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领导为何争权

2014-04-03 13:55张维迎
当代工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现任控制权

【背景】2013年12月17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拉开序幕。在这个节点上读张维迎这篇文章,或许会让我们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有更深理解。

国企产权安排的主要弊端,是将企业由经济组织转换为政治组织,使企业内部人员不是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生产性活动,而是用于权力斗争。

企业产生货币收益和控制权收益。前者可以理解为利润,与经理的经营能力和工作努力正相关;后者包括指挥下属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社会地位、在职消费。货币收益按所有权安排,在所有者之间分配;控制权收益由掌握控制权的经理享有。相对应,企业内部成员或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生产性活动,提高企业货币收益;或用于权力斗争,以获得控制权收益。

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生产性努力”,后者称为“权力投资”。

在西方私有企业制度下,控制权转移要通过股票转让或经理人市场完成。要获得控制权,你或买下股票,或说服股东。争夺控制权的斗争通常表现为预期能力高的竞争对手向预期能力低的现任经理挑战。现任经理一般持有企业股份,尽管退位会带来控制权收益损失,但若由经营能力更强的人接替自己,那控制权收益损失可以从股票增值中得到补偿。因而,低能力的现任经理对职位的捍卫会很节制。这使西方企业经理人更有积极性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货币收益的生产性活动,而不是权力斗争。

相比之下,国企经理只能享受控制权收益,没有合法货币收益;只有控制企业,个人才能获得好处。获得权利又没有合法交易市场,因为控制权转移与股票转让没有关系,因此,争夺控制权收益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追求目标。政府部门拥有任命国企领导人的权力,但他们并不是真正股东,并不真正关心企业货币收益,并没有积极性选择经营能力高的人当经理。高能力的人控制企业,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货币收益,但没有股东愿意买他账;低能力的经理给企业带来亏损,但没人愿意赎买他让位。当政府官员对企业货币收益无差异时,能力标准就让位给其他标准。官僚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官员选择经理最安全、最有利的标准,是候选人有没有毛病、是不是与自己亲近,而不是有没有能力,经营绩效如何。

与此同时,现任经理捍卫自己地位的最有效手段,是在主管部门寻找代理人,诋毁竞争对手;想夺取经理位置的人最需要做的,也是在主管部门寻找代理人,诋毁现任经理。当经理人市场不存在时,声誉机制就失去了作用,对控制权的争夺就变成了典型的政治运作,国企经理人更有积极性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斗争,而不是创造货币收益的生产性活动。

出于同样原因,与私营企业比,国企经理更不愿退休。在私企,经理持有企业股份,尽管退休会带来控制权收益损失,但如果是年富力强的人接替自己,那控制权收益损失可从股票增值中得到补偿。相反,国企经理只有掌握控制权才能得到收益,退休只有损失,没有补偿,除非身体特别糟糕,不然退休是不划算的;如果不得不退休,那他更有积极性选择亲信而不是能力高的人接替自己。选择亲信接班等于变相出卖经理职位,因为亲信掌权为自己退休后分享一部分控制权收益提供了可能。如果由能力高但非亲信的人接班,尽管企业货币收益会增加,但退休经理将没有可能继续享受一部分控制权收益。这可以解释为何国企任人唯亲现象最严重。

我提出如下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第一,用自然人治理结构代替法人治理结构。如果企业经营者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自然人所有者选择,经营能力就会成为他们选择经营者的主要标准,经理市场就会形成,经理们就会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生产性活动而不是权力斗争。第二,让内部人购买足够数量的股份。即便国企经理仍由政府任命,让内部人持有股票也有助于减缓企业内部权力斗争。当然,内部持股制度必须精心设计,否则可能带来很大消极作用。第三,限制政府官员选择经理的自主权。办法是用法律形式将用人标准客观化。第四,用股票赎买元老。让一些创业元老一无所有地退位非常难,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是给该退位的创业元老股权。

猜你喜欢
生产性现任控制权
郭良坤
惠普CEO辞任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笑着开着车走了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上市公司的治理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