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临床观察

2014-04-02 01:02:22戴晓娟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补阳正气面神经

戴晓娟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顺义 1013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面神经麻痹。目前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病理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症状随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而轻重不一,西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008-05—2013-05,笔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并与西药为主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1]Bell麻痹相关诊断确诊。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2],辨证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1.2 排除标准排除能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莱姆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腮腺疾病等所致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及后颅窝病变所致面神经麻痹等;哺乳期、妊娠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确切评价者。

1.2 一般资料全部68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其中住院27例,门诊4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6~69岁,平均(53.3±0.3)岁;病程1~4 d,平均(1.61±0.2)d。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7~72岁,平均(51.8±0.2)岁;病程1~5 d,平均(1.97±0.3)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注射用阿昔洛韦(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65)500 mg,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125~250 mL(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861)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036)5~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207)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维生素B1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613) 100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注射用腺苷钴胺(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994)1.5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西咪替丁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309)0.2 g,每日1次入壶。1周后停上药,改为维生素B1片(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974)20 mg,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0.5 mg,三磷酸腺苷二钠片(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44024803)40 mg,均每日3次口服。同时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取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随证配合迎香、水沟、承浆、阳白、攒竹、四白等穴。面部穴为取患侧,四肢穴如为双侧则取双侧。初起浅刺,1周后平刺透穴或斜刺。所有患者配合患侧面部肌肉按摩、花椒水温敷面部以温经通络。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加味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40~60 g,赤芍药6 g,白芍药15 g,川芎10 g,当归10 g,僵蚕10 g,全蝎10 g,防风10 g,秦艽10 g,地龙10 g,鸡血藤15 g,忍冬藤15 g。偏风寒者加桂枝、细辛;偏风热者加金银花、黄芩、连翘;肝风上扰面肌动者加天麻、钩藤、木瓜;痰浊中阻者加白附子、胆南星;瘀血阻络者加桃仁、红花。每日1剂,由本院煎药机煎成2袋,每袋200 mL,早、晚饭前各1袋口服。

1.3.3 疗程2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采用House-Bracn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并结合临床评价。痊愈: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示齿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达Ⅱ级,即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示齿时见口角略不对称,鼓腮时口角不漏气;好转: 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Ⅲ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无变化[3]。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6例,痊愈27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32例,痊愈16例,显效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2组患者用药前后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测定,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免疫、病毒感染、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多以激素配合改善微循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同时辅以针刺治疗,效果不佳[4]。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属口僻、面瘫等范畴。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闭阻,经筋失养、失调而发生。《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载:“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喎僻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言:“经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故治当以扶助正气为先,配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加味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扶助正气,祛邪外出,并使气盛以推血行,防止活血药耗伤正气,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药、白芍药和营通络,养血活血,为臣药;僵蚕、全蝎、地龙祛风化痰,疏通闭阻之经络,为佐药;防风、鸡血藤,忍冬藤、秦艽搜风通络,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正气充盛,邪无居所,风消瘀化,络脉得通,喎僻渐除,容颜复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疲劳、抗应激、双向调节血糖、保肝、保护胃黏膜等作用[5]。综上所述,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切合病机,疗效确切。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120.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3-424.

[3]李常度,黄信勇,杨娟娟,等.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 (1):7-9.

[4]祁荣叶,张润嘎,高爱华,等.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11):1638,1644.

[5]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12-215.

(本文编辑:曹志娟)

猜你喜欢
补阳正气面神经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34
正气方天祥
家教世界(2021年34期)2022-01-13 12:04:44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6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清风正气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