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孙建设,乜兰春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
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它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1]。对于蔬菜学这一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应用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当今各高校积极探讨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一个必然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4]。针对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对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按照国家制定的园艺招生及培养计划,园艺专业实施大专业招生,涵盖果树、蔬菜、花卉等方向。根据对毕业生追踪调查发现,该专业涉及面宽,教学任务量大,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2009年河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按专业招生,按方向培养”,即园艺专业被分为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3个专业方向,前4学期,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教育,后4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学院将依附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进行有机融合,组建实验教学中心继而被批准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与林学、农学、生命学等学科组建成了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后备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学院设有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学院在校外建立了7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地。雄厚的师资基础和稳固的教学基地为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条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蔬菜产业发展为背景,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构建蔬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探索课堂内外、校企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蔬菜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需求为原则,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调查、走访相关企业、科教、技术推广、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了解社会生产对蔬菜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考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先进的教学理念,初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研究支撑各项能力的课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实习环节按照项目形式一一列出,明确每个项目的目的和考核方式,对于交叉重复的项目按照先行课与后续课、主干课与非主干课的关系确定归属,对于内容陈旧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更新;对于专业培养需要而原培养体系没有的项目进行增设。多次组织同行专家和教育一线教师进行修订,初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蔬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包含3大模块能力,即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指保证学生顺利掌握专业技术,实现后续能力发展的基础性、通用性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英语应用。专业核心能力(表1)是“方案”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必备的技术和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拓展能力指通过经济、管理类课程,创新创业类项目等环节而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如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总之,“方案”塑造的不仅是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重视培养强技能、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蔬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将专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和内容以明确清晰的路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路线图,从学生视角看,是一张能力实现的导航图,学生一入学就知道自己将掌握哪些能力,能力获得的途径和环节。从教师的视角看就是一张教学的坐标系,教师可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培养体系中的位置,引导教师如何完善和改进。从管理者的视角看,就是一张教学资源的配置图,让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从用人单位的视角看,就是一份人才的说明书,用人单位对学生曾接受的培训内容一目了然。
要保证“方案”的实施落到实处,首先要坚持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依据科技发展前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方式改革[5]。一方面教师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删减陈旧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实验内容编排上,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课,构建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以综合性实验为基本内容,以研究性实验为主要方向,以创新性实验为拓展方向的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将“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的观测”调整为“日光温室结构设计参数优化”,将“黄瓜种子发芽观察”调整为“不同瓜类种子发芽的比较”。结合生产实际撰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习指导手册。手册将“方案”中的实践项目进行细化,对项目目标、学时、内容、仪器工具、试材、地点、操作程序、考核方式等做出详细说明。在教学方式上引进启发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学时安排上压缩产中环节,增加产前、产后等内容,建成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增设了蔬菜种子品种品质检验,蔬菜产业组织形式调查与分析等环节。此外选定资深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需从整体上对课程进行建设,并对课程包含的实践内容进行更新,在实践教学组织上、考核方式上、教学质量评价上均承担责任。
加强与涉农企业、科研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6,7]。为推进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并检验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学院充分发掘社会资源,与朗亿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园艺学院又一校外实习基地:河北三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该基地专业从事都市农业生产与经营,基地现有冬暖式温室21个、拱棚125个、玻璃连栋温室3 000 m2,基地建有多媒体教室、食堂、宿舍、网络,并设有学生在基地实习、学习和生活的安保设施和措施,可满足多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商品苗生产与经营、现代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园艺设施的设计与优化、蔬菜企业组织管理、蔬菜产品包装与销售和科研试验等。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蔬菜种植农时,学院每年春季选派蔬菜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到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培训。由于基地与校区距离较远,基地教学任务由蔬菜专业教师分组轮流承担。授课方式采用分段授课和分班授课,即根据专业属性将整学期课程划分为非蔬菜专业课程和蔬菜专业课程,前者先在校区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后者于校区、基地两地授课;将学生拆分为2个教学班,定期互换校区、基地2个教学场地,校内侧重理论讲授,校外侧重实践操作,将理论讲授融入田间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基地实训中体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原则[8,9]。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多项小课题作为实践基地的实训内容之一。学生以小组形式选题、查阅资料,利用基地丰富的试材、完善的设施及先进的设备进行试验,教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把关、对学生操作进行现场指导。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了科研基础。目前有10余项课题的室外研究内容是在学生的协助下在基地完成的。在充分利用基地资源的同时,指导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基地的生产中。如课题组将无土栽培的1项科研成果引进到基地的穴盘育苗中,在保证幼苗生长势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基质的种类和配比,既节约了成本、又简化了操作程序,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教学情况,学校投资数10万元在校区和基地安装了远程会议设备,建立了远程会议室。学院领导、蔬菜专业教师与基地的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座谈会,对实践教学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对教学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某次棚内幼苗一夜间叶缘变黄,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一时无法确定异常原因,通过远程会议设备校区内教师观察了发病现象,了解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近期的管理措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了病因,制定了详细地解决方案,不久幼苗恢复了正常。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10]。学院秉承“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11]。学院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均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每年学院安排多名教师到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进修学习。强劲的师资力量保证了校外实训的圆满完成。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及其路线图的制定就是蔬菜专业教师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结晶。同时,校外实训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实训中老中青结合,高级、中级职称人员搭配,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迅速,通过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服务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基地本着边学习、边实践和兼顾农时的原则,上午听课、下午进棚实践、晚上与指导教师和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实训,学生对育苗、定植、管理、采摘到分级包装等生产过程有了较熟练的掌握,对企业管理、市场策划、国际贸易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正如学生调查问卷中所写的“我们能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实践”,“我们对蔬菜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通过聆听企业负责人的创业经验和心得,自己对择业和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院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1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的依据,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丰富发展。校外基地实训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课题组将在其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1]国家林业局.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黄大明,黄俊明,黄伟,等.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40-143.
[3]张彪,梁建生,魏万红,等.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63-66.
[4]王广印,陈碧华,李新峥,等.蔬菜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27-130.
[5]别之龙,向佳玲,杨仁海,等.深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05-109.
[6]张昌凡.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34-35.
[7]胡德勇,刘浩源.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4):30-32.
[8]周国模.浙江农林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8):7-9.
[9]贾丽.教学型高校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5):29-32.
[10]胡传坤,高建民.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10-212.
[11]谢帆,徐敏云,翟广运,等.“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2):24-26.
[12]胡杰,黄琼,蒋远胜.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30-32.
(编辑:杨建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