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肖 刘杰 董璐璐
摘 要:翻译与美学的联姻产生了翻译美学这个新学科。相对而言,翻译美学是一个重要而年轻的研究方向。翻译美学涉及面很广,与绘画、戏剧、语言学、交际学等都有交叉。文章就中英两种语言的虚/实特征考察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虚/实;翻译实践
1 引言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所著《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当然在此之前,中西方对美的研究已历史久远。20世纪初美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经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诸先生的努力,美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加之新的时代赋予它的使命,美学开始与其它的一些人文学科,诸如心理学、交际学、符号学等等联姻,其中美学与翻译学的联姻被有的学者称为“珠联璧合”、“天作之和”(毛荣贵 ,2005:7)
方梦之教授在其主编的《译学词典》中将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方梦之,2004: 296 )
翻译美学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始阶段,刘宓庆、奚永吉、毛荣贵等学者已有专著问世。虚与实的处理是任何艺术创作中都很重要的处理方法,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翻译美学而言,亦是如此。笔者不揣鄙陋,试对此问题简述一下个人的思考。
2 审美代码与语言的虚与实
代码又称为符码、信码, 与另一术语符号(sign)密切相关。符号是表达意义的人工制品或行为,而代码是组织符号和决定符号关系的系统。将这些符号组织起来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更基本的系统,就是代码。审美代码正是一种特殊的代码,是审美沟通活动中支配审美文本创造和欣赏的一整套审美惯例和规则系统。(王一川,2004:88)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代码意指理论的创立者,其能指/所指概念建立了基本的意指模式。但审美代码与一般意指代码的区别在于:区别代码具有某种言外之意。这是审美代码的一个重要特征。(王一川,2004:90)这个特征当然适用于中英两种语言。但由于民族审美差异的存在,中英文有不同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存在诸多差异,但最为重要的差异莫过于形合(hypotaxis)/意合(parataxis)之分。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对此有教详细的阐述。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整体来看,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文的句子大量使用关联词,而且即使再长,也只能有一套主干,其它部分都是修饰说明部分,而中文的句子看起来则似乎很散,一个句子内部即可能叙述主题发生了数次变化。所以也有学者形象地称英文的句子为树形结构,而中文的句子则为竹型结构,这不无道理。汉语的句子组织起来更灵活,言外之意更丰富,即所谓更含蓄。换言之,,中文的特点是虚,而英文的特点则是实。这一点在写景抒情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在述景抒情时,中文用词空灵、含蓄,注重音韵、意象,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一种华丽、朦胧之美感。而英文则多实景实写,讲究理性、客观、求真、朴实。请欣赏下面两段文字:
1.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stalactites,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斯洛文尼亚的Postojna大溶洞景介部分)
2. 杭州境内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旖旎。杭州的春天,淡妆艳抹,无不相宜;夏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秋天,桂枝飘香,菊花斗艳;冬日,琼妆玉琢,俏丽媚人。西湖以变换多姿的斗艳,令人心旷神怡。(毛荣贵:2005:282)
不必细细比较,只需一读,便感觉到虚实的差异。
说到语言的含蓄之美, 著名收藏学家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曾说,中国人的审美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艳俗美、含蓄美、矫情美、病态美。其它都好理解,关于病态美,比如说近亲繁殖的哈巴狗,畸形的金鱼,《红楼梦》中带泪梨花、多愁多病的林黛玉,最为典型的要属古代中国妇女的裹足现象,这种现象被人称为集暴力、自虐、性为一体的病态美的代表。而在作品中体现更多,或者说最受人推崇的美的境界则是含蓄之美。“虚”在艺术上被称为“留白”。沈从文的《边城》就用到了这一手法。 《边城》在内容上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作者对翠翠父母一代的情况未作正面的叙述,所有翠翠双亲的信息都是从船夫或他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中给出的只言片语。
这种留白手法在中国的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作:天地之间突出一根枯枝,顶端伫立一支鸟儿,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但给人的感觉则是整个天地都是其大自然的背景,气势宏大。齐白石先生曾有一副关于虾的画作,偌大的白纸上也只有一角有一只虾 ,甚至连一滴水都没有,但给人的感觉则是整个空间都是汪洋大海。苏东坡有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道理即是如此。但西方的绘画传统,正同其语言一样,则注重写实,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们所谓的透视法,追求“真”,追求客观。中国清朝有一位画家邹一桂,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宗白华,1981: 96)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求真的西洋透视法竟然“不入画品”,这种观点当然有所偏颇,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中去粗取精,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表现事物的这种“虚”的方法。而正是这种“虚”才表现出了物体的“神”,“气韵”。
留白在中国的国粹—京剧中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京剧里那个简单至极的舞台,唯一案一椅,却代表丰富的场景,开门不见门,手脚比划,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骑马的飒爽英姿。其实不管是语言,还是书法、绘画、舞台布置,虚与实的处理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是相通的,即以有限来表现无限。
3 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差异和不同的哲学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这种语言非常强调演绎和推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逻辑三要素,即概念、判断和推理,并且总结出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还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应该说都是三段论式的。西方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研究都证实了这些学科都是以“三段论”为基础而衍生出来,而逻辑性也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思维历来注重实证,推崇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逻辑和理性去探索自然规律。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汉语的句子之间看似无关联,或者说这种逻辑关联是隐性的,也就是说汉语中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而这种缺乏逻辑论证的句式在很多人看来恰恰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逻辑关联词的缺失一方面有可能造成语意模糊,但另一方面又可能使含义出现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当然这一点也常遭人诟病,认为这种语言特点恰恰不利于对事物进行精确地阐释,阻碍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思维重亲身实践和体悟,轻实证和理论分析,注重灵感、直觉、感悟,主张“天人合一”。孔子提出“内省不疚”,重视以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易经》的精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依存,统一为道,即太极。老庄继承了这种观点,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概述。就仅从翻译理论来说,西方的译论总是术语繁丰,论证严谨,论据充实,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且视野开阔,诸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功能学派、操控学派等等,支流繁杂。但反观中国的译论,不管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神似说,亦或是钱钟书的化境说,无不简到极致,是一种经验式的、感悟式的论述,需要悟性,才能参透其中奥妙。
4 小结
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许渊冲,2008:44)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好的认识和遵从这种差异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中的语言的转换,才能使译文更地道。在述景抒情型的审美文本中,译者更要格外注意这种语言虚与实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译学辞典[ 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毛荣贵.翻译美学[ 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一川.美学教程[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许渊冲. 逝水年华[ 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
[5]宗白华.美学散步[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f7e0e0100d8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