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瘀论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2014-04-02 03:48闫西鹏张琳琳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患者血瘀

闫西鹏 张琳琳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000)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EH),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其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种族之间有差别。据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约为1/5,据此估计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越2亿,但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2]。高血压病晚期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使患者致残率、致死率甚高[3],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4]。

1 中医学关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认识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风眩”、“头痛”范畴,早在《内径》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中医学认为瘀之致病,可遍及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盖经脉者,乃气血之通道也,气血流通,如环无端,内溉脏腑,外濡肌腠,以供生生不息之机。”一旦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脏腑经脉失养,功能失调,疾病即已。血瘀致眩早有记载,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虞抟倡有“血瘀致眩”的观点;《医宗金鉴》亦曰:“瘀血停滞……神迷眩远”;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即所谓 “久病入络”,近而“久病入血”。 现代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与《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观点吻合, 曲东辉等[6]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和病机之一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程始终,但由于高血压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导致血瘀的病理基础不尽相同,在整个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血瘀证可作为主证或兼证存在,故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即使瘀血症状不明显,也应防患于未然,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谐;并根据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提出益气化瘀、行气化瘀、祛瘀化瘀、清肝化瘀、温阳化瘀、潜阳化瘀六法,并坚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随症加减的治疗原则。高血压病血瘀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气、血、虚、寒、热(火)、痰以及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等都可以导致血瘀。

2 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

2.1 血液流变学改变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液流变性异常以及血循环障碍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性渗出、组织变性、血栓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都可以用血瘀来解释。血流变学改变、微循环障碍、血动力学障碍等是血瘀的病理基础[7]。因此,可以把血流变学及微循环等的变化作为衡量高血压病血瘀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存在异常,其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改变。程文立等[9]认为血瘀证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指出可以将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血流变学改变可作为血瘀证诊断的临床参考。

2.2 微循环障碍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之为微循环。当人体处于微循环功能障碍中时,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将会显著升高,进而引起血压升高。长期以来,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血瘀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多项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伴有微循环障碍。郭慧君等[8]将14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80例和非血瘀证组69例,并与58例健康人作对照,分别检测甲皱微循环。研究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甲皱微循环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血瘀证达53.69%。得出结论:血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甲皱微循环障碍,而血瘀证组的甲皱微循环障碍比非血瘀证组重。

2.3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不只参与血液凝固过程,而且参与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许多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病患者中,血小板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罗集等[10]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正常血压高值患者、正常血压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浓度(vWF)、P-选择素(GMP-140)及内皮素(ET-1)水平,统计分析后发现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中vWF、GMP-140、ET-1的浓度均增高,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中处于高活性状态。金伟等[11]发现不管是痰瘀证还是非痰瘀证的高血压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而且纤溶系统、血小板凝血、抗凝功能的异常程度在痰瘀证患者中比非痰瘀证患者表现更严重。

2.4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将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进而引起高血压病。血管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

C反应蛋白(CRP)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性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及脂质条纹形成[12],进而导致弹力纤维退化变性,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增加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动脉弹性下降,僵硬度增加,进而引起高血压病。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管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及血管张力的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将导致缩血管物质合成释放占优势,舒血管物质生成释放减少,进而引起外周阻力增大和微循环障碍,血压随之升高。内皮细胞损伤可以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遗传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促进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同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可以合成释放组织因子及凝血因子V、Ⅻ的激活物等多种促凝物质,组织因子与Ⅶa结合后,进而激活Ⅸ及X因子,将会启动凝血连锁反应,促进血液凝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液凝固性增高也参与了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13]。李刚[14]发现高血压患者强缩血管物质E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马民[15]研究亦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而血瘀证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更为严重。

3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胡小勤等[16]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丹参酮ⅡA治疗80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各占50%,发现丹参酮ⅡA对可以抵抗血瘀证患者血清引起的内皮细胞的活性降低,进而保护内皮细胞。王丹等[17]选取健康人及痰湿壅盛型、阴虚火旺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各20名,通过对各研究对象的血脂、血压、血流变学、一氧化氮、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水平进行测定,统计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各个证型与血瘀均存在相关性,从而证实了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是血瘀。现代医家积极探索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长期以来,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刘勤等[18]自拟活血通络汤(丸) (川芎、白芍、赤芍、桃仁、当归等)治疗高血压病46例.总有效率为86.95%。郑峰等[19]选取血瘀证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在常规降压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7%。并且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瘀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刘晓丽[20]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疗效显著。王永兰等[21]选取70例高血压病患者,自拟活血化瘀方(丹参、红景天、地龙、郁金、当归等)辅助治疗,其中3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平均血压下降15mmHg,3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好转率43%,临床治愈率46%。氧自由基H2O2能够促进自由基生成,自由基可以进一步引起内皮细胞损害。机体细胞内的H2O2如不及时消除可透过细胞膜,在膜外与Cu2+或Fe2+生成羟自由基-OH,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而导致细胞损伤,造成脂质堆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等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以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且可以防止脂蛋白脂质过氧化。 王雏蓉等[22]发现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产物、细胞周期和增殖活性指标进行测定发现丹参酮ⅡA具有抗H2O2诱导的CRL-1730的损伤的作用。丹红注射液组方为丹参与红花。丹参能具有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动脉、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红花是菊科属植物的干燥花,含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红花的活性成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并且可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23]。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与降压药联用可降低血压,对白天、夜间血压均有效,可纠正血压的昼夜节律,还可改善血脂、逆转血管的重构,进而防止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损害[24]。

4 结语

高血压病是较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可引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其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将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高血压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在长期的临床应用[25,26]中发现传统的西药降压,降压虽较快捷、方便,但可引起心衰、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皮肤损害、血液生化改变、干咳、喘息、末梢血管疾病的加重、心理行为异常等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许多研究表明[27]中西药联合应用,对高血压病进行多靶点的干预,较单用中药或西药能更有效的降压,减轻靶器官损害,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探索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祖国医学诊断高血压病多以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为依据,但临床实际工作中症状不典型的血瘀证患者并不在少数。随着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结合现代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将会更加重视“血瘀致眩从瘀论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另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从瘀论治”的理论有很多亟须解决问题:如复方和单味药的作用机制没有研究清楚等等;从血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病机还缺乏统一的规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8,8(3):103—11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3]傅世英.高血压病防治的新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4,28(1):1-3.

[4]Jiang He,DongfengGu,XiguiWu,et a1.Maj 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5,353(11):1124—1134.

[5]Ezzati M,LoPeZAD,Rodgers A,et a1.Elected majot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orden of disease[J].Lancet 2002,360:1347-1360

[6]曲东辉,李妹娟.从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23,(10)110.

[7]蒋瑞峰.甲襞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血瘀证之关系探讨[J].新中医,1983,15(8):48-49.

[8]郭慧君,王知佳,王金荣,等.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甲皱微循环的观察.中国微循坏,2005,9(3):198-199.

[9]程文立,乔占兵,陈郁生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流变学异常与血瘀证关系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63.

[10]罗集,杨传华,李艳.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血小板活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300-302.

[11]金伟.高血压病痰瘀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及意义[J].科技导报,2009,27(9):26-29.

[12]吴志勇,漆红梅,盛国太,等.降压药物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的差异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8):693-697.

[13]刘丽红,金耀荣,徐树楠等.高血压血瘀证的现代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54-655.

[14]李刚.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与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相关基因相关肽的关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03):75-76.

[15]马民.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与证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比较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554-2556.

[16]胡小勤,陈利国,贾会欣,等.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痛血瘀证患者血清致伤ECV一304细胞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964—965

[17]王丹,杨振伟.高血压病基本证型与血瘀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4—56.

[18]刘勤,刘静.活血通络汤治疗高血压病46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12):51.

[19]郑峰,褚剑锋,熊尚全,等.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瘀证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2):306-307.

[20]刘晓丽.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验案[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87.

[21]王永兰,王志良,王宗.自拟活血化瘀方辨证施治高血压病7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138.

[22]王维蓉,林蓉,等.丹参酮ⅡA对过氧化氢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6.1(29):49-51.

[23]陈克永.丹红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4):91.

[24]邓海峰.复方丹参滴丸与圣通平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8,10(4):46-48.

[25]李国臣.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思考[J].现代中医药,2004,(4):32-33.

[26]周文献.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6(16):29-30.

[27]李铭,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3):23.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患者血瘀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血瘀体质知多少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