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平,秦瑞杰,康廷祥,韩 冀
(黄河水利委员会 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 天水 741000)
罗玉沟流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小流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在该流域布设了雨量站、把口站,进行了降雨、径流、泥沙观测,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系列实测资料,为探索“丘三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10年来流域内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生产建设活动增多,对流域产水产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流域水沙变化情况,以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系列资料为依据,在全面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流域水沙特性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促进“丘三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罗玉沟是渭河支流耤河左岸的一条支沟,发源于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凤凰山南麓[1],由西向东在天水市秦州区东关注入耤河,主沟道长21.81 km,平均比降3.35%。流域面积72.79 km2,位于陇西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552.5 mm,年蒸发量1 293.3 mm,年均气温10.7 ℃,≥10 ℃活动积温3 360 ℃,无霜期184 d。大致可分为土石山区、杂色土区、黄土区三个类型区[2],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考虑到土壤侵蚀作用引起的肥力变化和演变,划分为山地褐色土类(Ⅰ)、山地灰褐土类(Ⅱ)和冲积土类(Ⅲ)等3个土类[3]。据2009年遥感调查结果,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为21.5%。
以罗玉沟流域25年来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域降水、径流、泥沙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水文资料主要包括降水、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资料系列为1986—2010年共25年。降水资料来源于天水站在罗玉沟流域内布设的13个雨量站,径流和泥沙资料来源于罗玉沟把口站左家场站观测资料及整编成果[4]。
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降水、径流、泥沙资料来源清楚,数据可靠,保存完整,整编规范。经考证,从建站开始观测到2010年底,流域沟口站未发生站址变迁和断面位置变化,个别雨量站曾迁址,但变迁后的站址与原站址相距不远,对雨量观测影响甚微,因此认为流域观测资料系列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罗玉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52.5 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2003年)降水量841.4 mm,最小年(1997年)降水量378.2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倍。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10月)降水量455.1 mm,占年降水量的82.4%,7—9月降水量260.5 mm,占年降水量的47.1%。年内各月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表1),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8月,占年降水量的16.5%;其次是7、6月,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6.4%、14.5%;最小月降水量出现在12月,仅占年降水量的0.9%。结合流域内各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各站点高程发现,随高程增加降水量也有所增加,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流域上游的石山下站,最小值出现在高程最低的沟口站。从多场单次降水空间分布来看,罗玉沟流域的暴雨中心位于石山下—廖家陷—马周—吊沟门一带[5]。
表1 罗玉沟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情况
据1986—2010年沟口站实测资料统计,罗玉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1.33万m3,径流模数为27 659 m3/km2。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169.81万m3,占年径流量的84.34%;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8月,占年径流量的22.95%;其次为7、10月,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8.09%和12.55%;最小月径流量2.48万m3,出现在12月。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1988年)径流量为682.24万m3,最小年(2010年)径流量为13.57万m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0.28倍。
罗玉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3.831万t,输沙模数4 648 t/(km2·a)。沙量在年内集中,年际差异较大。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个月,而汛期的输沙量又往往集中于几场大暴雨洪水过程中。年汛期输沙量高达31.323万t,占年输沙量的92.6%,尤其是6—8月输沙量24.196万t,占年输沙量的71.52%。最大月(8月)输沙量11.424万t,占年输沙量的33.77%;最小月(12月)输沙量0.009万t,仅占年输沙量的0.03%。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罗玉沟沟口站实测最大年(1988年)输沙量为162.38 万t,最小年(2010年)输沙量为0.59万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275.2。罗玉沟流域径流、泥沙年内分配情况见表2。
表2 罗玉沟流域径流、泥沙年内分配情况
点绘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降水量与径流量过程线(图1),径流量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点绘年降水量-年径流量、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有效降水量-年径流量、次降水量-次洪水径流量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它们之间关系,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年径流量、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有效降水量-年径流量之间为线性关系,次降水量-次洪水径流量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尤其是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5 0。
4.2.1 年降水产沙关系
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各年输沙量和降水量过程见图2。从图2可看出,一般年降水量大则年输沙量也大,反之亦然。其中1993—1997、2008—2010年输沙量呈递减趋势,这与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基本一致,但输沙量的减少趋势较降水量更为显著。分别点绘年降水量-年输沙量、汛期降水量-年输沙量、有效降水量-年输沙量、次降水量-次洪水输沙量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汛期降水量-年输沙量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06 7,说明汛期降水量对年输沙量的影响比较显著。
图1 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降水量与径流量过程线
表3 罗玉沟流域降水产流关系
图2 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降水量与输沙量过程线
表4 罗玉沟流域降水输沙关系
4.2.2 次降水输沙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次降水与侵蚀产沙的关系,对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各年典型次降水特征进行了统计,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次降水量20~60 mm的降雨出现次数最多,有18次,占总次数(26次)的69%;80~100 mm降雨时平均洪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为145.4万m3和44.8万t;40~60 mm降雨时平均含沙量最高,为394.67 kg/m3。对次平均降水量-次洪水径流量、次平均降水量-次洪水输沙量、次洪水径流量-次洪水输沙量进行回归分析[6](表6),结果表明:次平均降水量与次洪水径流量、次洪水输沙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次洪水径流量与次洪水输沙量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88 3。
表5 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典型次降水特征值
表6 罗玉沟流域次降水径流泥沙关系
4.2.3 典型暴雨产沙特性
选择罗玉沟流域4场典型暴雨(1987年4月19日、1988年8月7日、1999年8月17日、2001年6月15日)分析典型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以及流域侵蚀产沙的空间差异性。4场典型暴雨特征见表7,洪水特征见表8。根据罗玉沟流域25年实测洪水资料统计,流域内由暴雨所形成的洪水一般都呈现峰高、量小、历时短的特点,且陡涨陡落,多为单峰。洪峰流量最大的是19880807和20010615洪水,实测值分别为584和552 m3/s。次洪水总历时26.3~72 h,上涨历时平均35 min左右,最短10 min,最长达80 min[7]。次洪径流系数一般大于20%,比较典型的如20010615洪水的径流系数高达49%[8]。
据流域典型洪水输沙资料的统计分析,一次洪水总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30%~40%,这对流域年径流量来讲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从次洪水的输沙量来看,一次洪水的输沙总量能占到年输沙总量的60%以上。如1987年4月19日和1988年8月07日两次洪水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33%和39%,而次洪输沙量则分别占年输沙量的64%和60%,可见洪水输沙量对流域年输沙量的影响十分明显。
4.2.4 径流泥沙关系
点绘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汛期径流量-年输沙量、汛期径流量-汛期输沙量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由表9可以看出,径流与输沙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在0.85以上。
表7 罗玉沟流域4场典型暴雨特征值
表8 罗玉沟流域典型暴雨洪水输沙特征统计
表9 罗玉沟流域径流泥沙关系
(1)罗玉沟流域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流域暴雨中心位于石山下—廖家陷—马周—吊沟门一带。
(2)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全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的几次洪水过程中。径流在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50.28倍。
(3)流域输沙量在年内集中,年际间差异较大。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主要集中在汛期,而汛期的输沙量又往往集中于几场大暴雨洪水过程中。
(4)水沙关系中,流域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5 0;汛期降水量与年输沙量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706 7;次洪水径流量和次洪水输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88 3;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08 1。
(5)次暴雨产生的洪水总量对流域年径流总量影响不明显,但次洪水输沙量对流域年输沙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邢钊,马金辉,周伟,等.基于GIS的天水罗玉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评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4):467-472.
[2] 李建牢,刘世德.罗玉沟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89(9):36-39.
[3]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及规律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3-31.
[4] 张满良,张琳玲,雷鸣.黄土丘陵沟壑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建设[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2):65-69.
[5] 张由松,肖自幸,牛健植,等.基于GIS的罗玉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15):87-90.
[6] 徐学选,高朝侠,赵娇娜.1956—2009年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J].泥沙研究,2012(2):12-18.
[7] 王瑞芳,秦百顺,黄成志,等.罗玉沟流域典型暴雨洪水及其产沙特性[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4):12-17.
[8] 张满良,张海强,蒲波.罗玉沟流域“2001.06.15”特大暴雨泥沙来源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2(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