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 徐旭兰
当好“三员” 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 徐旭兰
作为都市农业大区,设施农业在新洲区蔬菜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洲区设施农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粗放到标准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13年,在市区财政扶持下,新洲区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年时间内建成万亩高标准钢架大棚,推进力度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成这么大规模的设施,是否超过全区吸纳消化能力?会不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政府部门如何为实现我区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作为一个2013年设施农业建设和管理亲历者,一直在担忧和思索这个问题,关注设施农业的后续持续发展,并就此展开调研,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是从规划及空间结构布局上看,根据区整体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区蔬菜生产重心实现南菜北移,并呈Y字型发展结构。一条贯穿凤凰镇、三店、邾城、辛冲、汪集、涨渡湖为主轴,一条贯通仓埠、李集、汪集构成侧翼的新型蔬菜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二是从功能分区看,我区设施蔬菜功能齐全。设施蔬菜基地1.9万亩(1hm2=15亩),建成1.3万亩设施,凤凰、三店、邾城等街镇有的整村土地全部流转建设施,设施相对集中,面积达到1万亩占总面积76%以上,规格以6~8 m标准钢架大棚为主,基地内沟港路水电喷灌设施完善,并建有配套冷库等综合体,承担蔬菜生产主要任务。汪集、涨渡湖建有玻璃温室、连栋温室,适合种苗繁育、名优特蔬菜生产;仓埠、李集等设施面积相对较小,适合发展现代农场、观光采摘、水产养殖等产业。因此全区设施蔬菜功能齐全,布局科学合理。
主要存在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业主缺乏经验,驾驭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实地调查了解到,有的业主大棚内郁郁葱葱,蔬菜长势喜人,老板侃侃而谈,胸有成竹;有的基地长期从事蔬菜生产,产销两旺,他们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但这样的基地只是少数;有的业主,当年种菜就出现了亏损,交了学费;有的业主还在四处考察学习,大棚里种什么举棋不定。主要原因是部分业主仓促大规模进入蔬菜产业,缺乏技术经验及市场,造成一时困境。影响和制约了全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2013年设施建设,列入了政府绩效目标管理,是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花大力气完成实事之一,将对武汉市蔬菜市场保价稳供,让市民吃放心菜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将此项目建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充分调动业主积极性。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做到帮忙不添乱,关注并服务于设施农业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责无旁贷,为此笔者建议当好“三员”,促进新洲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1)当好服务员,夯实基础提供保障,提高设施蔬菜综合生产和服务能力。政府要用现代农机武装现代设施,实行农机菜艺相结合,推广先进适用大棚里作业的开沟起垄、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等机械化技术。要扶持设施蔬菜冷藏、加工、市场流通等能力建设,加强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提高基础保障和科技支撑。开展设施园艺及机械化作业技术集成试点示范,引导设施蔬菜生产提档升级。组织业主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建立蔬菜产品可追朔制度,提高蔬菜产品品质,打造产品品牌。
(2)当好监督员,开展蔬菜领域打假执法,为设施蔬菜产业化生产保驾护航。开展蔬菜领域专项打假执法,严格检测、规范、监控化肥、农药使用,严肃查处有毒、有害蔬菜产品生产及上市,维护新洲区设施蔬菜品牌形象。
(3)当好协调员,为设施蔬菜生产与市场架桥铺路。全市全区一盘棋,统筹考虑新洲区设施蔬菜产销对接问题,鼓励设施蔬菜种植业主成立专业协会,增强自我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设施蔬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按订单组织生产,必要时实行价格补贴,保障蔬菜种植业主及市民利益,实现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
201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