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毅 于永慧 方凡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66109部队卫生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腕踝针疗法研究进展※
郑 毅 于永慧1方凡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66109部队卫生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腕踝针;综述
腕踝针是腕踝针针法的简称,指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与其他针刺疗效法比,有取穴简单、留针时间长、安全可靠及无副作用的特点。腕踝针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张心曙教授等于1964—1975年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生物进化、胚胎发育、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及针刺法的启发,从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2]。腕踝针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优势病种分布极不平衡,对急性痛症、经筋病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在骨科疾病中的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关节痛;神经科的中风及其后遗症、神经性疼痛、面神经麻痹、头痛等疾病中疗效明显[3]。现将其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1 腕踝针的定位 张心曙教授将人体划分为两侧两段六个区(两侧: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分为左右两侧;两段:以横隔水平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段;六区:在每侧每段内划分为六个相应区)。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即上1~上6、下1~下6,并按病症所在纵区或原发病灶所在区域的对应选点进行治疗[4]。
1.2 腕踝针的选穴 腕踝针的选穴原则有3条:①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横隔为界,分部取穴;②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以人体正中线为界,分别取穴;③区域不明,选取上1穴。而临床应用时,灵活配穴显得尤为重要,上下同取治疗横隔线上下范围疾病,左右共针治疗左右正中线附近疾病,前后呼应治疗分属前后不同区域的原发病及症状,甚至三针排刺[5]以治疗症状范围更广的病症。
然而腕踝针的针刺点毕竟不像“穴”那样要有固定位置,它可以根据针刺的局部情况做相应的变动,只要进针点在病灶局部,针尖朝向病灶,针体位于浅筋膜内,不仅可保持腕踝针的效应,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疗效[6]。
1.3 腕踝针的针法 腕踝针在临床上十分注意针刺的深度、方向和调针。首先根据选穴原则选出进针点,按常规消毒后,令针尖朝躯干方向与皮肤呈30 °夹角快速刺入,针刺方向“趋向病所”,使针体沿真皮下水平刺入皮下浅层疏松结缔组织,进针缓慢,不必捻转。针后不要求有任何针感,若有痠、麻、困、胀等针感需做调针,最后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30 min~12 h[2]。李芳琴等[7]在留针过程中施以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旋转等行针手法,积累刺激量和传导量,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发现针刺时间上,留针1~24 h甚至更长时间有助于提高疗效。临床上也可同时配合药物、体针和手法等进行治疗。
腕踝针是在传统皮部理论指导下的浅刺针法,体现了传统中医的整体调节思路,旨在调和阴阳,舒经通络,充盈气血[8]。对其镇痛机制,最初有人便用经络学说的皮部理论进行解释。李芳琴等[9]认为腕踝针快速镇痛机制为:腕踝针进针点与身体分区经气相通,进针点即为经脉穴位的泛化。但目前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正力求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阐释。他们认为针刺相应区域后,刺激信号沿脊神经及脑神经进入中枢,激活了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的许多中枢机构及其递质,包括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强啡肽等),同时也可促进许多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合成和释放,在中枢系统的不同水平和伤害性传入信息相互作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兴奋和传递,从而产生镇痛效应[10]。且认为“针沿皮下刺入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呈线状,比垂直刺入的点范围大”,即越近肢端神经纤维,由神经干转为神经末梢越多,无髓鞘神经纤维也变得越多,对刺激的反应也就越灵敏[11]。
另外研究认为,腕踝针镇痛即刻效应的取得归功于神经调节,而持久效应的取得不能排除体液因素的参与[12]。对此,胡侠等[13]认为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有关,即镇痛的机制认为是体内机械波与化学波(孤立波)相互协调、相互振荡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有学者从生物系统观念的方面来探讨,陈耀龙等[14]认为进针过程或运针过程中,操作者花了力气,体内增加了动能,由此激发了人体的信号系统,产生对细胞、组织的良性影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1 腕踝针单独运用治疗疾病
3.1.1 骨伤科疾病 潘玥等[3]在分析1994—2010年有关腕踝针的文献时发现,腕踝针在骨科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共计15个病种,其中肩关节周围炎总文献量最高,并且扭伤病为腕踝针在骨科的优势病种。苏江涛等[15]归纳各种病因引起的下腰痛中,运用腕踝针的疗效优劣程度依次为急性腰扭伤、腰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王斌等[16]采用腕踝针治疗31例运动性四肢损伤性疼痛后发现,腕踝针在治疗关节损伤方面就近疗效比较好,对踝关节的治疗效果最好,其次是肘关节。其中选取腕踝部皮下组织病变的阳性反应点,如皮下结节样或皮肤局部色泽改变等进针,相比按照损伤部位,内踝关节扭伤取下1~3,外踝关节扭伤及网球肘取上4~6,肩关节损伤取上3~5进针而言,前者在治愈率和缩短病程方面更具有优势。
3.1.2 疼痛类疾病 单纯应用腕踝针治疗疼痛有选穴少、治疗简单、起效快的特点,无论应用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甚至癌性疼痛,效果都令人满意。曾科等[17]分析了1989年至今运用腕踝针止痛的文献,指出急、慢性疼痛分别主要集中于治疗急性腰痛、肩关节周围炎和头痛。周庆辉等[18]发现腕踝针用于中重度肝癌疼痛疗效肯定,对肝区胁肋部、上肢、下肢3个部位疼痛的镇痛疗效明显优于腰背痛和全身广泛转移的疼痛,选区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结合原发病灶,如肝区疼痛伴剑突下疼痛明显者选右上1+双上2,右胁肋部疼痛选右上3+上4,放射至右肩背痛选右上2+上5等,对中度疼痛的缓解率为85%,对重度疼痛的缓解率为63%,且起效快,持续缓解时间长,无常规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3.1.3 神经科疾病 腕踝针疗法对中风及其后遗症、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具有优势,其操作简练、痛苦较少等优点也为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席明健等[19]运用腕踝针针刺上1区治疗中风后呃逆24 h~3 d就诊的患者40例,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5%。
另外,腕踝针调节精神神经功能异常的功效也因一些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的成功实施而得以印证。Shi Shu等[20]将60名考前紧张综合征学员随机分2组,观察组30例针刺双侧上1针刺点,对照组30例用不刺入皮肤的假针刺法,2组均分别于考试前1周开始接受治疗,每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共治疗3次,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考试焦虑量表(TAS)以及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TCS)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腕踝针针刺疗效优于假针刺对照。
3.1.4 其他疾病 腕踝针对其他系统之疾病,根据针灸学“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来选穴,亦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Jiang H等[21]运用腕踝针、体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采用双上2、下2加对症取穴,治疗3周后,检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发现腕踝针疗法能使血糖、血脂代谢得到改善,恢复周围神经细胞功能,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具有确切的效果。莫至能等[22]采用腕踝针取双上1区、上2区、上3区治疗寻常型痤疮24例,隔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5 d,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9%。
江瑜等[23]发现腕踝针在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取患侧腕踝针穴点上2穴和膻中穴治疗3 d,比单纯使用体针或应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疗效显著。贾晓莉[24]取腕踝针上1、下1、下2区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30例3周,与常规针刺关元、气海、水道、肾俞、三阴交、内关、太冲等及西药地西泮(每日3粒)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发现能够调节神经功能的腕踝针疗法用于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疗效明显。
另有报道腕踝针在高血压[25]、阵发性心动过速[26]、肠易激综合征[27]、失眠[8]等内科疾病,以及神经性耳鸣[28]、痛经[29]等也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也说明腕踝针在临床某些系统的疾病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腕踝针结合其他手段治疗疾病
3.2.1 配合药物 腕踝针可以减少目前限于服用药物治疗的一些长疗程疾病的病程,避免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张哲奎等[30]在对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连续4周的治疗后提出,虽然口服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味配合腕踝针双上1区相比单纯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次),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停药3个月后的痊愈率、愈显率、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方面优于后者。
3.2.2 配合体针 运动系统类疾病中采用腕踝针结合传统针刺手段取得良好疗效。姚军[31]采用腕踝针患侧上3、上4、上5区与循经远端针刺病理反应点(三间、陷谷),配合活动患肢治疗网球肘108例,愈显率96.4%。金明[32]应用腕踝针配合电针及腰三针治疗腰椎增生导致疼痛35例,多取上4、上5(上4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上5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踝部多取下1、下5、下6(下1靠跟腱内缘,下5在踝的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下6靠跟腱外缘,针尖指向病端)。结果:总有效率94.28%。
3.2.3 配合推拿 腕踝针结合运用推拿及康复疗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而且能提高手法的成功率。刘成峰等[33]在对2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后发现,腕踝针上5、上6配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效果稳的特点。Chan DK等[34]通过对60例慢性颈部疼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接受每次30 min每周2次共4周的腕针结合电穴位刺激可促进颈部康复锻炼的效果,且比单纯接受腕针与颈部锻炼的患者疗效更持久。
腕踝针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安全无痛的奇特功效为急性痛症、经筋病等诸多临床疾患带来了新的希望,丰富了中医学的宝库,但是任何一种疗法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①目前的临床研究大多局限于进行总体疗效的观察,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②临床设计不够严谨,前瞻性、多中心、严格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较少;③疗效观察指标不一,缺乏客观性、特异性的理化指标;④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落后,限制了腕踝针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腕踝针临床研究中,应当严格规范临床设计,加强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为腕踝针疗法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科学依据[35]。此外,加强实验和机制研究,引入现代的研究手段,发现用于评价疗效的可靠客观化指标,建立稳定的、可重复的动物模型,探讨腕踝针的神经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规范和深入,腕踝针必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赵雪,郭义,陈泽林,等.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若干问题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1-3.
[2] 兰蕾,张国山.腕踝针疗法[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1.
[3] 潘玥,李平.腕踝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618-620.
[4] 张心曙,凌昌全,周庆辉.实用腕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5] 孙瑜,高碧霄.浅谈腕踝针疗法的临床选穴问题[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10-11.
[6] 李定忠,李秀章.经穴皮部挑治与深刺的fMRI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8):491-492.
[7] 李芳琴,张卫华,赵阳.腕踝针进针点及行针手法创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9):179-180.
[8] 宋媛,李虹,赵仓焕,等.腕踝针治疗失眠症机理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6):655-656.
[9] 李芳琴,张卫华,赵阳,等.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机理探讨[J].河南中医,2008,28(10):68-69.
[10] 施雪筠.生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4-316.
[11] 张心曙.腕踝针[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10.
[12] 侯西侠.腕踝针治疗腰部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理探析[J].陕西中医,2012,33(8):1057-1084.
[13] 胡侠,凌昌全.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J].中国针灸,2004,24(5):361-363.
[14] 陈耀龙,陈淑慧,陈荣钟.皮下针的作用规律及取效机理[J].新中医,2012,44(3):108-109.
[15] 苏江涛,王琼,周庆辉.腕踝针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5(4):105-107.
[16] 王斌,张艳,殷克敬.腕踝针治疗四肢运动损伤疼痛31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3):41-42.
[17] 曾科,周庆辉.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69-72.
[18] 周庆辉,胡侠,顾伟,等.腕踝针对中重度肝癌疼痛的镇痛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53-55.
[19] 席明健,田源.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呃逆4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52-1353.
[20] Shu S,Li TM,Fang FF,et al.Relieving pre-exam anxiety syndrome with wrist-ankle acupunct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9(6):605-610.
[21] Jiang H,Shi K,Li X,et al.Clinical study on the wrist-ank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30 case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itis[J].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6,26(1):8-12.
[22] 莫至能,廖荣德.腕踝针治疗寻常型痤疮2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61.
[23] 江瑜,李兰荣.腕踝针为主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4):50-52.
[24] 贾晓莉.腕踝针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2):261-262.
[25] 柴晓杭.腕踝针治疗高血压病84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6):367-368.
[26] 高尚珍,张小宁,岳喜三.腕踝针久留刺法对阵发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6):40-41.
[27] 谢明伸.腕踝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8-29.
[28] 倪素兰.体针加腕踝针治疗神经性耳鸣37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23):1761.
[29] 杨锦彪,黄强,宋苗苗.腕踝针配合体针治疗女子运动员痛经1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4):185-186.
[30] 张哲奎,刘瑛琦,魏鹏,等.中药配合腕踝针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3.
[31] 姚军.腕踝针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网球肘108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42-43.
[32] 金明.腕踝针配合电针腰三针治疗腰椎增生症3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26.
[33] 刘成峰,夏春.腕踝针配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J].现代中医药,2010,(4):44-45.
[34] Chan DK,Johnson MI,Sun KO,et al.Electrical acustimulation of the wrist for chronic neck pain:a randomized,sham-controlled trial using a wrist-ankle acustimulation device[J].Clin J Pain,2009,25(4):320-326.
[35] 何竞.针刺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研究现状和思考[J].华西医学,2003,18(3):301-302.
(本文编辑:董军杰)
※ 项目来源: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编号:2013-0103);上海长海医院“1255”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编号:CH125541700)
△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433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培训基地,上海 200437
郑毅(1989—),男,学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
R-05;R245.329
A
1002-2619(2014)04-0631-03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