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及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显得已十分必要。人民币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国际市场的份额仍然不高。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原因和背景的情况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及策略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资本市场 外汇市场
1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的地位迈进的过程,最权威的是IMF从功能和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所做的定义,即“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可接受性、购买力和金融便利性”。聂利军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一国货币超出该国经济范畴,在世界经济中可自由兑换并且广泛流通,并较为经常的充当国际经济交易媒介,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动态过程。目前最广为接受和理解的定义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货币功能,最终成为被国际市场广泛使用和持有的国际货币的过程。
2 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从货币作用的三个维度来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在于:
2.1 价值尺度。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在商品计价方面的作用范围主要体现在边境贸易上,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部门规模的跃升是中国本轮长周期的重要特征,制度变革加快了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进程,并缓解了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趋势。人民币在实际钉住美元的时期和2005年年中进入缓慢升值通道后,币值整体仍然保持了低估直至2012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在亚洲工厂的地位得以确认,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庞大的人口红利被外部需求和内部投资激发出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快速提升,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占比更由2001年的4.3%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1.4%,位居全球首位。
2.2 支付手段。从支付手段的角度来看,在私人部门的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周边经济体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量不断增加。2013年今年1-11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0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6%,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045亿元,同比增长了83%。海外人民币存款的总量由2010年区区几百亿元,增长到了目前1.2万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已跃居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之列,交易地位从2010的全球第17位跃升到现在的第9位。日均的成交额增长2.5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比例已经由2012年1月份的1.89%上升到今年(2013年)10月份的8.66%,超过了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2.3 价值储藏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预计未来15-20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结算、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人民币在贸易、投资、结算中的比重将显著提高。未来我国对外经贸和金融合作将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往来越来越频繁,人民币将越来越多作为结算货币使用,我们预计到2015年人民币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结算中的占比将达到15%左右,2025年有望超过30%。
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将不断的扩大。未来上海会逐步形成成熟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结算机制,建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中心,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的形成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金融咨询的服务中心。从而有望发展成为重要的在岸的人民币市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我国也将加强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协调推进伦敦、新加坡、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地位将稳步提升。随着全球结算清算交易网络不断的完善,未来人民币可能成为全球的主要交易货币,人民币在跨境结算、融资、避险和保值等领域将被更加广泛的使用。另外,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过程中的比重有望超过5%。
3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汇率的平衡。中国出口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已经非常高,过去的出口大国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在10%~12%这个区间都很难突破;中国的外贸会从追赶型增长阶段转入跟随型增长阶段。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断点,作为中国出口主要需求方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并预计在未来5年中也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中国目前推行的区域贸易一体化、贸易伙伴结构调整、贸易便利化、贸易产业升级等策略都不是单纯的增量策略。人民币汇率的失衡程度已经明显减轻,随着资本边际产出率的下行和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中国要素在国际分工中的低成本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这样以来有利于实现汇率的平衡。
3.2 我国需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手段提高自身在货币竞争烈度日益提升的国际金融中的主动性。随着次贷危机以后全球流动性金字塔的崩溃,数量型货币宽松在利率政策已难调整和公共部门去杠杆的背景下,成为各发达经济体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着力点。无论是美联储的QEn、欧洲央行的LTRO,还是日本央行的超额量化宽松,这些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的央行虽然向通胀妥协的时期各有不同,但国际货币超发成为常态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心货币超发的外溢性使得中国和其它新兴受到长期的不利冲击,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涨、国际资本冲击等。中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初期的同时结束了其超高速增长的阶段;为了成功迈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在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过程中引入技术和制度红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化的改革离不开价格体系改革,而汇率就是最重要的金融价格之一。强调内需与技术进步的新增长模式下,中国未来必然需要一套全新的对外利益交换模式,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这个背景下最核心的战略布局。
4 对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建议
4.1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资本流动更加平衡,减少跨境资金套利的动机,促进在岸、离岸市场有效运行,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可以先放开长期的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的资本流动,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间接投资,先放开流入,后放开流出,抓紧推出商业信贷、债券类、股票类证券交易的相关改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与此同时,我们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加强反垄断的审查,完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政策,清理并废除超国民待遇,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加非居民存款的准备金要求等等,对短期资本流动征收“拖宾税”等等,采取这些措施有效控制系统性的风险,防止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维护市场的稳定。
4.2 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但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几乎都是以美元来计价和定价的,这不仅会带来汇率的风险,而且会增加中国企业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只有实现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才能有可能进一步推动与它相关的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人民币业务。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经在上海自贸区成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可以考虑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人民币定价的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进一步创造条件。
4.3 支持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中心。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一块试验田,要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作用,促进人民币回流渠道多样化,提升金融市场开放度,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配置和金融市场中的使用,以此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支持上海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人民币中心。
4.4 促进在岸、离岸市场协同发展。继续拓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香港国际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境内外市场的衔接,积极探索在境内发展人民币业务,逐步缩小人民币离岸和在岸的价格差异。
4.5 发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引领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应该扮演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主渠道的角色,要更多地参与大型跨境投资项目,更快地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外汇交易水平,优化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道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金融,2009(24):73-75.
[2]周骏,张中华,朱新蓉.汇率与资本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朱清贞,上官小放.中国外汇市场国际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R1-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