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安全生产月”的最后一天,大连中石油输油管起火了。原因是输油管被一家企业施工时钻漏,溢出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导致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这几年有关城市地下工业管道“受伤”的新闻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至少有两起:一是2010年“7·2 8”南京丙烯管道爆炸事故,一是去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来看,从2010年到2013年,国内公开披露的油气管道事故就多达数十起,呈逐年上升势头。除此之外,诸如大雨内涝、路面塌陷等与地下管网相关的事故也不时见诸媒体。地下管网事故的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 “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通病。
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20余种;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各个部门和单位独立建设网络。在“谁拥有谁管理、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下,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由此导致施工挖断管线事故不断,违法占压管线等安全隐患突出,马路重复开挖问题屡见不鲜,管线安全事故日益增多。轻者造成停水、停气、断电以及通讯中断,重者引起危险气体泄漏、燃气爆炸等灾难性事故,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已经成为外表光鲜的现代都市最为不堪与脆弱的所在。
李克强总理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这些年我国城市的“面子”有了很大变化,变得光鲜亮丽,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设施这些城市的“里子”却是短板。究其原因,既源于一些决策者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肤浅,看问题作决策目光短浅,搞“面子工程”兴趣盎然,建“地下工程”兴趣缺缺;也源于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管理体制,众多部门自成一体,缺少统筹协调。
如何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安全畅通,如何不让混乱的地下管网成为事故隐患,是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既可以解决当前地下管线事故频发、安全隐患突出、应急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运转;又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作用。
城市,既需要光鲜亮丽的“外衣”,更需要坚强结实的“肌体”。一味铺摊子、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城市,不可能通过灾难的测试。“欠账”迟早是要还的,千万不要等付出代价之后再去“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