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丹
(锦州市太和区水土保持监督站,辽宁 锦州121000)
大菸沟小流域位于辽宁省黑山县太和镇境内,属绕阳河下游。本项目建设任务主要为治理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减少流入绕阳河的泥沙;通过土石山区封育治理及水保林建设涵养流域内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蓄水保土,保护果园水土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1]。
黑山县选取了太和镇项目区的大菸沟小流域作为本次小流域综合治理对象。大菸沟小流域地处辽宁省黑山县西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0℃,无霜期160 d,多年平均降水量586 mm,多集中在7、8、9 3个月,年均蒸发量1 906.3 mm;春季风大且多南及西南风,冬季多北及西北风,年均风速3.1m/s,大风日数37 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706.2 h;≥10℃积温3648.2℃;最大冻土深度1.44 m。
大菸沟小流域涉及5个村屯,即大菸、杨屯、龙湾、新农村和树林子。流域内现有总人口1 167人,人口密度57 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影响,流域内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大菸沟小流域现有流域总面积2 048.00 hm2。人均土地1.75 hm2,农业人均耕地0.75 hm2。农、林、果用地比例为1∶0.62∶0.05。
该流域耕地、林地较多,土质较好,属于土石质地区。侵蚀方式以轻度水蚀为主,大菸沟小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6.5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7.66%。 流 域 平 均 土 壤 侵 蚀 模 数 为1 400 t/km2·a。据统计,流域内已治理面积80.00 hm2,占原有水土流失面积的12.37%。
该流域经济较为落后,其原因主要为:①果树失修,土地资源产出率低,粮食、水果等产量低而不稳,自我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②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致使农业综合产出能力低,严重地制约着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菸沟小流域总面积2 048 hm2,水土流失面积566.53 hm2,计划治理面积415 hm2,计划治理期限为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过综合治理,治理程度将达到73.25%。工程发挥效益后,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43万t,蓄水量增加24.79万m3;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7.61%提高到治理后的32.25%。经过治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得以全面发挥效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水土保持工程能安全渡汛。
根据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流域内侵蚀类型、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以营造工程果园和疏林地封育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对荒地采取水平槽、营造工程果园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为恢复生态创造条件;对疏林地采取封育治理措施,以提高林草覆盖率。该流域属土石丘陵地带,多年来农业种植方式落后,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对落后的种植方式进行调整,增加工程拦水保土措施,对疏林地进行封育、补植,适当营造水保林,减少荒地等用地比例。
项目实施采用专业队承包、农户承包、集体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等组织形式。水保林、封育治理、补植等植物措施,由县级水保部门统一组织,统一供应苗木,由受益的村民投工或由大户承包整地栽种,确定专人管护,订立管护制度;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全部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承包施工。
本流域各项治理措施均以受益群众投劳和专业队承包的施工形式开展,投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群众投劳由各村出具投工承诺书。遵循“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强迫命令。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由专业队承包施工,各种造林及整地、封育治理可由镇政府组织、群众投劳完成。植物措施以人工施工为主,工程措施尽量采取人机结合的施工方法施工,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1)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资金管理、运行期管理等。项目管理机构建立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水利、发改等部门参加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项目镇成立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黑山县水利局,由水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2)财务管理。严格落实2013年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工程开工建设后,根据工程进度与质量,经验收合格后,分期报账拨付。同时,要留出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经年度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
3)技术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搞好组织、协调、监督和验收工作,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管护以及软件建设、档案管理等工作。
4)运行管理。坡面工程防护体系中的果树台田、水平槽等要固定专人维修管护,并经常检查,发现人畜破坏和出现暴雨冲断现象应及时修补。
本项工程投资以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投资为167.00万元,单位治理面积投资40.24万元/km2。
1)生态效益。工程发挥效益后,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43万t,每年可产生保土效益7.15万元;蓄水量增加24.79万m3,每年可产生蓄水效益49.58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7.61%提高到治理后的32.25%,种植的林草等措施可将一部分降水就地入渗,提高了地表径流的利用率,有利于减少泥沙淤积又可削减洪峰流量,提高流域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另外,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社会效益。在本流域规划治理过程中,流域内将有一大批农民接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显著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在流域内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使传统封闭的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项目实施后,可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粮食单产提高,经济果木林地面积增加,促进流域内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并趋于合理。
3)经济效益。本规划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产水果425.00万kg,薪材54.15万kg;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6.23万元。项目实施后,经济内部收益率可达到346.52%,效益费用比可达16.05,资金回收期为3.79 a。
[1]郝明德,党廷辉,谢永生.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02):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