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媒介融合视阈下“个人化”创作

2014-04-01 00:43:13蒋东升
关键词:个人化创作

蒋东升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它是新媒体时代的宠物,集娱乐、商业、文艺等于一身,所以它的创作充满着自由性。由于微电影自身短小、时长不定的特点,网络等新媒体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播放平台,无论草根创作者还是名导创作者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所以在媒介融合视阈下,微电影的创作处处充满着“个人化”特点。这里所讲的“个人化”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志而创作的影片,在创作内容、形式等方面多表现出个人喜好特点。

一 个人化创作的原因

微电影作为一种影片类型早已存在(微视频或短片),它的主要播放平台是网络等新媒体。微电影满足了具有个人艺术化创作者的创作欲望,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展现给更多的观众。由于不在影院放映(由于时长较短也无法在院线上映),就绕开了严格的国家审查。所以其作品类型多种多样,反映的内容层面也异常丰富。网络审查力度较低,即使不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短时间内也能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所以需要加强新型“把关人”(网络服务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网络“把关人”,避免微电影在新媒体传播中出现负面效应。

微电影与电影的巨大投资相比,不论是在拍摄设备、资金、团队、流程等方面都有较低的要求,适合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操作需求。所以微电影的制作团队大多是相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都也非常支持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与发展,从2009年开始,社会团体或相关机构举办了“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全国大学生数码DV影像大赛”“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原有的一些电影节、电视节的“剧情片单元”也都收录了微电影。在微电影低标准的要求下,国际国内电影节、电视节奖项的刺激下,大大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作欲望。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团体,由于涉世未深,有很多大胆的想法和创意,丰富了微电影的内容。

微电影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网络媒体。有些独立电影创作者,在制作艺术化电影无法在院线上映的情况,转向利用微电影的这种优势表达个人的思想,缩小投资额度。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微电影的创作中,人人也都是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微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获得了草根们的追捧,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引起了业界、管理机构以及市场的高度关注,并吸引他们积极投入到网络微电影的创作、管理、传播之中”。[1]微电影虽受到业界的关注,但究其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微电影却不能摆脱为艺术创作者个人所利用,比如利用在娱乐、商业上等。

二 个人化创作的特点

1.制作的个人化。

在“微电影”这个名字还未出现的时候,微电影这种影片形式已经出现了,比如2006年经典搞笑影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利用出色的剪辑手段,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加上解说很好地剪辑到了一块,同时通过对两部影片的剪辑组接很好地反映了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只要拥有一部DV摄像机就可以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影片,这种便利性、门槛低也反映出了微电影制作的一些问题,由于创作的自由性导致在创作的质量上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但也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河北传媒学院学生创作的系列爆笑喜剧《麻辣隔壁》。在微电影的制作上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比如动画。也可以运用其他电影电视素材拼贴剪辑。总之在制作上,可运用的手段多种多样。

2.传播的个人化。

微电影借助新媒体传播,它的受众主要是靠点击率来衡量的。微电影创作者在面对新媒体中多种网站传播时,具有自由性。但更要考虑所要借助的视频网站本身的影响力。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优酷、土豆等都可以作为微电影的传播渠道。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达为微电影的传播创造了快捷和便利,微电影短小的篇幅符合了微博用户快速获取信息的心态,在观看之后用户将优秀的微电影通过微博转发等方式进行分享,扩大了微电影的影响力。微电影在制作上呈现出更多的自由性。在传播上也应该呈现出更多的自由性,微电影需要上传至视频网站上做推广,扩大影响力,同时应该动用社交媒体,利用一传十、十传百的功用进一步扩大微电影的传播范围。所以在传播上微电影可以单纯借助视频网站传播,也可以将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并用,更好地传播自己创作的微电影。所以在微电影的传播上也极具个人化倾向。

3.内容个人化。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有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有反映底层弱势群体的,也有反映另类特殊群体的。微电影的创作在拍摄设备、资金、团队、流程等方面都有较低的要求,尤其在传统电影中最难解决资金问题,在微电影的拍摄中已不再是问题,只要拥有几百元的资金就可以拍摄微电影,比如河北传媒学院学生制作的《麻辣隔壁·贺岁版》,拍摄成本不过200元。[2]这些影片不需要在影院或体制内媒体播放,只要不违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都可以上传至网络等新媒体。所以微电影创作在内容上多是根据导演或者编剧个人的喜好而创作,所以创作的内容多表现出“个人化”倾向。微电影的创作内容贴近新近发生的事实,具有一定的现实观照作用,例如《我要结婚》。在多部微电影中,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网络语言,具有时尚感,这也契合了80后、90后的创作心理。在一些微电影中幽默搞怪的同时又不失感人之处,例如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发行的影片《拾荒少年》,还有《特殊交易》,都是反映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影片中出现的不仅是一种沉重的氛围,而是沉重带有幽默的情节。商业题材的《一触即发》;文艺题材的系列微电影《老男孩》;反映同性恋题材的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制作的《一日一夜》,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制作的《说谎》;反映社会现实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梁一的儿童节》和《启事》。这些微电影在反映的内容上几乎涵盖了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无不突显着个人化的创作特点。

4.形式个人化。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影片类型,除了短小精炼的特征外,在形式上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它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大部分微电影多是单独成篇,比如《拾荒少年》《特殊交易》《梁一的儿童节》《启事》等等,都是以10到30分钟的长度讲述了一个简短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但也有系列成剧的,这种微电影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和策划,例如制作较为成功的河北传媒学院爆笑喜剧《麻辣隔壁》,地铁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绿豆蛙》,还有2011年非常火的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微电影的创作可以根据创作者个人的喜好和拍摄内容所讲述的故事来决定微电影使用哪种形式呈现。另外除了单独成篇和系列成剧两种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广告,微电影除了文艺和娱乐功能外,还有就是商业功能,例如《一触即发》。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为广告宣传制作的故事化短片都可以称作是微电影。所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微电影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5.平民化创作。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讲求都是受众率。受众就要贴近大众生活,最主要是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表现最为普通人的生活境地。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或者叫传播者和接受者,我们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做一作为普通微电影创作者,在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内容框架下,要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为弱势群体呼喊,这样才能真正有受众率。比如反映80后结婚买房问题的《我要结婚》,非常现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丈母娘在嫁女儿前要房要车的现象,大大加大了80后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影片最后反映的是没钱也可以结婚,但真的结婚了却还是出现各种阻碍。《特殊交易》和《梁一的儿童节》反映的内容属于家庭亲情和留守儿童问题。《特殊交易》中小主人公从小失去了妈妈,虽然姥姥一直瞒着他,但他早已知晓,为了不让姥姥知道,非常懂事的他用自己的压岁钱雇了一位陪酒女郎冒充自己的妈妈去开家长会,向同学证明他有妈妈,从而闹出一系列的闹剧,但闹中却反映着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孤独儿童的关爱问题。由刘汉祥导演的微电影《梁一的儿童节》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已经是非常棘手的事了。另外一部影片《启事》,反映的是空巢老人问题,与老人为伴的是一条狗,这只狗已经成为老人的亲人了,当狗丢失后,老人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寻找这条狗,找到后老人发现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所以又不得不把花钱寻找来的狗送给别人饲养。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已经是当下中国社会非常现实的社会的问题。特别是农村青年人为了家庭和个人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才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老人问题,这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里的青年人为了家庭和个人生活整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或者为了过个人的小生活跟父母分开居住,才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所以最近国家要立法常回家看看,否则就是违法了。类似此种题材的作品还很多,这些都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这类作品能够为大多数所接受,无论买房结婚还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问题,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都能产生共鸣,所以平民化创作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 “个人化”创作的发展趋势

1.植入广告。

微电影收益不像电影依靠票房,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无法进入院线播放,所以其主要生存空间就是新媒体,而依靠新媒体的收益主要是靠点击量或影片中的隐性广告收益。从2010年“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开始,微电影便找到了一种新的营收方式就是植入广告,这是微电影创收的必然之路。

2.走专业化之路。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个性化,则微电影的创作就需要走专业化的创作之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自由性,参差不齐的各式微电影都可能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为了提高微电影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与电影、微电影相关的协会、社会团体,应当定期举办微电影创作论坛,给微电影爱好者提供培训机会和交流平台,提高微电影创作者创作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交流,在微电影创作内容上可以避免出现违反国家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等负面效应问题。

3.跨界合作。

微电影的“个人化”发展之路,应当不拘泥于本身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态,而应当拓宽自己的生存之路,与广告联姻,与电视节目(栏目)联姻,走出微电影“个人化”创作的多元化之路。

媒介融合视阈下,新媒体成为了微电影的主要播放平台,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上,微电影的创作更多地倾向于“个人化”自由创作,在制作上可以有更多个人实验性质,因为不需要在发行等方面花费更多资金,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可以根据个人内在和外在因素而定。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优酷、土豆等网站都可以作为微电影的传播渠道,所以传播方式上可以有更多个人化选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借助新媒体平台,微电影必会突破传统电影形式的模式而创造出微电影这一独有艺术形式的一片天地。

[1]杨晓茹,范玉明.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微电影的发展研究[J].当代电影,2013(5).

[2]长城网河北.河北传媒学院“大学生过年”短片引网友“泪崩”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2/02/06/011703164.shtml.

猜你喜欢
个人化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环球时报(2019-10-18)2019-10-18 04:15:05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戏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7:3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史诗化”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的同构
东疆学刊(2015年3期)2015-12-23 20:10:08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5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浅析电影《一九四二》的叙事模式及其意义
电影文学(2014年2期)2014-02-26 20: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