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俭学
1901年4月,高尔基的《海燕》发表在《生活》杂志上,沙皇政府十分恐慌,下令查封杂志,高尔基也被逮捕流放。后来,《海燕》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革命的宣言书。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能让一些人恨到极点,却让另外一些人爱到极致?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重点。
1.象征——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最为恰当,当时,沙皇的独裁统治愈演愈烈,俄国人民的生活日益窘迫。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他要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呐喊、欢呼。然而,此时的俄国反动势力依旧猖獗,人民还没有言论自由,在这样特定的时期里,使用象征手法也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斗争方式 。
在作者笔下,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的景象,不就是俄国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局势的真实写照吗?暴风雨逐渐逼近,象征着席卷、荡涤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大海波涛汹涌,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燕勇敢而无畏,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太阳则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在文中,海燕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渐趋完整;乌云、狂风则是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地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灭亡。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化平凡为深刻,让读者既体会到了事物的意义,又体味到了文章语言的美好。
2. 对比烘托——形象由单薄到丰满
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如果只是描写高傲飞翔的海燕,那它的形象是单薄的。正因为有了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海面的烘托,才更加凸显了海燕所处的环境,它的战斗雄姿及勇敢无畏的形象也才更加丰满。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呻吟、飞蹿、恐惧、躲藏,体现了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它们的出现与海燕是一种对比。通过对比,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尔不群的海燕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像“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海燕》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给读者以极大的鼓舞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