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传播机制

2014-04-01 20:42张秋山李维意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大学生

张秋山,李维意

(1.河北大学 学生处,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生命之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运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占领网络空间阵地,完善网络教育传播的长效机制。网络如同是一个庞大的“滴灌”系统,每一台计算机终端如同一个“滴嘴”。即时接受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信息的“滴灌”渗透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教育传播机制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机制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自由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空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任重道远。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建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网络教育传播的平台支撑

构建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是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生自主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环境。我国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研究起步较晚,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整集成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基于“天网”“地网”结合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多元化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产品化与多样化。网络教育公司根据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研发了一系列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如高校教学管理系统、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高校干部在线学习系统等。然而,由网络教育公司研发的专门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还很少见到。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如陈兴东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研究》;刘见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网络平台:架起师生心灵沟通之桥》等,但大多是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风行船”。从多数学者论及的可以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平台主要有:主流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对于高校来说,主流网络媒体就是高校网站以及各职能部门、基层学院的主页。一般的做法是,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专栏,及时转载有关的文章、报告等。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是网民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文字、图片、音乐等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创建自己的博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与学生沟通交流,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此之外,即时通信,如 MSN、QQ等,电子邮件(E-mail)、飞信等都是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交流工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追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会运用这些网络工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二)网络教育传播的内容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最新概括,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三个倡导”是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善假”于网络媒体这一现代传播工具,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当然,运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强迫式的灌输,而是一种主流文化的自觉践行与实施。为此,要大力推进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直气壮地占领网络空间,既要用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又要用丰富生动的典型素材,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引领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和理性反思,进而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又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与强大的现实指导力,因此,能够为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内容支撑。

二、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

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引领,为此,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掌控网络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旨在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东西主导基于网络平台和技术衍生的校园网络文化。“引领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塑造网络文化”[2],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网覆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一种“普照的光”,让整个网络都印上它的色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网覆盖和立体渗透是引领机制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引力提升机制

“引领”的前提是引力,引力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方面,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源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因此,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同并引领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思潮。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吸引力源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回答解决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转化中能够实现“生命的跳跃”,在与实践对接中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控制占领机制

“引领”作为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包含着对网络空间不同思想倾向和内容的识别、筛选、控制、整合、利用、抵制、斗争等多种方式,是一个多向、立体、动态的系统。“控制占领”是引领的基本要求,引领必先控制占领。“控制占领”如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才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控制好校园网络,牢固占领学校、职能部门和基层学院网页。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扩大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域和范围,拒限和消解色情、低俗和反动网络信息的渗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网覆盖和立体渗透,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扩散力和穿透力。

(三)强化舆论导向机制

“引领”内含着价值方向的要求。为此,要牢牢把握和掌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舆论的导向。网络传播要把准基调,禁止跑调,弘扬主旋律;要加强引导,防止误导,把握大方向;要坚定信念,掌握主动,打好阵地战。在高校网络传播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思想和观念,“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4]。

(四)强化交流对话机制

解决思想问题既需要“武器的批判”又需要“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方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使思想问题得以解决;从小的方面说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批判的武器”的方法,就是思想斗争的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即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等实现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网络文化思潮的正能量,源自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5]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网络引领功能,就必须通过深入的网络交流与对话,实现理论的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通过网络交流与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丰富的生活实践、开放的知识信息、多样的价值系统的碰撞中能够实现超越和竞胜。在多元网络文化冲击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观念阐释、意愿展现、对话协商、沟通整合,吸收、借鉴、融合多元文化的合理成分和理性元素,使其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价值体系,从而,充分彰显其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理论感召力和政治亲和力。

三、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机制

网络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优化传播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传播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大众的接受和认同是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效性的标志。这种大众化效果的实现,既需要教育传播者与学生受众的良性互动,又需要丰富且生动的优质信息和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信源、信息、信道、受众等传播要求的协调运作,是获得满意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卡尔·霍夫兰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递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在网络传播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一种话语信息,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有效传播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递者)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达到影响大学生以及广大群众(接受者)行为的过程。为此,应该学会把传播模式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效果。

(一)网络传播的线性协调模式

线性协调模式是由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的,一般概括为“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who-says what-in which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6]抽象化后表示为: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五种分析传播方式的方法。对于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线性协调模式旨在实现传播控制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的互动与协调。传播控制者主要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播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相关内容;传播媒介是高校的校园网及相关网站;受众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对整个网络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传播效果是大学生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线性协调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播,弊端在于没有考虑接受者的信息反馈,对于以互动为特征的网络媒介而言,线性协调模式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网络传播的数学协调模式

数学协调模式是由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的模式。具体表示为:“信源-发射器-信道(噪音)-接收器-信宿”。数学协调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噪音”概念引入了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噪音的存在,会干扰和消解有效信息的传播,进而影响传播的效果。香农-韦弗的数学协调模式对于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抗“噪音”干扰能力,就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信息强度和覆盖范围。这里的“噪音”主要是指网络空间的消极、反动的不良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研发,屏蔽、删除网络空间的“噪音”,降低甚至消除“噪音”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三)网络传播的循环协调模式

1954年,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指出,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受奥斯古德双重行为模式的启发,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协调传播模式。这一传播模式把信息“反馈”概念引入传播过程,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双向互动与协调的过程。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契合这一传播模式。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持之以恒、持久渗透,又要及时反馈、动态调节。要把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变成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互补、协调联动的过程,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最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大学生理性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方面,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

四、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

提高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效的关键是大学生的接受。接受机制表现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功能。这里,接受的主体是大学生,接受的客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机制“是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大众媒介等)对于具体价值信息的认识过程”[7]。接受机制表现为在一定背景因素影响下,教育主体—网络媒介—接受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一)接受主体对接受过程的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主体。在接受网络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接受活动顺利进行的思维工具,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选择、思想加工和价值取向。因此,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过程的关键。非理性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等影响着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方式。不同的体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当价值事实层面展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正面信息时,一般较容易产生肯定性的情绪反应,而当出现一些反面信息如腐败现象的曝光、社会不公问题等,则容易产生悲观、不满、抵触、厌烦等否定性的情绪反应。

(二)接受背景对接受过程的影响

背景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态势、政治发展态势和文化发展态势。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态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方向,是当今中国必然的社会发展态势。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发展态势的认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认同。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态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过程的条件和保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胡锦涛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直接受共产党员特别是身边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态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过程的动力和源泉。张岱年先生曾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9]在当今中国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文化背景下,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指导,充分运用文化的整合力和渗透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

(三)网络媒介对接受过程的影响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信息接受的方式。为此,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喉舌”功能,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中的主导权。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写博客、发飞信、QQ聊天、加入校友录和各类论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理想信念的确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空间中多元价值观念的激荡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日益激烈,因此,必须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全面占领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耐心细致地传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嫁接”方式,把现实载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复制”和“移植”到网络空间,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水”入虚拟网络空间之“渠”,延伸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空领域;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规律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通过网络传播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覆盖面,最大限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力,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喉舌”和“耳目”功能。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15.

[2]董德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4):26-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1-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7.

[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99.

[7]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20.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20.

[9]李春旺.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7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