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与效果评价:以铜陵市为例

2014-04-02 03:51:08李宪海周进生解寀妍
中国矿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铜陵市总产值铜陵

李宪海,周进生,解寀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勘探开发而兴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也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保障。但资源具的“不可再生性”和数量的“有限性”,资源指向型城市必然面临矿产资源枯竭问题,如何避开“矿竭城衰”的命运,经济转型是必由之路,这在全球一直是个探索的问题。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可以复制的转型模式,本文旨在总结探索铜陵市近些年来的经济转型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便正在探索转型、即将面临转型的城市借鉴。

1 铜陵市基本经济概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以铜兴市,工业基础雄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市是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始于商周,盛于唐宋,铜文化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采选、粗炼、精炼和深加工一条龙体系,铜冶炼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铜陵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发挥铜陵的铜优势,扶植铜冶炼、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打造世界级铜产业基地。主要的大型企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位列世界大型铜精炼企业第五,中国500强企业;铜陵精达集团主要产品电磁线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的特种电磁线制造商。近年来兴起的铜基新材料企业也发展迅速。铜陵市也是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之一,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安徽省化肥行业和铜陵市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

长期以来,铜陵市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源型产业),2012年铜陵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三次产业结构为1.9∶73.4∶24.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8.1%;而安徽省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4.6∶3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全国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5.3∶44.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48%,铜陵市经济倚重工业的力度远高于安徽省和全国比重。2005年10月,铜陵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铜陵有色控股公司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双试点”为铜陵城市经济转型带来机遇。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敲响了经济转型的战鼓。

2 铜陵市转型主要路径

作为具有悠久资源开发历史的铜陵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那时的转型主要是在政府认识到发展局限性后进行自发性调整,多为适应性调整;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的实施,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建设布局等方面的支持,逐步明确了资源型矿业城市转型方向。铜陵市也在转型大势推动下,做了许多探索,但经济转型过程远非是完全替代式的经济转型模式,而是要在坚持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构筑新的层次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体系上来。以壮大主导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社会转型和环境转型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转型。

2.1 资源型产业多元化延伸

资源型产业主要向多元化转变,改变仅依靠单一铜产业的弊端;而资源型产业内部则是向层次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移。铜产业优势产业转型主要依靠延长现有主导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铜工业、电子工业,大力发展铜的深加工和化工系列产品;同时扶植传统化工产业转型,突出精细化工,提升产品结构,增强产品附加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凭借丰沛的水资源、便捷的运输条件和完善的电力输送网络建站改造传统能源产业发展;发展协调培育资源型产业的延伸产业如材料业,电子产业等新兴产业。

2.2 非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升级

非资源产业的转型主要依靠机械加工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整体升级。为了带动原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装备业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装备产品群;农业转型依靠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转变;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近年来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全面提升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铜陵市新型的环保,医药等产业也初具规模。

2.3 发展循环经济助推转型

2005年10月,铜陵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循环经济为铜陵经济转型带来契机。在工业领域围绕铜矿、硫铁矿、石灰石三大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3条生态工业链;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和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2个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企业;铜陵有色兴建了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园项目,发展下游的精细化工产业,使生产的废弃物成为延伸生产的原材料,使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循环不仅在产业内部,产业间也能实现循环,工业循环产业链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甚至延伸到了服务业。淘汰、搬迁一批污染企业,对现有企业实行工艺改造、技术创新,严格按环保要求发展经济,实现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明显下降。

3 铜陵转型效果分析

近些年来,铜陵市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目标,着重在构建生态铜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上下功夫;非资源型产业以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结构为方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

3.1 铜优势继续发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2011年铜产业的总产值1078.12亿元,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74%,其中铜基新材料工业产值249.71亿元。在产业延伸方面也发展迅速,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58.07亿元增长到2012年946.6亿元,并且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增加速度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2年占工业总产值的58.1%。相比之下,采选业总产值尽管由2003年2.99亿元增长到19.04亿元,但在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小,2011年占工业总产值的1.25%。与此同时,传统优势化工产业不断向精细化工转型,2012年生产总值13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表1)。

3.2 非资源型产业有序升级,发展迅速

近年来铜陵市制造业快速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1年总产值131.92亿元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86%,成为铜陵市重要的非资源型产业,而通用、专业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迅速,成为铜陵市的新兴产业。制造业着力整机产品,提高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激励了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资源型产业的整体升级,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

表1 2003~2011年矿业总产值/百万元

铜陵市重视农业结构优化,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多方向发展,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3.8%,比2003年增长了1.16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0%。第三产业2011年生产总值135.39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28.60%,比2003年增长3.28倍。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迅速。

3.3 循环产业链形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2011年铜陵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总产值35.28亿元,目前已经形成铜及铜加工、硫磷化工、水泥建材三大产业循环链;建立了横岗老工业区和城北新工业区的循环经济;同时铜陵市不断加大循环经济科研投入,成立了国内首个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联盟,还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补助资金。在农业领域建设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三大环节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建成;同时引导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从2007年起,铜陵市尝试工业冷凝水循环供给服务业使用使用,不仅让产业内部循环,让产业间也实现循环,推动全市循环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

4 巩固转型成果,建设生态铜陵

转型成绩的取得是多年坚持的结果,如何巩固、继续沿着既定的转型方向走下去是实现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铜陵的关键。

4.1 协调发展其他非资源型产业,逐步形成稳固的替代产业

铜陵市的经济转型要继续坚持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构筑新的层次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体系上来。即在发展传统优势的铜产业、化工产业的同时,协调发展第一、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寻找城市转型替代产业,由资源性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推动转换,构筑合理的产业体系,为铜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 完善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工业产品层次

突出品牌效应,向高端化延伸铜加工产业链,壮大泛铜产业集群,形成和壮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铜产业链。巩固壮大电子基础材料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元器件和铜基电子新材料,着力引进培育电子整机产品,提高产品层次和附加值。

4.3 借力循环经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循环经济这条路,让铜陵尝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的甜头。未来要继续沿着循环经济思路,改造提升化工、能源、建材产业,使得城市经济不仅有量的的增加,还有质的转变。同时,在循环经济推动下,不断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围绕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建设生态山水铜都,推进铜陵可持续发展。

4.4 多元化原料来源,保证资源安全性

铜陵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半数以上,产业集中程度高,但自身的铜矿资源储备不足,2011年铜精矿自给率仅为5.7%,铜工业原料主要依赖大量的外购铜精矿和粗杂铜。这样不仅降低了铜产业的收益,大大削弱了与同行业的竞争能力,加之资源型行业受国际经济影响因素大,不稳定性强,市场风险也大。因此,需要加强化资源控制,进行深部探矿和再生有色金属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对外资源合作开发,提高资源自己能力,保证原材料供应安全。

[1] 周进生,鞠建华,姚钰莹.以铜陵为中心构建国家级矿业经济实验区问题初探[J].中国矿业,2013,22(8):5-8.

[2]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3):1-3.

[3] 丁建平.铜陵市铜产业集群及升级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3(3):211-214.

[4] 梅春来,徐南.铜陵:探索资源型矿业城市转型之路[J].铜陵学院学报,2006,(6):25-27.

[5] 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6] 李瑞茜.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其主导产业选择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7):123-124.

[7] 铜陵市人民代表大会.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8]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3[R].2004.

[9]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4[R].2005.

[10]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5[R].2006.

[11]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6[R].2007.

[12]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7[R].2008.

[13]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8[R].2009.

[14]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09[R].2010.

[15]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10[R].2011.

[16]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11[R].2012.

[17] 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2012[R].2013.

[18] 铜陵市统计局.2012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

[19] 余建辉,张文忠,王岱.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19.

[20] 刘淘宁,汪安佑.国内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分析及启示[J].资源产业经济,2005(12):21-25.

猜你喜欢
铜陵市总产值铜陵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广西糖业(2020年3期)2020-09-25 08:32:44
亲亲的鸟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 01:12:16
其实冬天不可怕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4
我的星际之旅
小学时代(2016年32期)2016-02-24 09:03:22
陕西林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千亿元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