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守锤 黄 锐 李 筱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工作系 上海,200237)
关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事实是,从招生学校数量的增长来看,该专业在短期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①②③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SWG)毕业后很少从事本专业的工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麦可思研究院:《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 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还有些研究发现,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似乎难以找到工作⑨⑩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谷凤艳:《关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11期。①。这两个研究主题就是本研究所指的就业问题:一是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问题,二是就业率(低)问题。
关于SWG的就业问题,国内的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试图描述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批判性地回顾国内关于SWG就业问题的研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此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为了详尽地收集国内关于SWG就业的文献,以“社会工作”和“就业”为联合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维普期刊、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同时,采用手动搜索的方法补充收集文献。即,在阅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找这些文献中所列的参考文献。只要论文的关键词中同时出现“社会工作”和“就业”两个词语,就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准入”标准。通过这种方法,共搜索到相关文献37篇。其中,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study)10篇(27.03%),思辨性思考27篇(72.97%)。这里所谓的“实证研究”指的是研究者采用研究中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所开展的研究。②余冲、李立文:《江西省首届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11期(下)。 ht t p://bai ke.bai du.com/vi ew/588069.ht m?f r=al addi n,2014 年 5 月15日下载。
尽管绝大多数文献在一篇论文中至少涉及SWG就业问题主题——问题、原因和对策——中的两个或三个,但为了分析上的清晰性,我们还是从“SWG就业问题”、“SWG就业问题的成因”以及“SWG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批判性回顾。
1.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很少有SWG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职业
这是广大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不管是个案研究还是区域性的调查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栾文敬、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以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13年第4期。 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抑或是全国性的调查①麦可思研究院:《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 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这些研究均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比例非常低,具体的数字从0-40%不等。
比如,国内最早的一项基于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
书》(ht t p://wenku.bai du.com/l i nk?url=6eNKH GLrsEuPH I-OK ezVj Zx45H n1Om ERIm uAVJZcvDuopITt H j dq3Y_H-70Gj_III5D j 7M TY1rdCwVa91PwsvZ40Z31-Bb9Lb8ehzE70f oe,2012 年 6月2日下载)。证调查发现①②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孔凡彪、朱志文、刘杰杰、徐文:《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和对策分析——以淮安高校为例》,《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2000年,在上海市社会工作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中,仅有40%的毕业生从事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职业;2001年,这一数字为33.3%。而麦可思研究院(2011)基于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则发现③麦可思研究院:《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 》(ht t p://wenku.bai du.com/l i nk?url=6eNKH GLrsEuPH I-OKez Vj Zx45H n1Om ERIm uAVJZcvDuopITt H j dq3Y_H-70Gj_III5Dj 7M TY1rdCwVa91PwsvZ40Z31-Bb9Lb8ehzE70f oe,2012年6月 2日下载)。 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29%,同时,在10个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中,社会工作位列首位。这一数字与同期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数字(7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极大的反差。④刘扬:《教育与工作匹配性研究: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差异》,《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 黎斌、张福东、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甚至还有研究者注意到,很多高校的“首届”SWG就没什么人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⑤⑥⑦余冲、李立文:《江西省首届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 11期(下)。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这似乎表明,SWG的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该专业的毕业生都到哪里去了呢?
研究发现,按照比例的高低,SWG所就业的领域依次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其他领域。⑧⑨余冲、李立文:《江西省首届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 11期(下)。
2.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工作?
当大多数SWG放弃自己的专业而进入其他领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就业机会时,这会不会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从而造成就业困难(就业率低)?
非常有意思的是,学界对这一问题似乎并未表现出多高的研究热情,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甚至没有看到一项研究报告了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率数字。
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所给出的回答又相互矛盾,彼此对立:有些研究者认为,SWG不难找到工作,绝大多数SWG是可以找到工作的⑩余冲、李立文:《江西省首届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 11期(下)。①②;但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SWG更难找到工作,其就业率更低。③④⑤比如,有研究者注意到,近些年复旦大学SWG的就业率排名该校倒数第四,青岛大学SWG的就业率在所有68个本科专业中排名第64位。⑥
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学界对SWG的就业率不太关注,但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却对SWG的就业率看不过去了,以至于对该专业亮起了“红灯”。比如,鉴于社会工作等专业在上海市“高校中重复设置较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偏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偏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偏低”,上海市教委在2012-2014年连续3次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列为“预警专业”⑦周绍宾、张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思考》,《中国杜会导刊》2007年第14期。 上海市教委 2012年本科专业预警名单:ht t p://news.i f eng.com/m ai nl and/det ai l_2012_02/03/12275678_0.sht m l;上海市教委2013年本科专业预警名单:ht t p://edu.si na.com.cn/gaokao/2013-05-22/1133381076.sht m l;上海市教委2014年本科专业预 警 名 单 :ht t 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 38679.ht m l(2015年5月5日下载)。。
1.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
研究者大致将这些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社会、学校和个人。
关于社会原因,研究者大多思辨地认为,“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①②③④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职业资格认证与岗位的对接所存在的巨大鸿沟⑤袁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黎斌、张福东、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知晓度和社会认同度低等⑥⑦⑧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是导致SWG难以找到对口工作或者主动放弃做社工的重要原因。
关于学校原因,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比例过低,教师的实务经验缺乏等)、教学和实践模式的不足等⑨⑩①②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被认为是导致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比如,袁琳(2007)思辨性地认为③袁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行红芳:《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的矛盾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回应》,《社会工作》2010年第6期(下)。 周正彬:《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生搬硬套国外或港澳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整体需要也没有做充分的分析,所以也就不可能制订出符合国情且颇具弹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该研究者还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环节的薄弱(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实习单位的不合作、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也是导致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
关于个人原因,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归属感差④⑤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傅琦、许小玲:《嫁接之果: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被生产”》,《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常魏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以N学院社工系毕业生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年第5期(下)。,是导致其放弃做社工的主要原因。比如,王晓瑞(2002)认为⑥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坚定,缺乏一名社工应有的职业理念是导致SWG放弃做社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很多研究者将其归咎于高考招生制度中的“专业调剂”做法:由于很多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很难招到“自愿填报”该专业的考生,因此,招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服从调剂”而来的,难以认可该专业。⑦⑧袁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周晓焱、李精华:《关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困境的思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
2.SWG就业率低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很少有研究者关注SWG就业率低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者关于SWG是否存在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工作)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关于SWG就业率低的原因的研究非常非常少,几乎是一片空白。
唯一的一项研究试图从社会工作学科的性质来理解其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双低”现象: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化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因此,它不够成熟,它需要一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说,SWG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双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⑨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不管是依托“问题、原因、对策与建议”的框架来思辨性地写作的研究者,还是主要讨论“原因、对策与建议”的研究者,其关于SWG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是从“应然”的角度,根据其所提出的“原因”,提出一些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对策与建议”。比如,袁琳(2007)基于其所提出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和“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不足”这一原因,提出“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应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⑩袁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因此,参照前文关于SWG就业问题成因的综述,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预知到该领域的研究者可能会提出怎样的对策与建议:许多研究者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改革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是解决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能途径。①②③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涂宇明:《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SWG就业问题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该问题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实证的数据和资料,也为我们思考该问题的成因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我们将一一剖析这些问题和不足,并指出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1.术语使用及其概念内涵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者使用了多样化的术语或概念来指称SWG的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研究者对这些术语或概念内涵的理解或使用却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且与这些概念的真实内涵相去甚远。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就业状况”包括“就业意愿”、“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三个方面④王晶舒、刘丽晶:《黑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也有研究者认为,“就业难”既指就业率低(难以找到工作),也指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⑤周绍宾、张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思考》,《中国杜会导刊》2007年第14期。;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就业问题”、“就业难”、“就业困境”、“就业状况”、“就业情况”等仅仅指的是“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⑥⑦⑧⑨⑩①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甚至还有研究者使用了“就业压力”这一术语来指称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②黎斌、张福东、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袁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只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就业问题”应包括“就业率低”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两个方面。③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我们认为,“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是描述SWG就业状况或问题的两个核心指标,二者缺一不可。当我们说SWG的就业存在一定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同时汇报这两个指标上的数字。借助这两个指标,我们一方面可以描述其客观情况(具体的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数字),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对SWG的就业情况做出评价:其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其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等等。
2.“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率”的时间敏感性问题
尽管我们很容易就把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率理解为当这些毕业生“毕业离校”时所调查到的数字,但考虑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官方(指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统计的实际操作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率的时间敏感性问题。这其实涉及到的是这两个概念的有效性问题。
由于问卷调查很难在SWG“毕业离校”的那一刻进行问卷调查,因此,研究者往往是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开展调查。但这一调查所获得的数字可能并不真实,因为在临近毕业时总有毕业生还会“找到工作”。
如果研究者使用的是官方的就业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可能是学生“毕业离校”时的数据,也可能是晚些时候更新的数据,比如,当年的9月或12月份的数据,甚至还有可能是第2、第3年更新的数据。很显然,对于就业率排名不高的专业来说,其就业率可能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变化。同样,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有理由相信,目前关于SWG就业是否存在困难之所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见前文综述),可能与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时间节点的数据有关。
因此,建议研究者在报告SWG的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率数字时,应报告数据的具体采集时间。
3.“就业对口”的操作性定义问题
造成各研究者所报告的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数字差别很大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就业对口”的操作性定义。
不管是麦可思研究院(2011)的全国性调查,还是其他的个案或区域性研究(见前文所引研究),均未给出“就业对口”的操作性定义。
比如,谢启文(2011)对河南师范大学06-08三届共60名SWG进行调查后发现,3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工作“比较对口”,25%“基本相关”。①谢启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调查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0期。而吴鹏森、王慧博(2013)的调查则显示②吴鹏森、王慧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问题分析——以上海S高校为例》,《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年第6期。,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为16.4%,“专业相关”的比例为28.4%,“专业无关”的比例为55.2%。但这两项研究均未对“比较对口”、“基本相关”、“专业对口”、“专业相关”和“专业无关”给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这就给读者评估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的真实情况造成了困难,因为我们不知道各研究者所报告的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数字的差异,是因为各高校或地区本身就存在的差异,还是由于这些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操作性定义所带来的。
4.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将基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因为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总体的情况,而不是样本的情况。这就对问卷调查中所使用的样本的代表性提出了要求。如果样本不具代表性,那么,我们将无法从调查中获知总体的情况。
非常可惜的是,该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都是单个单个的高校(N=1),据此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很难代表一个地区或全国的情况,所以,当我们获知某个高校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30%(或者就业率为90%)时,我们无法判断其所在地区或全国的总体情况如何,使得其研究结果的推广受到严重的限制(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的研究除外)。
同时,笔者认为,样本代表性不足还可能是导致各研究者所报告的对口率的数字彼此之间差别甚大以及研究者之间关于SWG是否难以找到工作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见前文综述)的重要原因。
5.研究设计的问题
尽管有研究者收集了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多年的就业数据③④谢启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调查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0期。,但其分析主要是把多年的数据汇总,并未从纵向的角度考察SWG就业问题的动态变化,因此,目前该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单个时间点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无法提供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动态图景。
笔者认为,基于多时间点的历时数据分析可以回答SWG就业的以下三个重要问题:(1)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和对口率(低)究竟有多严重?(2)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时好时坏,还是稳定地坏?(3)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随时间的变化是否一致?这既有助于把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及其动态变化,又可以借此考察宏观的社会背景(如,大学生扩招、世界金融危机、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既可以避免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描绘静态图景”的局限,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作为整体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关联起来,不至于“使问题的呈现过于碎片化”。
笔者注意到,在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同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也比较薄弱、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也比较低。据此,是否就可以断定后者是前者的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定在任何一本方法论的著作中都很容易找到。但非常可惜的是,当前学界关于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的研究无一例外都犯了这种错误,那就是“思辨性”地认定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笔者在“方法”部分曾经指出过,当前该领域的大多数研究为“思辨性研究”(占72.97%)。这类研究的问题在于,作者所论所述主要是价值观的问题,而价值观的问题无法通过数据或资料进行检验。因此,笔者认为,思辨性研究中所论述的“SWG就业问题的原因或解释”其实都未经数据或资料的检验,未知真伪。从这个方面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者在关于“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或解释”上基本处于零起步的状态,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此外,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把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解释分类为两种竞争性“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社会有需求,但SWG不愿做社工;另一种解释认为,并不是SWG不想做社工,而是社会没有提供相应的岗位(社会无需求)。从逻辑上来分析,导致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要么是这些毕业生不愿做社工(尽管社会有需求),要么是社会所提供的岗位不足(社会需求不足),二者必居其一。但很多研究者同时持这两种解释①②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对于任何一个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一份工作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
从就业的“结果”属性来看,我们可以判断一个SWG是否找到了工作,这关系到SWG就业率的高低。我们还可以判断这份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是否相关,这关系到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的高低。
从就业的“过程”属性来看,一个SWG可能一开始曾经考虑过做社工,但后来放弃了;也可能他/她自始至终都未曾考虑过做社工;当然,他/她也可能从头至尾坚定地要做社工,等等。这体现出SWG就业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所有关于SWG就业问题的研究都把就业看作是一个“结果”,从而忽略了就业的“过程”特点。也就是说,目前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是如何达到今天这个“就业结果”的。
如果我们可以探索SWG的就业“过程”,同时询问其“在找工作时有没有想过做社工(想过vs.没有想过),是怎么想的”,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SWG放弃做社工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同时,通过呈现SWG的声音作为证据,我们可以避免现有的关于“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观思辨的不足。最后,如果能够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为SWG的就业过程提出一个“理论解释”,这将是一个知识上的贡献。
目前关于SWG就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限在“社会工作”这个领域和SWG这个群体来谈的,很少有研究把这个专业和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总体就业问题关联起来讨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无法将该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与作为整体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参照,这就可能使问题的呈现过于碎片化,所开展的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也缺乏深刻性。这是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在对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时,要同时具备两个视角:一方面,要把视角放在中国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问题的背景下思考,把对SWG就业问题的研究看作是对大学毕业生群体所存在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回应①②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从而有助于为该问题的解答提供“微观的解释”;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工作本身的学科特色和独特性——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的职业。③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惟其如此,研究者关于SWG就业问题的呈现、原因的探索以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才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回顾表明,尽管学界关于SWG就业问题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实证的数据和可能的解释,但由于这些研究在概念的界定和操作、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设计等方法论上所存在的不足、对SWG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的解释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对就业属性的认识有失偏颇、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等,导致该领域未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只有把研究置于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整体背景下,对相关的概念给出明确、有效的定义,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同时考虑就业的“过程”属性,才可能为我们了解SWG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原因和对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深刻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