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许多药物的不当应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高。有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平均年龄46岁的人群中,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为1.7%,蛋白尿的发生率为5.6%,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9.3%。也就是说,目前我们中国每10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慢性肾脏病,13亿人口中约有0.44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与此同时,由于终末期肾衰是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并且由此而产生的尿毒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只有依赖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才能够挽救其生命。因此,如何预防并治疗肾衰竭已成为当务之急。
血液透析并不可怕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肾衰竭患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第一感觉往往是晴天霹雳,感到心灰意冷,有些承受能力差的患者甚至会放弃治疗,还有的患者会钻进牛角尖求秘方,但结果往往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幸。其实,此时他们若能与医师配合,积极接受治疗,一般皆能减缓肾功能减退的速度。即便已经达到尿毒症程度,通过肾脏替代治疗,均能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透析疗法是肾脏替代治疗最常见的方法,其运用于临床已70多年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超过一二十年仍健在者大有人在,很多人目前仍参加社会工作。也就是说,只要肾脏替代治疗适当,患者完全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为例,他们大部分已经有10年以上的血液透析历史。其中一位71岁的宋先生,他的“透龄”已经高达29年,早在1984年,40多岁的宋先生因慢性肾脏病难以控制而成为尿毒症患者,必须靠血液透析生存。打那以后,宋先生就开始了他的透析生涯。在29年的透析生活中,每次他出现并发症时,医生都能用最好的治疗手段,使他得以逃脱死神威胁。他经历过血管通路丧失的肱动脉剥离手术;经历过血液透析严重的并发症“甲状旁腺亢进”并进行甲状旁腺切除及前臂移植术;他还进行了每周一次的血液透析滤过、两三个月进行一次的血液灌流等新疗法。尽管如此,宋先生现在的身体状况依然比较乐观,每天还可以进行爬山、打太极拳等锻炼,完全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血液透析病人那般“虚弱”。
新技术为治疗“续航”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加上专家们的勇于创新,一系列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正有条不紊的开展,也源于此,患者们可以重新拾起对肾衰竭治疗的信心。
改良连续性血浆吸附技术。经过临床运用,95%的患者在治疗后感觉身体轻松,80%的患者感觉睡眠质量提高、食欲改善,75%的患者感觉皮肤瘙痒减轻,总体患者主观反映良好,实现了标准血液净化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技术。主要用以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通过该治疗,能够明显清除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
甲状旁腺全切术+前臂移植术。自2009年开展以来,已有近100例患者得到治疗,快速降低了甲状旁腺激素,有效解决了长期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问题,改善了透析患者远期预后。
体外循环自身血液包裹透析膜技术。自2009年开展以来已成功进行34次,130余名患者获益,主要用以减少了生物不相容性反应。通过该治疗,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舒适度,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
血液净化“2+1”模式。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成功进行31200单元,透析中心近300名患者获益,主要用以治疗常规透析患者。通过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血液净化“2+1”模式较常规透析模式能够更好地清除体内的炎症因子,而这些炎症因子对于心血管事件具有直接的相关性。
肾衰竭防治的展望
对于肾衰竭防治的展望,要从终末期肾衰的病理学研究成果谈起。已有研究显示:各种病因导致的终末期肾衰其最终的病理学特征均为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纤维化,加上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小管间质纤维化是除肾小球硬化之外决定肾功能进行性衰竭的关键因素,因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机理的探讨也逐步成为令人举目的研究热点。长时间以来,南京医科大学二附院的研究团队便一直针对于此,并着力研究抗纤维化机制及治疗措施,甚至由此探讨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这些探讨方案的建立,在丰富人们对于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生理认识的同时,还有其更为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广大慢性肾脏病患者及肾衰的防治带来福音。
因此,肾衰竭患者不必害怕,甚至放弃治疗。他们有理由相信,更有权利要求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知识链接】
鉴于当前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而公众对该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经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认识,并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早期的检测和预防方面全球迫切需求的重视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