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手术室 龙岩 364000
由于患者对外科手术缺乏必要了解,易导致心理和躯体出现多种不适感。实施围手术期围手术期亲情护理可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减少手术并发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1]。2011 -07—2014 -01,我们对300例手术患者分别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亲情护理干预模式并比较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均为首次行择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150例。常规组:男94例,女59例;年龄17~85 岁,平均(51 ±4.02)岁。普外手术56例,泌尿外科手术49例,神经外科手术33例,骨科手术12例。干预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19~84 岁,平均(52 ±3.46)岁。普外手术62例,泌尿外科手术47例,神经外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模式。(1)术前心理疏导:在充分尊重患者隐私权的前提下,仔细收集患者家庭、社会、文化等与自身疾病有关的信息并科学分析。了解患者各种不良情绪的诱发原因和诉求。针对性进行心理疏通,耐心向他们宣传手术的相关常识及注意事项。态度热情,语言诚恳,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减轻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病区集中讲座、个别辅导、与成功病例互动、模拟展示等不同途径,引导患者在术前进行必要的心理和生理准备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手术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手术。(2)术中温馨陪同护理:患者入室前,将手术室温度、湿度调整到较为舒适范围。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隐私部位的暴露。如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身边,并耐心询问患者感受。可通过肢体接触如紧握患者的手或抚摸患者额头,轻声告之患者不必过于紧张。非全麻患者,护理人员可持续与其交谈,讨论一些患者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分散患者注意力。并给予适当的鼓励,用镇定、温柔、乐观的语气缓和其紧张情绪,切实感受到温馨的护理氛围,保证手术操作在患者绝对无痛的状态下进行。促进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3)术后亲情开导与舒适护理:术后在患者清醒的第一时间,护理人员应即可告之手术成功,并以赞许的语言肯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勇敢的表现,使患者彻底放松心情。帮助患者整理好衣被,预防患者受凉。生命体征平稳后将患者安全护送回病房。在运送过程中,动作要轻缓、平稳,注意保护切口、固定好引流管道。同时,向患者及其家人讲解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及细询问患者术后身体感觉和心理状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并发放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测评。在调查表中设计满意、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级别,护理满意率以满意、较满意两项之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 绕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s),计数资料进行t 检验,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 常规组患者中19例(12.67%)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0例、术中术后出血6例、压疮3例。干预组患者中5例(3.33%)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3例、术中术后出血2例。两组患者均发放并全部回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调查满意率100%(150/150),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调查满意率88.00%(132/150)。常规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84 ±1.26)d,干预组患者平均(5.93 ±1.48)d,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亲情护理方式中蕴含着以人为本和尊重患者人格的内涵,体现出来医院推崇人文精神服务的要求。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亲情护理服务,不仅仅可以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进一步拉近,使互相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增强,同时还可以使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根本保障和显著提高[2]。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能够感受到如家人一般的关心与照顾,从而有效克服恐惧心理,使心情维持平和,积极的接受治疗。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增加护理满意度,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周胜招,邓明珠. 浅谈手术室护士在围手术期的亲情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2(14):1 308 -1 309.
[2]史风琴.规范化指导语在手术室术前访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16(15):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