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辽宁省闹德海水库管理局,辽宁阜新122300)
黑山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东北端,隶属于锦州市,东部依绕阳河与沈阳市的辽中县、新民市为邻,南部与鞍山市的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北宁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阜新市阜蒙县为邻。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按照辽宁省水资源二次评价1956—2000年系列评价成果,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 405万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 871万 m3,地表水资源量14 138万 m3,地下水资源量24 969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 216万m3。全县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均值的一半,发展节水灌溉,是黑山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2011年国家一号文件就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的建设,针对黑山县已经竣工的节水滴灌典型工程进行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推动和指导今后节水滴灌工程建设和基层水利建设。
2011年黑山县农业局发展节水滴灌重点工程片区为钦差沟村地块,房西北地块和新房家南地块。3个地块的基本情况是:
钦差沟地块位于黑山县白厂门乡钦差沟村,灌溉面积533.3 hm2,地块常年降水量568.4 mm,年蒸发量1 818.2 mm,田间持水量为17%,积温≥10℃为3 700℃,无霜期163 d,海拔高度249 m,土壤质地为黏土,土壤容重1.52 g/cm3,地形部位为山地,土壤肥力低。
该地块经济作物为果树,采取新建管灌工程,方塘引水,方塘容积为1.2万m3(80 m×50 m×3 m),3个方塘能够保证该地块持续供水。
房西北(棚地)地块位于无梁殿乡孟屯村,灌溉面积70.2 hm2,地块常年降水量568.4 mm,年蒸发量1 818.2 mm,田间持水量20v/v%,积温≥10℃为3 700℃,无霜期163 d,海拔高度28 m,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容重为1.48 g/cm3,地形部位为平地,土壤肥力较高。该地块种植的经济作物红干辣椒。工程的类型为新建滴灌工程,水源井为小眼井,出水量为10 m3/h,能够保证持续供水。新房家南地块位于芳山镇英窝村,灌溉面积8.24 hm2,地块常年降水量568.4 mm,年蒸发量1 818.2 mm,田间持水量18v/v%,积温≥10℃为3 700℃,无霜期163 d,海拔高度49 m,土壤质地砂壤土,土壤容重1.50 g/cm3,地形部位,土壤肥力较强。
该地块种植作物玉米。工程的类型为新增滴灌,水源井为机电井,出水量为40 m3/h,能够保证持续供水。
2.1.1 钦差沟地块
钦差沟地块的种植作物为果树,采取节水滴灌形式为小管出流技术,平均投资为60元/hm2,目前果树处在幼苗时期,未结出果实,效益增收情况尚未显现。
2.1.2 房西北(棚地)地块
房西北地块种植作物为红干椒,节水滴灌工程投资平均为20.84元/hm2,产量26.67 kg/hm2,增幅达到15.9%,年增加产出55 kg,按照当前市场价1元/kg,平均增长14.67元/hm2。
2.1.3 新房家南地块
新房家南地块种植作物为玉米。节水滴灌工程投资平均为20.84元/hm2,玉米 gu 均单产45 kg/hm2,增幅达12.5%,年增加产出75 kg,按照当前市场价格0.5元/kg,平均增加收入6.67元/hm2。
2.2.1 种植结构优化
从黑山县节水农业工程种植结构上看,把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作为主栽品种,其中全县节水农业项目中经济作物(水果、蔬菜、西瓜、花生)占98%,大田作物(玉米)占2%。项目区的种植结构进一步调优,为高产出高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经济效益凸显
从经济效益情况看,6个种植品种同非项目区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 000 hm2的种植面积,除533.33 hm2亩的幼树外,总产增加1 129.2万kg,总增收达1928.8万元。其中花生单产达300 kg,同非项目区相比,增幅达33.3%;玉米单产75 kg,增幅达12.5%;果树单产3 000 kg,增幅达17.6%,西瓜单产4 000 kg,增幅达 23.1%;白菜单产4 050 kg,增幅达15.7%,红干椒400 kg,增幅达15.9%。
在增加经济效益,农民共享节水农业成果的同时,也带动非项目区农民实施节水农业的积极性,据调查,2013年在全县安排节水农业1 333.3 hm2的基础上,农民对西瓜、蔬菜、果树等作物在不享受政策补贴的前提下,仍然实施节水滴灌,形成长期种植。
黑山县政府高度重视节水滴灌的推广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县长和主管农业的县长为副组长的节水滴灌推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黑山县农村工作办公室、水利局、财政局、环保局、交通局、农村经济发展局、发展和改革局、城乡建设管理局、气象局、供电黑山分公司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并以黑山县政府文件的方式下发到相关部门。提出了“政府示范引导,市场化推动”工作思路。加强了管理,支持生产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在工程上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把生产成本降到最小,成本的降低和节水滴灌技术带来的实惠,提高了农民采用滴灌技术的积极性,使大面积采用节水滴灌技术成为可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节约了资源[1-2]。
黑山县农业生产在没有进行节水滴灌技术之前,农民普遍采用灌渠或输水沟道大面积放水的方式进行灌溉,这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和耕地,新技术推广后采用膜下滴灌,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把农作所需要的水以较小流量、均匀、准确的滴入作物的根系区域,实行局部灌溉,既增加了水的利用率,可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状态,保证农作物的根系能够充分透气,避免因大面积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长速度,土壤的疏松减少了耕地的湿度,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3]。节水滴灌技术使用在末端全部采用管道输水,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数量,节省了土地,增加了耕地的面积,土地的利用率提高5%左右。通过施肥罐给作物追肥,直接肥料输送给作物的根系,避免了浪费,提高了利用率,实践证明,节水滴灌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灌溉和施肥的统一,可以有效的控制肥料的浓度,保证施肥均匀和及时,降低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产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增粮工程,节水滴灌工程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无论从设备的购买还是施工,都是国家补助和当地政府配套实施的,保证农户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大大提高的农民的积极性[4]。
黑山县根据本县地形的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在西北部丘陵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适合发展果树,中部平原区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和大田,在这些地区适当推广节水滴灌工程。在东南部低洼区,地势低平,土层厚、土质肥,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发展水稻种植。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把土地都集中到一起,发展规模化种植,这样既节省了劳动力,又实现了土地统一管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黑山县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全县可分为西北部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东南部低洼区,其中平原区和低洼区占全县土地面的75%,因此节水滴灌技术不能全县推广,只能在本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于站全县大部分面积的东部低洼区种植水稻,不适合节水滴灌工程。
在适合采取滴灌的西北地区,由于地势为丘陵地区,水源成为该项工程的主要制约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水利设施至今已运行40多年,由于受历史环境、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重建轻管”的思想长期得不到扭转,工程维护、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有限,工程不能进行正常的维修养护,由于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造成了防汛物资匮乏,岁修不及时,过去修建的一些蓄水、保水工程损毁严重,不能正常运行,骨干工程老化严重,年久失修,跑、冒、渗、漏现象严重,管理落后,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在滴灌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乡(村)界间管路穿地问题,户与户连接间管路不让过的问题,群众在自家地里打井灌溉等问题,这给工程落实和实际施工增加了难度。加之现阶段部分农民对滴灌节水工程项目实施认识不足,不太愿接受新事物,新的灌溉设备需要新的播种方式,播种工序繁琐[5]。
农户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高,即使采用滴灌,增产潜力有限,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农民,对节水滴灌工程技术实际操作不积极、不主动。
灌溉技术的采取,需要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管理技术水平较高、农民意识比较超前的地区使用,从目前国家农业模式分析,由于受现行土地承包政策的制约,农民分散经营,对于滴灌设备的二次投入资金不足制约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工程在开始运行的前几年,设备运行非常顺畅,但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难免出现设备的老化现象,依赖农民自己出资维护很难实现,况且对于一些对于滴灌工程意识摇摆不定的农民,很可能放弃滴灌设备,转而回来原来耕种模式,因此工程后期维护费用不充足,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一些易损设备的损耗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设备逐年减少,直至损耗殆尽,节水滴灌工程可能由此失去作用。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科学的,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使之在全县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意识,扭转水利工程长期“重建轻管”的思想,提高工程维护、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正常的对水利工程和设备进行维修养护,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蓄水保水和水毁工程修复,抓住每次降雨过程拦蓄雨水、山水,及时引水入塘入库,并新建一些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
2)实施节水滴灌工程,在作物的选择上应该以果树、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不宜大规模应用平原大田作物。
3)在实施主体上,宜以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不宜分户经营的模式。
4)在资金投入上,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加大上级资金的投入标准,加强后期对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1]吴欣然,刘喜峰.刍议国家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区节灌设施管理模式[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01):159-160.
[2]苏彧,辛光,于长海,王琳.沈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J].地下水,2007(03):116-117.
[3]黄长松.浅论如何加强耒阳市农村人饮工程管理[J].湖南水利水电,2008(03):69-70.
[4]张笑天,杨平富,郑国,程磊.漳河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02):55-57.
[5]贾小明.关于南阳渠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6(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