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鑫 郭秀君 孙敏芝 何丽
(1.南京中医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01;2.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1;3.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江苏 昆山215300)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以下简称COPD,慢阻肺)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继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死因,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第5位[1]。而对稳定期COPD患者来说,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减少发作次数至关重要。中医穴位贴敷结合“冬病夏治”对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证实,而穴位行贴敷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如药方、穴位、时间等,且穴位贴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鉴此,笔者就穴位贴敷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1 COPD的概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2年3月对慢阻肺指南进行了修订,将慢阻肺定义为: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2]。肺通气功能的改变是COPD患者病情发展和演变的基础病理变化。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2006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强调COPD肺部病变特点的同时,也着重指出其不是单纯的一种肺脏疾病,而是具有显著的肺外表现(Extra-pulmonary Effects,肺外效应),包括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3-4]、骨骼肌耗损[5]、骨质疏松[6]、抑郁和焦虑[7-8]、营养不良和体质量指数下降[9-10]等。
1.2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受COPD困扰的病人多达6亿,每年有275万人因此病死亡。我国每年COPD病人总人数可达2 700万。COPD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七省市40岁以上人群的COPD患病率为8.2%[11],死亡率居于死因顺位的第4位,且发现各地的COPD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最高为13.7%,最低为3.9%,其原因可能是各个地区危险因素暴露率的差异所致。而南京地区COPD的已知患病率达到5.9%,死亡率则位居死因顺位的第3位[12]。
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长,对于稳定期患者来说,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减少发作次数至关重要。中医遵循“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则,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从补肺、健脾、益肾着手,加强COPD缓解期的治疗,以达到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发病、阻止或减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COPD的中医疗法很多,如艾灸、穴位贴敷、针刺、拔火罐等,中医外治法的疗效都得到了证实和肯定。近年来,穴位贴敷在防治COPD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并且因为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已被公众认可。特别是结合冬病夏治的理论原则[13],COPD穴位贴敷疗效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方向。
李学明等[14]学者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冬病夏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干预3年后进行效果评价,发现穴位贴敷组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杨淑荃等[15]学者分别比较三伏、三九及伏九天COPD患者行穴位贴敷的疗效,并从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疾病发作次数及肺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各组治疗后疾病发作次数、临床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伏九组以上各指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1,P<0.001)。
潘继红等[16]探讨“伏九”中药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提高IgG、IgA、IgM水平,提示中药穴位贴敷可提高COPD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提高COPD患者的综合疗效,与宁利群[1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田怡等[18]研究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对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穴位贴敷治疗后,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下降(P<0.05),诱导痰sIgA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因此认为,贴敷疗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可能作用机制在于减轻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增强气道黏膜保护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对于COPD患者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认可和证实,但通过文献搜索发现,虽然穴位贴敷对于COPD疗效有显著改善,但各研究中COPD的改善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该疗法是一种包括贴敷药物组成、穴位选择、刺激量大小、贴敷时间等多种影响因素在内的治疗方法,因此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何科学地评价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形成可供推广的技术规范,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
3.1 穴位贴敷的药方 穴位贴敷所使用的膏药多不统一,或根据经验自制或采取传统古方加减。贴敷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组成少则2味[19](如斑蝥和白芥子),多则可达 15味[20]。吴淇燚[21]通过 对2001~2011年穴位贴敷治疗COPD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69%的研究中采用了“冷哮方”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减,9%的研究中采用了自拟药方。而对于药方成分进行分析,穴位贴敷治疗COPD的常用药物依次为白芥子、生姜、细辛、延胡索、甘遂等。
3.2 穴位贴敷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治疗COPD中的穴位选择也很关键,李风森[22]通过对2011年前所有关于穴位贴敷治疗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总结,经统计发现:涉及穴位共31个,其中排在前13名的依次为肺俞、天突、大椎、膻中、肾俞、膏肓、脾俞、定喘、膈俞、心俞、足三里、风门、大杼。其中医家对肺俞穴的认同度较高,所纳入文献中有80%选取该穴为贴敷用穴,其次为天突、大椎、膻中三穴,医家认同率达到了46.7%;13个高频用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
3.3 穴位贴敷治疗时间 有的医院[23-25]在夏季三伏天初、中、末伏的第1天进行治疗,有的医院[26-27]在夏季三伏天期间进行治疗,有的医院[28-29]在三九天和三伏天同时治疗,还有的[30]医院不分季节随时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选择三伏天治疗在临床应用最多。其他时间治疗虽然也应用较多,但时间分布多缺乏规律,如每3~5d贴敷1次,连续5次[31];每周2贴,每帖2d,共4周[32]等。宁利群[17]在三伏、秋分、三九、春分季节对稳定期COPD患者行穴位贴敷,半年后观察疗效发现,四组症状均有改善,但三伏、秋分、三九的症状改善优于春分(P<0.05)。黄冬娥[33]探讨时间因素对于穴位贴敷防治哮喘的效应,分别于三伏、三九及日常状况下给予干预,试验结束后发现,临床疗效均有改善,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季节对穴位贴敷疗效的影响因素不大,适宜全年展开。
穴位贴敷的时长有较大差异,最少30min,也有1~2h、3~4h、46h或者12h不等,甚至贴敷治疗时间长的可达24h。临床研究[21]中,2~6h使用最多,其次是大于6h。而目前临床上穴位贴敷时长对COPD疗效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但患者普遍认为,贴敷时间越长,疗效越好,而临床护士操作时也是根据经验使用。文碧玲[34]对于不同贴敷时间对哮喘疗效进行探讨,发现每次贴敷时间在0.5~2h的患儿哮喘再发率低于每次贴敷2~4h的患儿,贴敷时机和时间的不同对哮喘再发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这一结果是否能应用到COPD上,有待于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验证。
穴位贴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经过皮肤黏膜的吸收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外治法。除了过敏体质外,临床上穴位贴敷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其中以皮肤的反应最为强烈,严重时,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已成为影响患者不愿接受穴位贴敷的一个突出因素。
皮肤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1)皮损感染[35]:贴敷部位皮肤破溃,起大水泡,直径可达数厘米,严重者合并感染,甚至化脓;(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36]:均为再次敷药时发生,将贴敷取掉约6~12h后贴敷处红斑逐渐增厚,高出周围皮肤,边界分明,继之起大泡糜烂渗出,伴周围皮肤奇痒,2~4d后症状渐减轻,5~7d后结痂,随之痒感消失。
其他的不良反应还表现为贴敷后的全身反应,如心慌、气短、胸闷等。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经期异常出血[37]。而肝肾损害、胃肠反应、发热等不良反应尚未见相关报道。
对于不良皮肤反应的处理[38]:(1)贴敷部位皮肤如果出现潮红、灼热、轻痒、隐痛等,为正常药物贴敷反应,可不予处理,待取掉药膏后即可消失;(2)如果出现少量细小水疱,一般不予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如果患者有明显不适感,可根据医嘱外涂膏药,以减轻症状;(3)如果出现大的水泡,则应以无菌针具挑破其基底部,排尽渗液后进行消毒,以预防感染。若水泡破溃,应在消毒处理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预防感染。
目前,穴位贴敷对于COPD患者疗效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方向,并且穴位贴敷的疗效也已经得到肯定。但穴位贴敷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除了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常规处理外,最重要的就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贴敷的时间过长[39],部分患者认为,贴敷的时间越长,药物的吸收越好,药效发挥越快,因此贴敷时间过长,导致皮肤的破损,甚至影响下一次的贴敷,最终的结果就是影响治疗效果。
王蕾[40]曾对1 000例哮喘患者皮肤反应与疗效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伴有皮肤损害的哮喘患者临床疗效要优于皮肤无反应者(P<0.05),提示皮肤出现反应与穴位贴敷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皮肤反应强度与其临床疗效无明确相关(P>0.05)。因此,值得引起思考的是,COPD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其皮肤反应强度是否与疗效相关?如何在保证穴位贴敷有效性及皮肤反应强度最小的情况下,寻找到一个最佳的贴敷时间?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Lopez AD,Mathers CD,Ezzati M,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2001: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pulation health data[J].Lancet,2006,367(9524):1747-1757.
[2]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改的说明与思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43-245.
[3]Voelkel,N.F.and Taraseviciene-Stewart,L.Emphysema:An autoimmune vascular disease[J].Proc Am Thorac Soc,2005,2:23-25.
[4]Taraseviciene-Stewart,L.,Scerbavicius,R.,Choe,K.H.,Moore,M.,Sullivan,A.,Nicolls,M.R.et al.An animal model of auto-immune emphysem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734-742.
[5]Remels,A.H.,Gosker,H.R.,van der Velden,J.,Langen,R.C.and Schols,A.M.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skeletal muscle dys-fun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tate of the art and novel insights in regulation of muscle plasticity[J].Clin Chest Med,2007,28:537-552.
[6]Hirofumi Kiyokawa,Shigeo Muro,Tsuyoshi Oguma,et al.Impact of COPD Exa-cerbations on Osteoporosis Assessed by Chest CT Scan[J].COPD,2012,9:235-242.
[7]金雪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及其心理护理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5,7(2):217.
[8]张祥敏.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4):550.
[9]Huertas,A.,Testa,U.,Riccioni,R.,Petrucci,E.,Riti,V.,Savi,D.et al.Bone marrow-derived progenitors are greatly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COPD and low-BMI[J].Respir Physiol Neurobiol,2010,170:23-31.
[10]Steiner,M.C.,Barton,R.L.,Singh,S.J.and Morgan,M.D.L.Nutritional enhancement of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orax,2003,58:745-751.
[11]Nanshan Zhong,Chen W ang,W anzhen Yao,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r CritCareMed,2007,176(8):753-760.
[12]徐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8.
[13]谢洋,余学庆.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840-2841.
[14]李学明,王克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2):10-12.
[15]杨淑荃,章薇,李金香,等.不同季节穴位贴敷对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2):117-122.
[16]潘继红,黄玮.“伏九”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6):68-69.
[17]宁利群,徐月英,徐放,等.四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7):3-5.
[18]田怡,王蕾,刘瑞华,等.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10):843-845.
[19]宋南昌,熊润贤.天灸膏穴位敷贴对100例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6,27(4):40.
[20]许洪平,刘成铎,华文山.中药贴敷法促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肺部炎症吸收的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12.
[21]吴淇燚,余学庆,李建生.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4):331-333.
[22]李风森,同立宏,荆晶,等.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选穴及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学,2012,19(6):24-27.
[23]李广涛.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哮喘6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379.
[24]李芝萍.拔火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7,27(7):59-60.
[25]张冬梅,杨广印,陈捷,等.穴位灸贴治疗支气管哮喘276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43-44.
[26]雒成林,李素俭,赵彬元.刘世琼教授冬病夏治治验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4-5.
[27]董征,华瑞成,杨润平,等.消喘膏对223例哮喘患者的10年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6):336-337.
[28]袁保丰,秦黎虹.穴位贴敷次数对缓解期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7,27(8):46-47.
[29]谢学田,邓丽莎,刘翠瑛,等.代温灸膏天灸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3):42-44.
[30]陈庆华,廖峻,曾南,等.咳喘灵高分子涂膜剂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0-11.
[31]舒莹.内服外敷法治疗缓解期COPD 3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4,25(12):20-22.
[32]杨露川,董滟.红外止咳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3):7-8.
[33]黄冬娥,郭健红,林木南,等.时间因素对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效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3):209-212.
[34]文碧玲.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47-51.
[35]钟涛,庞慧,何平,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防范与处理[J].新中医,2013,45(6):177-178.
[36]张纪廷.消喘膏穴敷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9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8,7(1):17.
[37]李兴云,闫红卫,曲秀英,等.冬病夏治贴脊疗法选穴不当引起崩漏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802.
[38]马爱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17:139-140.
[39]马爱华.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后发生水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7):108.
[40]王蕾,李国勤,边永君,等.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4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21):18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