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清IL—6、脂联素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4-03-31 00:52郜晓飞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脂联素颈动脉硬化

郜晓飞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IL-6、脂联素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42例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IL-6、脂联素水平,并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血清IL-6、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IMT呈负相关(r=-0.743,P<0.01)。血清IL-6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33,P<0.01)。 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而脂联素水平显著下降,与IMT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脑梗死;IL-6;脂联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174-0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评价冠心病程度的指标。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有脑血管病变导致,而最常见的原因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脂联素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脂联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5±13.4)岁。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2~69岁,平均(57.5±13.3)岁。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项目和方法

脑梗死组在入院后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3mL,检测IL-6和脂联素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诊断标准:IMT≥1.0mm:颈动脉中内膜异常增厚,或者有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根据IMT厚度分为<1.0mm亚组和≥1.0mm亚组。对照组在体检当日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3mL,检测IL-6和脂联素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的检验采用t检验和F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比较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动脉的内膜,表现为IMT,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 可靠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一种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标志物,已经用于早期冠脉病变的筛查和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表明大动脉的僵硬度增加,研究显示对颈动脉内膜变化的检测对预防全身动脉血管疾病具有显著意义。

脂质代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脂联素能加强胰岛素的抑制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肝脏的糖生成,能明显降低血液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研究显示,脂联素与与腹内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负相关[2]。刘岩等[3]研究结果显示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葛倩[4]研究结果显示联素通过影响内皮细胞NOs活性,维持正常内皮细胞的功能,对抗TNF-α损伤内皮细胞。在本次研究中,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显著下降,而IMT≥1.0mm的脑梗死患者下降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说明脂联素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6,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5]。有研究还显示,IL-6能够抑制脂联素基因的表达。在本次研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IMT≥1.0mm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也较<1.0mm的患者显著升高,在相关性分析中显示血清IL-6水平与IMT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而脂联素水平显著下降,并且随着IMT厚度的改变而改变,与IMT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志明.健康体检筛查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 655-656.

[2] 王遂军,贾伟平,包玉倩,等.血清脂联素与肥胖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1): 36-38.

[3] 刘岩, 邹大进,李慧,等.低脂联素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1):5-8.

[4] 葛倩,邓华聪,刘金波.脂联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15-18.

[5] 范乐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再认识[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3):249-253.

(收稿日期:2013-10-22)

猜你喜欢
脂联素颈动脉硬化
内镜下套扎和硬化疗法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临床对比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相关细胞改变
脂联素研究新进展
抗过敏药促进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恢复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护好你的颈动脉
脂联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