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玲
(哈尔滨市滩涂开发管理办公室,哈尔滨150010)
松花江由西向东穿越哈尔滨市区,使城市分为松南松北于松花江两岸,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从双城界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全长123 km,在常水位116 m时,水面面积达240 km2,滩地面积204 km2,是典型的北方河流湿地。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影响,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为此按照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秉承“人水和谐”的理念,容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多功能设计为目标,通过退耕禁牧、疏通水系、稳定滩岸、修复基质、改良草地、培植良种、恢复原生植被措施,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是构建“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首要任务。
松花江是平原河流,哈尔滨市处在河流的中部,受河道地形和水文情势的综合影响,松花江哈尔滨段发育有大面积的河滩和岛屿,具有典型的北方河流湿地特征,在高水位季节湿地淹没,枯水期处于出露状态,是明显的水路交错带的生态系统结构,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湿地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水位和独特的植被、土壤特性,水分因子是河流湿地的主要特征,河流湿地地貌形态、生物群落分布、发育演替都与水文情势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河流湿地的变化过程,伴随着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并随着水位、河势的改变,都会产生新的侵蚀和沉积,所以河流湿地是动态变化的,这也是区别与其他湿地的特征之一。
松花江穿城而过,城市分布两岸,由于城市的发展,分别建设了防洪工程、航运工程、供排水工程及多座跨江桥,不断的改变了河势,产生了新的冲淤变化,也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使原有的自然河道变成库区形河流形态,抬高了常水位,产生了新的土岸再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演替。
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是一个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松花江哈尔滨市城区段河道内的滩地被无序占用,开荒种地、毁林烧炭、围栏养畜、打沙取土、私建滥建等活动普遍存在。致使自然地貌支离破碎,地表沙化严重,滩岸冲刷、塌陷、河床淤积、影响了河流生态的健康和稳定。
总体规划布局为“一江、两带、三区、五岛十滩”,构筑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为一体的和谐河流,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江”为松花江;“两带”为水陆交错带、堤岸绿带;“三区”为湿地保护区、湿地景观区、湿地保育区;“五岛十滩”为大套子滩岛、阳明滩岛、何家滩岛、太阳岛西区滩岛、狗岛滩岛;太平庄滩、万家滩、长条通滩、兴隆岗滩、前进滩、群力外滩、蒙古图滩、老殿宫滩、蜚克图滩、三家子滩。
2.2.1 生态保育区
从上四环桥至上游双城界区域,包括太平庄滩、万家滩、长条通滩、兴隆岗滩,四处滩地面积95.50 km2,属于哈尔滨郊区段,生态本底条件好,具有较高的保育价值,其利用方向为生态保护,湿地恢复。通过科学规划,限制农业种植结构,清除对行洪有影响的建筑物,种植湿地特有植物,保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湿地系统的连续性。
2.2.2 生态景观区
从滨北桥至上游四环桥区域,为城区段,滩地平均高程高于116.00 m常水位,包括狗岛、何家滩、大套子滩、西区外滩、阳明滩、前进滩、群力外滩、七处滩地面积40.61 km2,是近期重点保护和利用的区段:靠近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利用方向为滨水度假、水上活动、旅游观光和湿地游憩等。充分利用主城区特有、丰富的河道和滩涂资源,通过恢复松花江流域典型原生态植物以及适度的规划建设,营造充满生机与灵气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2.3 生态保护区
从滨北桥下游的阿什河口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址区域,常水位已超过滩地的平均高程,处在淹没或浸没状态。包括蒙古图滩、老殿宫滩、蜚克图滩、三家子滩,四处滩的面积68.17 km2,受水位影响程较大,加速原生植物群落演替,已经实现自然退耕还湿。应按照湿地保护区的模式,设立湿地科研为主的保护、管理模式。
百里生态长廊生态修复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退耕还湿”问题,据调查统计,百里生态长廊“五岛十滩”总面积204 km2,耕地面积56.8 km2,其中:有证经营面积33.3 km2。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通过科学的规划措施进行引导和多种湿地管理模式示范,对该区域的湿地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保护、利用政策,调动社会各业及土地实际使用者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资源生产力,在保护好湿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开发,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实现“以滩养滩”的经济平衡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政府部门。
松花江含沙量不大,多年平均输沙量为665万t,但年度间和年内丰、枯季节输沙率的变化较大,特别是伴随着以洪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淤泥积。使河流改道、滩岸侵蚀、产生大量泥沙,覆盖滩面,甚至使湿地系统遭到破坏。直接影响滩地的发育和演变,河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首先应顺应这种规律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建立稳定的滨水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预,是河流湿地修复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以乡土植物骨架建立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在河流湿修复过程中,采用乡土植物恢复河岸生境是有效的手段,利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苗种易得,成本低养护简单的优势,可以迅速的形成有效的地面覆盖[1]。
百里生态长廊“五滩十岛”的主要原生植物群落包括:草甸湿地、沼泽湿地、灌丛、水生植物等。据调查,在经历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干预下,目前,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为:塔头群落、柳条通群落、沙岗群落、芦苇群落、香蒲群落;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品种包括:桑树、山丁子、鼠李、稠李、山里红、绢柳、三芯柳、芦苇、菖蒲、香蒲、牛毛草、三楞草、小叶樟、浮萍草、黑龙江红莲等,应成为河流湿地修复的先锋物种。
[1]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