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出版社图书事业部主任 王长刚《浙江大学学报》执行主编 徐 枫
浙大社科学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用内在品质支撑期刊可持续发展,以质量为学术期刊之生命,既汲汲呵护“学术之脉”,又勇于开拓创新,并以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为路径,踏踏实实做好期刊。本文将在分析当前综合性学报发展所面临困境与问题的基础上,就《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通过精品化、国际化、数字化路径,探寻发展机遇与突破的尝试作一介绍。
近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传播方式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趋势和变化:第一,学术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第二,专业化仍是学术生产的主流方式。第三,学术研究国际交流需求增多。第四,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学术成果传播方式的转变。这四个方面的趋势,对于综合性学报则意味着如下挑战:第一,面对越来越多的论文,如何既守住学术期刊的底线,严防学术不端行为,又能从中去芜存菁,挑选出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科学规范、原创性高的优质论文?第二,如何选择期刊的论题,以应对专业学术期刊在稿源方面的竞争?第三,如何更有效地将国内优秀学术成果推向国际学术平台,促进国内外学界的交流互补?第四,如何借助于最新数字网络技术,让学术成果可以被更高效地检索和阅读?基于对以上四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浙大社科学报开拓创新,从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三个方面探索应对这些变化和趋势的路径。
综合性学报首先需要守住学术期刊的底线,严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道德;其次需要杜绝低水平论文,提高学报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再次是要发挥大综合期刊的特点,在专业学术刊物之林中在内容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一、四道防线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机制:1.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2.签署“作者出版承诺书”。3.积极借助有效辅助工具。4.通过网络途径加强社会监督。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保证论文质量。浙大社科学报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严守学术规范,勇于制度创新,是全国最早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及“内稿外审”制的期刊(1997年3月)之一。三、学术专栏体现特色。一是跳出学科界线,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二是每期至少推出一至两组“主题研究”、“问题研究”等栏目,鼓励、引导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四、创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及其理论”等栏目,助推中国学派形成。近年来先后创办了“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及其理论”、“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合法性和大国责任”、“地方文书研究”、“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实践”、“学术快评”等栏目,获得学界好评。
得益于浙大出版社领导的推动、支持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及规划指导,浙大社科学报的“名刊建设”在期刊数化建设方面先行了一步,紧紧围绕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一、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检索与传播效率。1.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在线内容永久数字标识系统:DOI。2.2008年2月“开放获取”(Open Access),提供免费下载服务。3.2009年2月,尝试“在线提前出版”模式。4.2009年3月,在全国中文刊首推“在线优先出版”模式。5.2010年初,开通手机版,首推学术期刊移动阅读与印刷本同步出版新模式。6.在全国高校综合性期刊中首开微博、微刊。7.试水平板电脑,提供全新阅读体验。二、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审稿质量与效率。2009年5月,浙大社科学报建立了网络投稿与审稿系统,完成了期刊论文编审的全数字化流程,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在“名刊”建设中,浙大社科学报确立了以本土化发展为根本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通过论文作者国际化、引证作者国际化、编委成员国际化、传播范围国际化等途径,向国际学术期刊标准或水平靠拢,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大舞台,努力为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具体来说,近年来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全新尝试:一、搭建中西互动国际平台,尝试中外学者合作建设主题栏目。二、首试中文学术期刊拥有全英文版权(一种刊物,多种版权)。三、首试长英文概要(executive summary),并将参考文献译英。四、延揽海外编委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五、面向海内外开门办刊。六、积极加入国际著名检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