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东雨+高燕
去年,我们认识了黄河云,这个从农家走出来的优秀部队干部。今年,让我们再去看看他离开部队调入学校工作的奋斗经历。
1988年3月,由于特殊原因,黄河云由天京总参某部调入中州某军事院校工作,这里也是他的母校。十年中,他先后在5个部门任职,干过政工、后勤和行政管理,而这期间他在事业、个人文化素养和业余爱好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收获。首先,在每个任职岗位上,他都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并有独到的特色和亮点;其次,他的职务由正营级提升到正团级,恢复军衔时被授予中校,后又晋升为上校;再次,他获得了自学新闻专业大专学历和函授党政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最后,他撰写发表了数百件作品,并有数十件作品获奖。
离开大队,稳步前行
大概是在1987年的下半年,根据上级安排,需从黄河云所在的大队调一名干部到中州某军事院校工作,并将其家属也随调到中州,工作出色的黄河云正是拟调人选之一。在组织向他征求意见时,他明确表态同意调动,并且不用和家属商量可全权代表,就这样达成了调动事项。由于当时大队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他去完成,直到次年3月,他才正式调入学院工作。
一直到现在,每当他回忆起这次调动,他总是想到八个字:小农意识,过于恋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天京是直辖市,要比中州好,凭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在大队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几个关系不错的老乡战友,也都善意地劝他留在大队不要调走,甚至说什么什么位置,将来有可能就是他的。但他还是选择举家搬迁到离老家近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他记得在填写调动表格时,他在备注栏中写下“希望三年内不安排转业”。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如果不满三年,就无法留在中州。要求归要求,工作归工作,他没有把心中的目标局限在三年不转业上,而是积极主动努力工作。
调学院工作后,他由测绘大队的一个部门领导改做一般的干事工作,没有因工作性质上的变化而受影响。虽说做政治工作对黄河云来说不成问题,但当好一个军队院校系一级的政治干事还是需要点儿脚踏实地、从头做起的精神。不过情况还不错,正巧前任干事是他的老乡、战友,那人把工作基础打得好,对他传经又送宝;主管他的政委又是他原来测绘大队的政委,他们彼此了解,工作起来很方便。同时,他注意与部办其他人员保持友好的同事关系,服从系主任、副主任的领导,积极配合行政参谋、教学参谋的工作,就连部里唯一的战士(公务员性质),他都真心尊重,友好相处。能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所以他觉得如果还干不好工作、做不出成绩,责任就完全在自己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进入角色,适应了院校工作的环境。为了工作,也为了家庭,他向领导提出了把家搬到中州的请求,很快获得了批准。
发挥长处,出手不凡
在任政治干事期间,特别是在任军需处长和政治协理员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敢为人先、不甘落后、虚心好学和认真做事的优点和长处,努力掌握后勤工作以及后勤部门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积极带领下属开展工作,重点做好后勤部门的思想建设和服务保障制度建设,并在工作中积累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围绕服务做文章,本着满意干工作”的后勤工作指导思想,为学院的后勤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黄河云调到学院工作的10年中,他的工作岗位多有变动,他也从一个普通的政治干事走上了正团级的领导岗位。在领导岗位上,他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在领导班子和部门同事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在做好本职工作事业有成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参加了省高等自学考试,并于1994年6月获得新闻专业大专文凭;随后他又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函授学习,于1997年1月获得党政管理专业本科文凭。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先后在军内外的2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各种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近千篇,其中有5篇文章被选编入书,有20多件作品获奖。下面举几个例子,1995年初,他撰写的《居住环境变化与减灾对策研究》论文,被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摘要收入,并在中国第一本防灾救灾的大众化杂志《生命与灾祸》第五期上发表。他参与了8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工作,1995年4月他参与撰稿的电视专题片《中国测绘兵》,同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的《人民子弟兵》节目中播出。1997年3月获总参第四届“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机会难得,受益匪浅
这里要特别回过头说一说他任学院军需处长一职的事。
一个从事业务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副团级干部,却阴差阳错地坐上了学院军需处长的位置,可你还别说,这种无奈的阴差阳错倒成了他宝贵的记忆,成为他最难忘也是最辉煌的9个月。
1992年1月,他带着原部门一些暂时无法交接的工作到学院院务部军需处走马上任了。尽管当时还没有正式的任职命令,可军需处长的职责是必须要认真履行的。军需处的各项工作,小到具体的衣食供应,大到军需处的全面建设、长期规划,都需要他认真考虑、具体安排,并抓好落实。而这对于长期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他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他上任之初,没有急烧三把火,而是在保证正常工作有效开展的情况下,深入部门调查研究。好在当时学院放寒假,给了他相对宽松的时间去了解情况。整个假期,他除春节回家探亲外,全部时间都用在研究学习中。他向军需部门的老同志虚心请教,掌握第—手资料,着手谋划新学期的军需保障工作。这期间,他成功进行了全院春节期间馒头供应办法的改革,通过提前发放订购专用票的办法,杜绝了浪费现象,确保了春节期间馒头的正常供应。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学期伊始,他将自己的调研报告和军需工作的新年计划向部、院首长进行了汇报。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当场就带点儿玩笑地说,你小子以前干过后勤吧,怎么说的头头是道。可想而知,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从他年初当上军需处长,到9月军队院校编制体制改革,军需处撤销,他成了学院最后一任军需处长。可就在这短短的9个月里,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些新想法和举措,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这其中包括首先是他提出了“围绕服务做文章,本着满意干工作”的军需工作指导思想,院校体制改革后上升为新编总务处的后勤工作指导思想;其次是他利用后勤部门和地方高级饭店军民共建的优势,联合烹饪行业协会,开办了学院有史以来首个厨师等级培训班,有17人经严格培训考核获得厨师证书,结束了学院没有等级厨师的历史,实现了全院每个食堂至少有1名等级厨师的目标。
军需处长是黄河云军旅生涯30年中,任职时间最短的一个职位,可对他的成长进步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每当他回忆起这段历史,就是八个字:机会难得,受益匪浅。
(因需要,文中涉及地名为化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