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2014-04-01 00:21潘文龙张强赵晓辉王梅王备备刘琪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导管

潘文龙 张强 赵晓辉 王梅 王备备 刘琪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导管室,北京10070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1]。传统的方法是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为主,但其用药时间长、疗效慢、致残率高,给家庭和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影像学设备的进步,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集急诊科、影像科、介入室、麻醉科一体化,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脑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及动静脉结合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根本治疗方法,其致残率低、近期疗效确切。我院2011年2月~2013年7 月,对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新模式的救治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3年7月,我院采用急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治疗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9例,女23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9.2岁。包括前循环脑梗塞(颈内动脉系统)76例,后循环脑梗塞(椎基底动脉系统)26例。自发病至抵达脑科医院的时间,前循环急性脑梗塞患者为3~5.5h,平均4.2h;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4~13h,平均8.9h。本组患者急诊CT、实验室检查、动脉内溶栓术前准备工作完成时间35~70min,平均52 min。其中,40 min 内完成率占90%;全身麻醉时间30~40min,平均35min,其中35min占80%。102例均采用血管内溶栓,其中采用静脉、动脉联合溶栓37 例,单纯动脉内溶栓65例,单纯静脉溶栓37例。动脉溶栓加球囊、支架成形术26 例,动脉内溶栓者阿替普酶用量11~20mg,动静脉联合溶栓者阿替普酶用量61~70mg,动脉开通率94.11%(96/102)。

1.2 方法采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即专业的急救车和急救小组24h保障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现场救护及转运,急诊室、CT 室、导管室的集中设置及统一管理,使对患者的诊疗程序更加有效、合理,保障脑卒中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诊及得到适宜的治疗;由急诊科医师、神经介入室医师、技师、护士、麻醉医师等组成的溶栓小组,保障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超选择性脑动脉溶栓、TCD 低频超声(2MHz)辅助动脉溶栓及球囊、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方法,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综合平台,提高急性脑梗塞的溶栓疗效,降低死残率,减少并发症。溶栓治疗具体流程为:患者发病3h内,先采用阿替普酶注射液静脉溶栓,30min后症状无缓解者,选择急性动脉溶栓或TCD 辅助动脉溶栓,动脉内阿替普酶注射液总剂量不超过20mg,如溶栓后病变处残留重度狭窄或局限性闭塞,则进行球囊、支架成形术。

1.3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其中,3例出现严重脑水肿,2例溶栓后脑出血,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75岁的高龄患者)。给予抗炎、抗血管痉挛、控制血压、脱水等对症处理,3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能达4级,言语功能恢复,平均住院时间9.3d。本组病例治疗后随访3个月~1 年,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恢复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急诊室护理配合

2.1.1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配置得当,为急救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我院专门配置2名男护士负责出急救车的岗位,要求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身体素质好,对14名女护士进行排班,负责分诊、急救、输液室、急诊手术室的岗位,保证全天24h 护士在岗在位。

2.1.2 备齐各种急救器材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患者送入急诊科后,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留置针一般选择20G 进行留置,并连接三通阀2个,以便泵入溶栓药及抢救使用。遵医嘱正确留取血标本,联系外送,急查血化验;对患者精心评估,详细询问病史,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发病时间、瞳孔、意识状态、肢体的肌力等,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准确把握适应证并采取对应的溶栓方式提供保障。

2.1.3 心理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体化救治是我院开展的新的诊疗项目,整个救治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对此不了解,紧张、恐惧、焦虑是所有患者及家属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陈述,了解其心理反应,耐心细致地介绍治疗过程和适应证,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1.4 陪同患者完善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一般先进行CT 头颅平扫,确定有无明显梗塞灶。我院使用移动式头颅CT 检查,方便、快捷、节省时间,若有病情危重的患者,可将CT 机推至急诊室进行扫描,为下一步的溶栓治疗争取时间。检查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证静脉通道通畅和吸入氧气,如有变化,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1.5 术前准备 若患者适合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立即通知护士进行术前准备,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进行腹股沟区备皮、留置尿管,必要时进行碘过敏试验,准确、详实填写患者转运交接登记本,准备完善后,携病历护送患者至导管室。

2.2 导管室护理配合

2.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取得患者的配合。我院导管室使用的是先进的机器人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它具有8 个灵活的轴关节,活动空间大,旋转速度快,提前告知患者不要有恐惧,消除顾虑心理,保障患者安全。

2.2.2 物品准备 导管室护士接到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通知后,立即进行术前准备。药品: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碘克沙醇等)、利多卡因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鱼精蛋白注射液(备)、0.9%氯化钠注射液、急救药品等,必备尿激酶、阿替普酶注射液、尼莫地平、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介入手术包、导管材料(猪尾导管、猎人头导管、单弯导管、扩张球囊、支架、加压输液装置、Y 型接头、三通阀)等。

2.2.3 术中配合 患者平卧位,双下肢外展并轻度外旋,必要时穿刺侧臀下垫枕[2],保证患者的体位舒适和安全。术中配合工作要做到“三细”:准备细、操作细、观察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有无大的波动,瞳孔有无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建立静脉通道(一般在术者的对侧,病人的左侧下肢静脉输液通道,以便于术者手术操作);全麻者,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备好吸痰器,遵医嘱准确给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准备消毒液,协助医生铺无菌单;股动脉穿刺成功后,行脑血管造影,确定梗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溶栓治疗;遵医嘱选择与血管直径相适应的导管器材。准确用药,准确给予肝素剂量和及时记录全身肝素化时间;严密观察加压滴注的速度,及时给予加压和更换液体,避免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2.2.4 术后注意事项 进行穿刺点加压包扎或留置动脉鞘,一般采用绷带“8”包扎法或闭合器闭合穿刺点。观察术侧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血液循环、痛触觉等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肌力、语言恢复情况,随时记录,以便掌握其动态变化。患者留置尿管,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制动,置管部位的关节禁止过度屈曲和过度活动。

2.3 术后护理

2.3.1 回病房后,立即予心电监护、吸氧,进行血压监测,交接术中患者情况,如带有尼莫地平,继续静脉泵入,观察穿刺点情况。检查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动脉鞘固定是否牢固。术后2h内每15min监测足背动脉搏动、皮温、伤口、尿量情况,能饮水的患者嘱其多饮水,利于造影剂排泄。留置动脉鞘者术后4~6h拔除动脉鞘[3],加压包扎好,避免出血、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3.2 观察意识变化,有无头痛、恶心、呕吐 注意偏瘫肢体有无缓解和加重,言语表达障碍有无改善,若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

2.3.3 康复护理 采取动脉溶栓的患者术后绝对卧床24h,将患肢摆放功能位,对瘫痪肢体加强皮肤护理,每2h变动体位。瘫痪肢体摆放功能位,并稍抬高,促进静脉回流,早期协助被动运动。被动锻炼时,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肩部、上肢充分向前伸展,下肢屈曲。对瘫痪较重的患者采取肢体约束、保护等措施,防止坠床、受伤。病情稳定且清醒的患者,鼓励其自主运动,强调早期训练患肢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急性期床上患肢体位的摆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动,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程序。锻炼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从发音开始,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中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循序渐进地进行。

2.3.4 饮食护理 脑梗死、高血脂患者,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应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禁食动物脂肪,应选用瘦肉、鱼类等。长期卧床的患者,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排便困难或便秘,故应进食高纤维食物,如油菜、芹菜等,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做到合理饮食。

3 并发症及预防

3.1 再灌注性脑水肿致命的再灌注脑水肿是动脉溶栓的潜在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长时间处于低血流灌注状态,加之颅内没有足够代替的血管,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一旦血管突然开通,血流明显增多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介入溶栓后常规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脱水治疗。

3.2 出血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在0.3%~15.6%,以颅内出血多见,其主要原因是溶栓开始时间距脑梗发生时间在6h以上,绝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预防主要是严格把握溶栓治疗适应证与禁忌症,尤其是时间窗的把握,合理有效地控制血压。

3.3 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常见,其后遗症可致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可导致患者猝死。患者住院期间除常规观察神志、瞳孔、头痛、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等变化外,应充分注意下肢有无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卧床期间,抬高患肢20°~30°,室温保持在25 ℃左右,患肢注意保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2 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警惕肺栓塞的发生[4]。如患者突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在用药方面,除常规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外,均应使用低分子肝素。

4 小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关键。从接诊到开始溶栓,必须分秒必争,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检查及谈话签字,严格把握发病时间在6~8h以内,这与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我们通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的临床应用和护理配合,明显缩短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时间,显著提高了溶栓疗效。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和术后精心护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1] 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31):194-195.

[2] 吴中学,张利岩,管晓萍,等.神经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0-57.

[3] 杨慧茹,伍琼珍,吴淑苗.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86-3189.

[4] 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527.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导管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