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生态旅游对比研究

2014-04-01 05:39邹琦
关键词:自然观发展路径生态旅游

邹琦

摘要:生态旅游是旅游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如何发展可持续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应用于本国生态旅游开发实践,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自然观 发展路径

1 生态旅游与自然观

生态旅游是较传统旅游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承担着保护自然的主要责任。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首次提出1983年,1990年被重新定义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保护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旅游行为。一般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人类如果在自然开发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自然和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就终有一天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不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而是平衡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同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讲求公平性原则,不仅倡导人类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还提出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要求合理分配,平等共享,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过量消费,保持资源的多样性,另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研究,支持和鼓励当地社区和人民的参与,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旅游者的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观光者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旅游观。提倡人地和谐的自然观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和保证,它通过这种独特的环境教育方式引导人们构建生态伦理新道德。

2 中西生态旅游开发

2.1 西方:发源地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因此西方国家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既有理论优势,又有技术和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究其原因,除了国民环保意识较强外还与西方国家在工业进程中得到的环境教训有着很大联系,最初环境恶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召来了民众的一致抗议,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一些环保组织也陆续成立,提出了“绿色意识”,生态中心主义形成,追求以精神享受为主的生态旅游,人与自然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2.2 中国:引进地 中国在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充分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点,寻求自主模式,但受技术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际经验,难以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目前针对这种形势,我国正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展相关专业研究,提出对策,运用可续发展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以尽快取得生态旅游的实质性突破

3 中西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研究

3.1 资源属性比较 ①西方:自然基础。在西方生态旅游产生自环境运动,追求旅游方式自由化,不但引领人们从城市走向荒野,摆脱机器的禁锢,而且力求降低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试图将大自然作为环境教育的一个大课堂。这样,自然景观就成了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的自然旅游在很大意义上成了生态旅游的代名词。相形而论,西方社会尽管也提出生态旅游是“由一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包括当地文化所引发的旅游形式”,要“促进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虽然原住民文化在这里也成了生态旅游中的主要保护对象,但它们却多处于次要地位,或仅是为在市场营销中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而将其考虑进来。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主客二分的自然观的影响下,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常常被分离开来,自然旅游与文化旅游构成了一组二律背反的旅游形式。要么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要么是奇异的原住民文化,二者很少能够兼得。况且,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的变异性很大,而土著社区的文化遗存由于偏于一隅、长期封闭,也十分脆弱,很容易遭受游客所带来的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倾轧。②中国:人文自然。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生态学研究者就生态旅游这一命题,进行专项研究和讨论,在综合国外相关理论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并丰富了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更加重视生态旅游的保护。生态保护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原有动植物的保护,自然环境条件的保护。人文自然是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方面,它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精神文化。人文自然的核心就是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资源,承认自然的价值,在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和合理的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早在古代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是一种科学的环境观,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均有体现,表现在儒家的“万物一体”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理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树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文明关系。我国在未来改造自然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时,提高公民的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要增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之情,这对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可持续发展观比较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要求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为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因此,不少人将生态旅游列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①西方: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发展。在西方,旅游发展有其完整的法律法规,对规范旅游发展做出了详细规定,既包括旅游服务的具体规定,也包括旅游服务的相关要求。另外,西方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相当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到不乱扔垃圾,大到发展为环境让步。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环境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经济发展只能排在第二。但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却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无视环境保护,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以致超出了正常的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不偿失。而在发达国家来看,很多时候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带动经济增长,而是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目标,培养公民的环保理念,引导他们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②中国:发展至上,代内不公。可持续发展最早提出于1972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是在世界保护联盟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重在发展上,要求资源和环境的充分利用,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环境和社会发展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发展生态旅游就要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换取另一方的发展。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上,我国的政策层面仍有很大不足,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GDP增长,无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一些生态保护区水资源污染、垃圾成堆、植被破坏严重,不仅造成了生态系统的极大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反思与对策

中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引导生态旅游沿着专业生态旅游的轨迹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本土化改造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发展生态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②适当吸收西方的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并结合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发展中实现整体系统的平衡。③在生态旅游中保持多元化的文化格局。④加快发展旅游学。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J].旅游学刊,2003(2).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

[3]刘继生,孔强,陈娟.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刍议[J].人文地理,1997(04).

[4]刘宇.中西生态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08(05).

[5]赵晶.中西生态旅游开发之比较研究[J].科技资讯,2006(08).

[6]崔晓明.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09).

猜你喜欢
自然观发展路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浅谈园林艺术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