。近年来,兵团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相对封闭到向西开放,从外部入侵的威胁到内部“三股势力”的威胁,从农业滞后到新型农业化、城镇化建设,因此我们研究屯垦戍边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放在兵团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来进行。再次需要全局的观点。我们不能就兵团研究兵团,而需要放到中国和世界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中来,在这一背景中找准兵团的定位。
研究屯垦戍边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第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但也不能停留在现有成果上,而是要超越前人。第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我们研究屯垦戍边必须要研究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对兵团职工队伍、兵团体制机制、兵团与社会接轨、兵团在国家的地位作用等,我们既要研究透现实问题并形成一定成果,同时还需要将其系统化,创建屯垦戍边研究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文化学等各方面,为各级党委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使我们的研究既具有独立的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丝绸之路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屯垦开发的历史,丝路命脉、轴心、源头都与屯垦有关,都离不开屯垦的活动。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最主要的科学技术都发明、发展于这个区域,丝绸之路将不同文明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不断发生、接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舞台,丝路是数千年来亚欧非众多民族对世界经济文化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当然,丝绸之路不同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二者时代坐标和内涵范围不同,前者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概念,后者是一个现代经济文化的概念;二者运作方式不同,前者关注点和线,比较微观和具体,而后者关注的往往是网和片,比较宏观和抽象;二者功能定位不同,丝绸之路的运行更多反映的是民间松散的自然力量,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区域的协作力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古连今、以道带商、以经促文、以文连心、以力安临。”
丝路精神可概括为五个词:开拓、互信、合作、创新和共赢。其中,开拓是前提,互信是基础,合作是手段,创新是动力,共赢是目的。丝路精神也是屯垦精神,因为没有拓荒开道的精神就不可能突破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没有互信就不可能有互联互通;没有合作就会一事无成;创新意味着思维模式改变,而思维模式的改变是一切革新的先导;共赢才能赢得共鸣。根据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可结合丝路精神,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的“五通”做起:以开拓精神促道路连通,以互信心态促民心相通,以合作态度促货币流通,以创新思维促政策沟通,以共赢思想促贸易畅通。具体来说,需要中、俄两国撮合沟通,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框架的基础作用,同时将中亚和中国陕、甘、新段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这里不仅仅是新疆,这是因为新疆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有限,光靠新疆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必须与其他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连通核心区与两翼(中亚内陆与沿海和西亚欧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翼),这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雄鹰”才能腾飞。
刘仲康(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屯垦戍边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屯田。屯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国家直接经营土地的制度,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这是一种国有官办的经济行为。屯田与戍边的结合可以用“寓兵于农”来解释,屯田的产生本身就包含着保家卫国的职责,与戍边的结合则成为必然。屯田既节约了成本又保障了军粮,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成效明显,三国时期曹操曾赞叹“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可以说,屯田制度在新疆纳入我国的版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屯田制度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屯垦为手段、戍边为目的,到以军事职能和经济开发职能并重的变化。总结历史经验,屯田巩固了政治统一的局面,稳定了边疆社会;促进了内地汉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开发了边疆,为新疆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兵团成立以后,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在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又动员了大批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等支援兵团、支援边疆建设,这些人成为建设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屯戍精神,在巩固开发边疆的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屯垦戍边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意志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百废待举,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支持,兵团组建就会举步维艰。今天,如果没有内地省区对口支援兵团建设,我们也无法保障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因此,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二是兵团时刻肩负着维护边疆安全的历史使命。兵团在打击和抵御国外分裂势力破坏活动,保卫边疆稳定与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随着新疆的内外环境和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发挥兵团的历史使命成为时代给予兵团新的思索和考验,我们可在兵团国家安全局的构架下,组建一支高科技反恐部队来充实我们的反恐队伍,以应对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挑战,保障边疆和谐与稳定。三是不断开发边疆。发展经济是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屯垦戍边具有辩证关系,没有经济的发展,边疆安全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反之,边疆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也无法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应充分发挥兵团在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推广等比较优势,在城镇化与新疆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兵团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
刘军国(兵团发改委副主任):
节水灌溉是和平建设时期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发挥特殊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所完成的特殊任务,为新疆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发挥了永远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兵团发挥特殊优势,实现了节水灌溉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节水灌溉来自以色列,兵团通过技术创新、低成本制造和循环经济,降低了节水灌溉的成本;通过示范推广,使节水灌溉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并最终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链条、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完善的配套产业,使得节水灌溉从贵族走向平民,使得农业的工业化成为现实,使得节水灌溉迅速得到规模化普及。
农业技术进步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中国长期是小农经济,农业技术难以规模化推广,使得农业技术很难实现经济可行性。但这一问题在兵团得以解决。兵团是农垦经济,具有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结合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采用特殊模式,化解了特殊瓶颈。
二、节水灌溉破解了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兵团完成屯垦戍边的特殊任务,也是兵团屯垦戍边取得的特殊成就。众所周知,因为水的制约,新疆农业一直都不发达。但自从节水灌溉技术得以普及,新疆农业突破了发展瓶颈,可耕土地大大增加、耕地亩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同时,节水灌溉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节水灌溉解决了新疆历史上一直解决不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发展道路。
三、节水灌溉使农业现代化成为现实。节水灌溉是一次农业的产业革命。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在兵团,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实现了种植过程的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规模化和可控制化,实现了农产品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产品品质的标准化。正是有了工业化载体,化解了农业信息化规模应用的瓶颈,兵团农业信息化水平才得以大幅提高。
四、节水灌溉为西部探索了发展的模式。发展的一个颠覆不破的规律是:发达国家生病发展中国家吃药,发达地区生病落后地区吃药,越落后越替别人吃药,发展成本也就越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西部的经济之所以发展落后,是因为与东部良性循环发展相比。西部地区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就像物理上冰和水的关系,西部地区处在冰点之下,而东部是处在了冰点之上。要想跳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突破从冰向水的转变,就要找到突破点、薄弱点。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节水灌溉就为我们跳出恶性循环并进入良性循环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基础。
兵团肩负屯垦戍边特殊使命,必然承担着特殊任务,已经取得了特殊成就,也必然能够作出更多的特殊贡献,而这一切都来自兵团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殊优势。由此推及,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工业的协同发展模式,也许可以成为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任务之一。
王小平(兵团党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中华文明自古就是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轴构成的,两种文明之间的长时期的争夺,本质上就是夺取最高统治权。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新疆由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成为两种文化争相夺取的重点。而屯田就是在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竞争下,中央政权为了有效控制新疆所采取的政策。
北方原本是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地盘,他们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新疆地区,并在此后大规模兵锋调转南下与中原的农耕政权展开决战,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以至满清都是如此。新疆以天山为界,北坡在历史上是游牧文明,如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最终是清王朝开发的结果。在这一次次对决中,如果游牧民族控制新疆,就可以利用新疆的人财物长期支撑其对中原王朝的战争;反之,如果中原王朝控制新疆,则不仅可以断游牧民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能通过控制新疆,并在新疆驻扎军队,与中央政权的军队遥相呼应,形成战略上的强行攻势,取得战略主动权。因此,历史上的新疆在中央政权的争夺过程中,不管是游牧政权还是农耕政权,只要取得对新疆的控制权,就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地位。历史证明,中国古代历史中新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新疆的发展必然纳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大的战略事业中。
然而,由于新疆远离中央政权,控制新疆并不容易。一方面,为了争取新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人心,在新疆不收取赋税的政策使得驻扎的军政人员无法维持生存,另一方面,长期的内地供应也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长期的军事储备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屯田应运而生。屯田产生以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将其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
历代新疆的屯垦证明,在新疆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屯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祖国西北边防,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屯垦过程中通过驻军和设立府州县制度增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力。第二,屯垦强化了国家的边防能力,屯垦通过军民长期耕作而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军民的耕作也使得军民在没有战事的条件下保持了体力和战斗力,战时可以就地征兵,因此左宗棠指出:“历代责任边防,莫过开屯为首务。”第三,屯垦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第四,屯垦促进了新疆文化的复古性认同,大量的屯垦军民不断地进出新疆带来了内地文化,加强了新疆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交流,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认同。第五,屯垦充分地开发了新疆地区,改变了新疆的生存环境,灌溉农业需要兴修水利,而大规模的水利修建又逐步改进了居住地的环境,这在北疆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比如乌鲁木齐、石河子、七克台、巴里坤等一系列城市都与屯垦密切相关。第六,屯垦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并保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七,屯垦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大多数屯垦军民留在新疆并最终融入到新疆各民族之中。
石岚(新疆社科院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最新阐释,同时也是中国中亚战略的相对明晰的一次表达。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在加强和深化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更加强调合作共赢的概念,就是安邻、富邻、睦邻、友邻。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上引起了一些反响:西方有些人把它看作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这表明外界对于中国未来可能在西部邻国发挥大规模合作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其中,中亚和南亚国家对于这一概念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和评价,他们期望通过与中方加强经济交通、人文互通互联、共同构筑新的丝绸之路,从整体上提高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新疆凭借固有的不可取代的地理、能源、资源等优势,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这包括:第一,政治互信度比较高。我们与哈萨克斯坦已经实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亚其他四个国家(除了吉尔吉斯斯坦)我们完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的印度关系逐渐改善,与巴基斯坦更是四季常青的友谊。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度的提升对新疆未来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保障。第二,经济合作。中国企业走出去,中亚和南亚都是很好的试验田,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中亚国家建立的交通网络以及电力改造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合作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非常良好,这为未来我们互联、互通大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基础。第三,社会安全领域。打击“三股势力”以及上合组织在安全领域的培训、军事演习等,都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方面。第四,民间交流非常旺盛、活跃。第五,金融合作。我们已经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意向性的协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疆又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战略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固有的优势条件和已经取得的成绩。中央将中亚地区定位到新疆,而新疆单靠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担当此重任,必须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同时联系内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丝绸之路重要的领域,合力构建中国的中亚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新疆的国际形象。目前,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都在探索如何在这一国家新的战略规划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的规划。就兵团而言:第一,兵团有一些沿边团场,应着力于把地缘优势转换成为资源优势,在戍疆卫国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第二,发挥兵团的特殊机制以及管理优势,应在一些规模型、区域型和集约型大型的合作项目当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农业产业。对于中亚和南亚国家来说,农业产业从生产、销售到加工等方面来说需求非常旺盛而有潜力。第三,进一步发挥兵团企业的优势,如石河子的天业。第四,根据兵团自身的建设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制定自己的规划。第五,准确定位兵团文化,调整兵团文化建设方式,打造新疆自己的兵团文化,改变兵团传统的形象。第六,加强周边国家问题研究,在向西开放的大格局构建过程中储备理论依据。对于兵团而言,我认为国家西部屯垦戍边这一重要力量也面临一个转型,在新的内外环境之下,有必要思考如何在国家战略的调整期,抓住机遇,扩大自己的新的发展。
(本文由石河子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徐艳整理。)
(责任编辑: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