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慧洁 时秋英
(1.河南省煤炭总医院,河南郑州450011;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14)
心理弹性(Resilience)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个体的应激反应,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等各学科日益受到重视,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1]。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在人们的压力应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是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有益于获得创伤后的新生[3]。笔者就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的护理临床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美国心理学会[4]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心理弹性是一种潜能,重点在于面对创伤时的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和培养[5]。
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刘明波等[6]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探讨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Stewart等[7]通过系统分析52篇心理弹性在躯体疾病中的研究文献,发现心理弹性因素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疾病治疗的依从性、生活质量、疾病和疼痛的观点、功能锻炼依从性和疾病康复效果。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有利于机体降低应激反应,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促进良好的适应和心理健康[8]。同时,心理弹性强调了自我心理调节潜能在创伤应对中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创伤-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式,为心理应激干预提供了依据。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献对于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在针对心理弹性某些重要影响因子的研究方面,采用联合或单独干预的方法或增加其保护因素,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Mc Donald等[9]运用以工作为基础的教育性干预方法对14名护士进行了经验学习、创新自我表达以及自我暴露等心理弹性干预,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控能力,促进了心理健康。在躯体疾病患者的研究方面,心理弹性的作用已得到部分验证,Loprinzi CE等[10]通过随机对照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压力管理和心理弹性促进项目的培训(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y Training,SMAT),包括90min小组训练,短时个人培训和患者出院后的3次电话随访。结果显示:SMAT训练项目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压力和焦虑程度。Mc Garry[11]认为,积极地应对方式是提高心理弹性的重要方面。Yi-Frazier[12]对糖尿病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密切相关,提高自我效能患者的心理弹性可加强。
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针对心理弹性研究,有逐渐成为热点的趋势,在躯体功能正常个体的心理弹性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描述某群体心理弹性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王艳秋[13]研究医学专业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发现男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计划能力显著高于女性;非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贫困生;心理弹性高的学生其社会支持度高,心理弹性状况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基于心理弹性理论框架编制适用于特定群体的问卷,如杨柳[14]编制了《外来工子女初中生心理弹性调查问卷》;(3)研究探讨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如周璐璐[15]的研究发现,同性恋者中高弹性个体和低弹性个体在压力感知、认知和应对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积极的心理品质、内省的认知方式及理性有效的应对,是同性恋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4)在心理弹性的干预方法探讨方面,黄轲等[16]对我国心理弹性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最终纳入的仅有8篇有关心理弹性干预的对照试验,包括3个随机对照试验,5个前后对照试验。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均针对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的研究6个、中专生和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研究各1个,8篇文献均肯定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其中1篇还比较了心理知识讲座的干预效果。
在临床疾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研究方面,陈鸿尔等[17]对2型初诊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于晓波[18]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为基础,制订了单病种“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量表”,建立了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降低的预警机制。陈露露等[19]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弹性普遍较差,人格特征、应对方式、文化程度及医保类型是影响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严丽萍[20]对172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了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心理弹性评分较差,临床症状、病程、人格特质、治疗方式和应对方式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在创伤护理领域,心理弹性研究主要涉及影响因素调查及模型构建。张爱华[21]通过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意外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认为我国意外创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整体水平偏低。意外伤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并受其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对伤者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可单独解释心理弹性所有变量(影响因素)的20.4%。在此基础上其又初步构建了意外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认为心理弹性受个体因素、保护性因素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并得出了伤者的个体因素是激发心理弹性内部潜在能量的源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和提高的有力条件。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发展起负向影响作用,增加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护能力,增强功能锻练的依从性,提升创伤后获益感,最终可促进伤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复,提高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张敏琴等[22]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可以提高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从而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祝红娟等[8]从创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弹性的概念入手,在分析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建构了创伤患者心理弹性的支持系统,这些为创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 国外对心理弹性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法多样,值得国内借鉴。相比而言,我国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较为局限,研究主体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高校大学生、护士等躯体功能正常的人群,对临床患者、老人及特殊职业人群的研究有待深入。其次是研究领域大多局限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数研究还处于心理弹性量表的修订、心理弹性特质的确认和保护因子的识别阶段,临床可借鉴的干预性研究较少,且干预方法相对单一,对慢性病领域、老年人等其他方面的干预研究则涉及较少,尤其创伤领域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鲜见。因此,将心理弹性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研究,促进创伤者的身心康复,这将是临床护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1] Garcia-Dia MJ,Dinapoli JM,Garcia-Ona L,et al.Concept analysis:resilience[J].Psychiatry.Nurs,2013,27(2):264-270.
[2] Richardson 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 Clin Psychol,2002,58(3):307-321.
[3] Southwick SM,Charney DS.The science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Science,2012,338(6103):79-82.
[4]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2011,http://www.apa.org/help center/road-resilience.spx.
[5] Gang Wu,Adriana Feder,Hagit Cohen,et al.Understanding resilience[J].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3,7(10):1-15.
[6] 刘明波,李淑臻.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辅导,2011,5:71-75.
[7] Stewart DE,Yuen T.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ilience in the physically ill[J].Psychosomatics,2011,52(3):199-209.
[8] 祝红娟,周学萍,王淑君,等.创伤患者心理弹性的支持系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2):67-70.
[9] Mc Donald G,Jackson D,Wilkes L,et al.Personal resilience in nurses and midwives:effects of a work-bas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J].Contemp Nurse,2013,45(1):134-143.
[10] Lopfinz CE,Prasad K,Schroeder D,et al.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Training Program to Decrease Stress and Enhance Resilience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linical Breast Cancer,2011,11(6):364-368.
[11] Mc Garry S,Girdler S,McDonald A,et al.Paediatric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relationships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ress,resilience and coping skills[J].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13,49(9):725-732.
[12] Yi-Frazier JP,Smith RE,Vitaliano PP,et al.A person-focused analysis of resilience resources and cop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Stress and health,2010,26(1):51-60.
[13] 王艳秋.医学类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0.
[14] 杨柳.外来工子女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广州:广州大学,2009.
[15] 周璐璐.同性恋者的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6] 黄柯,刘琴,张帆,等.我国心理弹性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4):373-378.
[17] 陈鸿尔,郑亚华,颜萍.病友支持团队在改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61-463.
[18] 于晓波.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1.
[19] 陈露露,彭李.妇科癌症病人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137-140.
[20] 严丽萍.老年前列腺增生病人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5):1449-1450.
[21]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22] 张敏琴,王争.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