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采出率研究

2014-04-02 00:40颜爱华
中国矿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散体步距综放

颜爱华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北京 100713)

大采高综放开采是随着我国综放开采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大功率、大采高、高可靠性重型综采设备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结合了综放开采和大采高综采的优势,是一种针对特厚煤层新型的高产高效的采煤方法[1-5]。在综放开采中,由于顶煤的放出规律直接影响煤炭的采出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煤壁控制等,因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目前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采出率的研究较少[6-9]。本文依据某煤矿8206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运用PFC2D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的受力特点、运移规律、放出顺序及放出率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采出率的措施。

1 工程概况

8206工作面走向长度2722m,倾斜长度207m,工作面沿煤层倾向上山回采,煤层赋存稳定,厚度为9.42~19.44m,平均14.50m,煤层倾角在3~5°,平均4°,普氏系数在2.7~3.7之间。直接顶平均8.79m,主要由灰黑色炭质泥岩、高岭质泥岩、岩浆岩组组成。老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厚度11.8~39.55m。直接底平均4.87m,灰褐色、浅灰色高岭质泥岩。割煤高度4.2m,采用一刀一放,即放煤步距0.8m,双轮顺序放煤。

2 数值分析

2.1 模型建立

采用PFC2D离散元软件对顶煤放出规律进行研究。根据8206工作面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设定煤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为2.0×108N·m-1,容重为1.5 kN·m-3,岩石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为4.0×108N·m-1,容重为2.5 kN·m-3,同时二者摩擦因素均为0.4,不考虑粘结力。在模拟中,为减少机时、加快计算收敛速度,舍掉少量的过大或过小的块体,按高斯随机分布规律,将顶煤块度半径设定为0.125~0.15m。

图1所示为大采高综放开采模型,颗粒簇模拟工作面上覆顶板最初受力状态,其中上部分代表煤层顶板,下部分代表支架上覆顶煤。在未采动情况下,煤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未形成明显的散体流动介质。

图1 大采高综放PFC计算模型

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顶煤放出过程中,在矿山压力和放煤影响的作用下,采场上覆煤、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支架上方附近的煤岩体完全破碎,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散落放出,形成散体冒落区,散体冒落区中,存在上覆岩石先于顶煤放出的现象,即混矸现象。

当介质颗粒单元间的剪切应力大于准则设定的最大值时,颗粒介质产生拉剪塑性破坏,形成拉剪破坏区。该区煤体间存在残余拉应力和剪应力,没有完全破碎。顶煤基本未产生影响的区域成为原始应力区。在原始应力区和拉剪破坏区之间,煤体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尚未出现塑性破坏,称为压缩变形区。因此,根据采场上方煤体颗粒流介质间的受力区域依次为散体冒落区、拉剪破坏区、压缩变形区、原始应力区,如图2所示。

图2 顶煤不同区域受力分布

通过监测放煤过程可知,不同受力区域中,顶煤在散体介质区波动剧烈程度强于拉剪应力区,强于压缩变形区。说明支架放煤口附近顶煤破坏最严重,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依次减弱。同一受力区域,上部介质波动明显强于中部,中部强于下部,说明上部的煤体破碎较中、下部更加充分。

3 顶煤放出规律现场实测

3.1 测站的布设

采用顶煤运移跟踪仪对顶煤不同位置放出情况进行监测,顶煤运移跟踪仪主要由信号接收仪(机站)、RF射频标签(探头)和射频标签编码器组成。在8206工作面机道顶煤上方施工4个钻孔(钻孔均垂直于顶煤,且所在平面和煤壁平行),分别位于60#~61#(1#孔)、65#~66#(2#孔)、90#~91#(3#孔)、109#~110#(4#孔)架前探梁之间,钻孔顶煤厚度分别为9.5m、9.7m、7.8m和12.5 m。在钻孔中,以0.8m间距安装顶煤跟踪仪探头63个,其中煤层中安装43个探头,煤层顶板岩层中安装20个探头。顶煤跟踪仪整体布置平面图如图3所示。

图3 顶煤跟踪仪整体布置平面图

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当工作面推进9.5m时、14m时,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第一次收集到24个探头,第二次收集到5个探头。1#~4#钻孔分别收集到8个、8个、9个和4个,29个探头中仅有3#钻孔收集到1个煤层顶板岩层中的探头标志,其余28个探头标志均来自煤层中。

从统计表2和接收到探头的顺序可知,煤层上部顶板岩层中共安装20个探头,仅回收到1个,说明工作面控矸较有效,但仍存在少量窜矸现象。1#、3#孔的探头回收率较高,分别达到72.7%、88.9%,但2#、4#孔的探头回收率较低,仅达到66.7%、36.4%,说明工作面不同位置处顶煤回收率相差较大,尤其工作面靠近两端处回收率较低。探头被接受到的先后顺序表明,顶煤冒落顺序与支架放煤顺序基本一致,放出顺序一般为顶煤的下、中、上部,但3.2~4m的中部煤层存在反转进入煤流系统的现象。下部5m的顶煤基本可放出(除靠近两端),下部7m的顶煤大部分可放出(除靠近两端)。

表2 不同层位探头放出情况统计

4 提高8206工作面采出率的措施

4.1 加强初末采及端头顶煤回收

通过切顶巷技术或深孔爆破技术减小来压步距,加强顶煤冒放性,提高初采采出率。选择8206工作面安全有效的停采方式,尽量缩短末采阶段不放煤宽度,或布置斜停采线,最大限度的实现停采线平行设计,提高采出率。

减少端头顶煤损失率要保证两端头的有效支护,采面支架应尽量靠近上下顺槽煤柱,扩大工作面放煤宽度;选用合理的端头支架,实现端头放煤;工作面上下两巷掘进时,应严格按照要求掘进,不得丢煤,浮煤要及时清理。

4.2 改善顶煤冒放性

顶煤冒放性好坏,直接关系到采出率的高低。根据贾光胜教授对顶煤冒放性的分类,将8206工作面顶煤冒放性划为“冒放性一般(Ⅲ类)”[14]。8206工作面顶煤若想顺利放出,必须有合适的块度,加大顶煤破碎常用的方法为放振动炮、超前爆破和高压注水软化。

4.3 选择合理的放煤步距

放煤步距受顶煤破断角的影响,步距大小约为放出椭球体的短轴长度。8206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的顶煤破断角α为75°~85°,放煤高度8.5m,根据以下经验公式可计算放煤步距。

式中:h为放出体高度;β为放煤破断角;ε为放出椭球体偏心率这。建议放煤步距为两刀一放即放煤步距为1.6m更合理,采出率更高。

4.4 选择合理放煤方式

8206工作面顶煤厚度为8.5m,经现场的反复比较实践,采用双轮顺序放煤,放煤工两人,一人在工作面前半部放煤,一人在工作面后半部放煤,两组放煤工分别从头、尾开始向工作面中部放煤,然后再从工作面中部向工作面头、尾放煤,放煤工根据后刮板运输机煤量多少,控制好放煤量。放煤工严格执行“见矸关窗”的原则。

4.5 强化生产管理

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矿产资源领导小组,保证每班都有矿级领导在现场跟班,同时成立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确保煤炭采出率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上;加强工人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工人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从人员上保证采出率;跟班人员抓安全、质量和生产的同时,要督工作面放煤相关工序放煤后需经逐架验收,方可拉移后溜;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经济杠杆的方式实现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5 结论

1)采场上方煤体受力区域可划分为散体冒落区、拉剪破坏区、压缩变形区和原始应力区,其中散体冒落区和拉剪破坏区煤体不同程度的破坏,呈现出上部强于中部,强于下部的特征。

2)工作面不同位置顶煤放出率相差较大,表现为下分层顶煤的放出率较高,上分层放出率较低,工作面两端顶煤回收率较低。

3)顶煤冒落顺序表现为下部先于上部,但中部煤层存在先于上部煤层放出现象。

4)通过加强初末采及端头顶煤回收、改善顶煤冒放性、选择合理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提高8206工作面采出率。

[1] 毛德兵, 康立军. 大采高综放开采及其应用可行性分析[J]. 煤矿开采, 2003, 8 (3) : 11-14.

[2] 闫少宏, 尹希文. 大采高综放开采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J] . 煤炭学报, 2008, 33(5): 481-484.

[3] 陈忠辉, 谢和平, 王家臣. 综放开采顶煤三维变形破坏的数值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1 (3) : 309-313.

[4] 祝凌甫, 闫少宏. 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 煤矿开采, 2011, 16(1) : 11-13.

[5] 陆明心, 吴健, 郝海金. 综放开采顶煤的三个特征变形参数及多次损伤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02, 30 (11) : 48-51.

[6] 杨科, 谢广祥. 综放开采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的相似模拟研究[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2004, 21 (2) : 26-28.

[7] 黄炳香, 刘长友, 等. 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放出的煤矸流场特征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 25 (4) : 415-419.

[8] 吴健, 陆明心, 张勇, 等. 综放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1 (S2) : 2356-2359.

[9] 石平五, 张幼振, 张嘉凡. 急斜水平分段放顶煤放煤实验研究[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1) :4-6.

[10] 黄炳香, 刘长友, 程庆迎. 低位综放开采顶煤放出率与含矸率的关系[J].煤炭学报,2007, 32(8): 789-793.

[11] 李艳. 大采高综放与普通综放采出率统计分析[J]. 煤, 2011,19(8) : 80-81.

[12] 李化敏, 周英, 翟新献. 放顶煤开采顶煤变形与破碎特征[J]. 煤炭学报, 2000,25(4): 352-355.

[13] 毛德兵. 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及煤壁稳定性研究[D]. 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0.

[14] 贾光胜. 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确定[J]. 煤炭科学技术, 2001, 29 (7) : 42-44.

猜你喜欢
散体步距综放
麻地梁煤矿综放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
基于离散元的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大唐国源矿业攻克特厚煤层智能化放顶煤难题
单线隧道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步距优化研究
采放比及步距的不同对采出率的影响分析
侧限条件下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机理
特别的赛跑
筒仓-散体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充填步距对矸石充填开采覆岩运动影响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