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重构与复兴

2014-03-31 17:18刘小龙
人民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勒曼弦乐指挥家

在当今时代,“英雄”无论如何都难以成为显著而时尚的话题。人们要么陶醉在自我标榜的孤立世界里,要么委身于消弭个性的集体意志中。繁忙的生活、焦虑的心态、堪忧的环境,迫人远离理想和信念,逃避变革与奉献,使“英雄”这一概念消融淡化,隐没不见。于是,经典艺术及其审美旨趣也随着时代潮流向下跌落,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奇、快捷、简单、媚俗的大行其道。然而,当维也纳爱乐乐团带着整套贝多芬作品展开世界巡演时,它所透露的文化信息不仅是一个超级乐团对经典艺术的回顾,更有着用精致而深刻的音响唤起新时代的风尚。2013年11月2日晚,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首度亮相,用两部贝多芬交响曲开启了它在北京的音乐旅程。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信步登台,以他探身向前的特有姿态回应观众的掌声。音乐未发,自信昂扬之气已然灌注全场。

蒂勒曼以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作为开场曲,不仅因为它顺理成章排在首位,更由于其自身孕育的蓬勃朝气。第一乐章缓慢的柔板引子在拨弦的一刻,瞬间展开温暖绚烂的图景。木管奏出的和弦自信、雍容,消解了引子固有的“叩问”之意。末尾之处管弦交替奏出的终止和弦,以浓厚、温润的音响凸显出乐团的典雅气质。简洁的“开场”令人置身生机盎然的音响园地,呼吸自如,心旷神怡。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蒂勒曼对乐章快板部分的处理,唯有“轻盈”最为贴切。指挥家在保持乐曲速度和力度标准的同时,却不强调传统的动力与对比。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除了弦、管之间的色彩差异,相互贴合,一脉相承。指挥家在此不但考虑到两个主题在力度、韵律上的相似性,还深刻领悟了18世纪古典交响曲“和谐融洽”的审美要求。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复归田园的惬意与雅致。弦乐营造的浅淡背景衬托出木管的光鲜。顿挫的节奏化为乐队的脉搏,在指挥的引领下和缓前行,走向寂静的源头。第三乐章急速的小步舞曲,在蒂勒曼的棒下透出灵气。原有的喧闹和世俗踪影皆无,代之以欢悦而振奋的精神气质。三声中部短小的弦乐走句无比亲和,而铜、木管的间插吹奏则凸显出明丽、高贵的音色。蒂勒曼对弦乐音量的控制极为考究,他在轻微之处不惜躬身屈膝,引导弦乐组奏出近乎一把乐器的声响。指挥家对第四乐章的速度要求显然更为苛刻,自快板段进入,乐队就急速飞奔起来,达到了罕见的峰值,细致精确、追求卓越的演绎方式,正反映着当代西方交响艺术的价值标准。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为整场音乐会的主体,是观众迫切期待的重头戏。与之相比,《第一交响曲》则更像是乐团登台的热身与序奏。1802年,当贝多芬背负耳聋引起的身心磨难,提笔创作交响曲时,这部作品已经注定成为其人生经历和艺术事业的重要转折。《第三交响曲》(英雄)是贝多芬音乐创作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亦在交响音乐领域掀起一场革命。音乐会下半场,蒂勒曼在观众掌声的簇拥下快步登场,瞬间启动了这部宏篇巨作。全曲开头的两个强音猛然奏出,极为恰当地展现了作曲家意欲引发的警示与惊叹。音乐世界的狂飙突进随即展开,由弦乐主宰的主题旋律随着管乐的介入迅速壮大,演变成激情豪迈的壮丽宣言。副部主题短小的动机在木管声部轻盈划过,各样乐器的精密衔接产生了有如弦乐的流畅感。在结束部的开头,木管带有祈望之意的宁静音响更为整个呈示部增添了全新意境。乐队将结束部主题处理得精致、高贵,全然改变着多数团体极力展现的欢闹喧嚣。在发展部里,最为感人的当属长笛与双簧管奏出的插部主题,整个乐段被处理得清澈灵动,凄美感人。蒂勒曼追求的“精致”在此得到最为显著的回报,乐队正透过这短暂的段落触摸到作曲家心灵最为柔和的一面。面对时代洪流的巨大冲击,个人的声音竟在此刻得以显露。让人深悟交响文化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显扬。

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主题由轻柔的第一小提琴首先奏出。低音提琴则以异常沉郁的音调表现行进的步伐。双簧管的融入道出生者的哀痛,而弦乐部分则似微风般抚慰大众的心灵。当主题再次奏出,弦乐则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与之配合,精神的痛感益发深刻。蒂勒曼对乐章的递进布局做了精心的设计,从音量、乐器色彩的演变以及音乐情绪的转换三个层面强化音响的悲剧性。从158小节起,乐队在三连音型的推动下铺展开凄厉的号声,裹挟着木管主题缓步前行。乐章末尾的小提琴旋律如抽泣般断续呈现,任凭泪水模糊了视线。生命的短暂与卑微,内心的坚韧与执着,透过鲜活的音响熔铸成一道悲剧的风景。

第三乐章的弦乐声部一经发声立刻给人惊喜,蒂勒曼将弦乐顿奏调整得微绵柔顺,乐手仅以中弓轻点琴弦,将七小节引奏连为整体。双簧管与长笛的进入亦按相同音量与趋势运行,实现管弦之间的紧密融合。直到铜管强力叠加,乐队积存的活力才得以充分释放,人们终于从奋斗与牺牲的情感中走出,面对一个欢悦、丰饶的新世界。乐章的三声中部由圆号主宰,三位号手吹奏和弦时略有交错,在音色上追求猎号的乡野气息。这种凸显的田园气质符合作曲家的本意,表现出“田园”般的风格旨趣。指挥家对乐章的诠释远远超过传统的谐谑之意,而是将它幻化为了却苦痛、步入欢乐的转折。第四乐章的变奏主题以拨弦方式悄然进入。经过数次变化重复,木管声部在76小节处奏出起伏、流畅的全新主题。蒂勒曼以微妙的手势悉心调配渐次进入的声部,甚至连微小的木管陪衬也不放过。乐队则在此后近乎炫技的部分表现出不俗功力。低音提琴、小提琴和长笛依次奏出亮丽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将乐章装点得生机盎然。349小节由木管奏出的行板主题似一道晨光照亮现世,各个声部以澄明的音响发出对上天的祈祷和颂赞,静心等待幸福的来临。尾声部分迸发的活力与激情叹为观止,蒂勒曼引导乐队将音响力度推至极限,最后一个和弦清晰短促、戛然而止,使观众本已激越的心情达到狂喜。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音乐会因其精湛的演奏,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回想蒂勒曼现场的演出情境,我们不难发现指挥家在继承20世纪贝多芬音乐诠释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的种种新意。首先,蒂勒曼对于音乐力度、音色、速度、织体的处理精益求精,在具体演奏中突出传统演奏鲜有关注的声部层次和表现细节。第二,对于作品的整体构架,指挥家在同乐团的紧密合作中实现了对“英雄”的重构,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细腻而平易,符合古典艺术倡导的质朴与永恒。第三,爱乐乐团对管弦音响的重塑源自对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全新思索。演奏家们努力展现的不是一个陈旧、保守的音乐形象,而是借助作曲家投入作品的思想理念,彰显当代人日益失却的精神风范。第四,维也纳爱乐乐团对于贝多芬交响作品的重新演绎,更有着驱动当代文化变革的社会意义。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理想能否成为今日文化建设的航标?一个粗糙、喧嚣、轻慢、制约的时代,是否需要重新追求精致、安宁、尊敬和自由?指挥家同乐团联袂挥洒的音乐山水,让我们看到一方真挚、澄明、良善、友爱的世界。这正是“英雄”锐意变革、努力实现的梦想。它来自久远的历史,却应在当代人的心灵深处全面复兴。

刘小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勒曼弦乐指挥家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一类带有非奇异主部系数矩阵的2×2强耦合偏微分方程组的卡勒曼估计及其在反源问题中的应用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曼妙地走在五线谱上
——访女指挥家、作曲家朱婕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找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