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学派广义学习理论的当代价值探究

2014-03-31 14:21姚锡长
关键词:认知结构理论课理论

姚锡长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2)

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我意识是关键性环节。而自我意识的培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则是一个盲区,并且存在着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却降低为顺从一些大学生的低层次要求的误区。皮亚杰学派主张的增强自我意识,学习主体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一、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狭义学习与广义学习的分野

皮亚杰学派重要成员英海尔德在《学习与认知发展》一书中阐明了学习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李其维在该书中文版译者序中对此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皮亚杰学派在学习与发展相互关系上,既反对把发展理解为一系列外因造成的学习一元论,也反对把学习与发展视为认知的两种独立来源的二元论。纯外因的习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学习只能在现存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内发生。内部认知结构保证每一次具体学习并决定学习水平,而发展则意味着内部认知结构要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协调和重构,所以内部结构没有变化的学习只是狭义学习,而导致内部结构改变的学习则是广义学习。英海尔德从学习主体内部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出发,把没有发生变化的学习称为狭义学习,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学习则是广义学习,即发展。学习主体内部认知结构是学习活动得以进行的认识载体,只有在一定内部认知结构中学习才得以进行。没有一定内部认知结构,学习活动就不能进行。但是,学习者主体内部认知结构,一方面,是学习进行的场景和基础,学习活动都是在先前学习形成的内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没有内部认知结构,学习就缺乏内化的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学习活动也会使内部认知结构得到改变,促使向更高级的方向和层次发展,从而使学习主体自身得到发展。学习主体的内部认知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标志。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狭义学习层面,读死书、死读书,对新知识的学习一直局限在原有的低水平认知结构范式里,把系统知识消磨和降低到适应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的程度,妨碍甚至阻止了自己的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满足于高中阶段的低水平,党团组织的宣传和教育,以及传媒普及性的政治常识,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大众化和可接触性就是通晓和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结果失去学习动力,迷失了学习方向。在一些大学生看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挣学分拿毕业证和学位证,最多只是为了报考研究生。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引导,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把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误解为迎合大学生的低水平要求,而忘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和理论思维培养的要求[1]。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状况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认知结构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人进入大学而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仍然停留在低级水平的现象。这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迈进的一个主要障碍和关键制约因素。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内部认知结构上进行的,没有认知结构的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这是学习和认识上的唯物论;但是,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或者说,就是通过学习活动使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由原有的低级阶段不断地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在对内部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前提条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习活动可能引起的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作进一步探讨,这是学习和认识上的辩证法。

学习就是提高自己,即使低级的内部认知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朝着更高一级的内部认知结构发展。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实际上意味着认识主体在新的内部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大学生留恋高中阶段管制型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快适应开放式的、独立性非常强的大学学习生活,这实际上是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而低级阶段的认知结构,不仅不能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更难以使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到高级阶段。一些人认为上大学没用,实际上是与他对大学的功能和学习方式没有正确认识有密切联系。

要使学习改变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就必须首先对自己原有的内部认知结构有认识。关键在于人们往往缺乏这种对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学习主体认识自我构成了一个提高自我的前提,培养自我意识是摆脱狭义学习而进入广义学习的重要环节,而自我意识的培养又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养成:改变和重组内部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

皮亚杰学派主张,知识或认识是主体建构起来的。他们主张的“结构-建构”论认为,发生在生物遗传过程中外源性的暂时的表型变异和内源性的真正的变异现象几乎同构于知识获得的过程。所以,获得知识的关键,是认识的主体相应的“基因型”要有所改变,即主体作为同化工具的认知工具的认知结构(逻辑——数学的结构),必须要经历平衡化机制支配下的建构和重构过程。认知结构的内源性改变与自我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对象意识两大类。马克思曾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自我意识是对自我的认识、把握。它包括关于人自我的存在、本性、需要、力量,以及意识本身和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活动的自我体验、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抉择、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调控等意识。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人对自我内心缺乏审视,就不会学习好、掌握好客观知识。青年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意义就像哥白尼革命一样的重要。真正把自己想清楚了,也就想清楚了世界。不同的专业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意识。当今在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不愿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没有在老师指导下树立不同于专业课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意识。一些大学生仍然用各种不同的专业意识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结果是效果不佳,自己也非常苦恼。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大部分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开始研究生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就不能停留在本科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程的教育水平上,而必须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增强自我意识和专业意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一直找不到学习方向,迷失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原本科专业意识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意识上来。

人的自我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导致思维的停滞和简单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学习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也不敢和不善于提出质疑和发表见解。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历练,原有思维定势才能改变,更高级的思维结构才得以重新建构。这样的认识、追问、评判与调节都是对自我的主观认识,即内源性变革。而这种主观因素其实就是自我意识。

对于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不只是简单经过,而应该上升到经验过的阶段。这里的经验过是人对事件进行总结,理性地认识到其中奥妙,成为面向未来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信息世界和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有许多便利条件。但是,信息的无序性和文化多样化,自我意识如果缺位,人可能就陷于被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状态,就可能为权威支配、被神支配,也可能被媒体支配,被潮流支配,被时髦支配,被信息支配。这诸多的“被”,实际上应该成为自我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对象和条件,但现在却成为奴役和囚禁人的约束因素。

内源型的改变需要人对自我全面系统的认识。人生活在世界上,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人在社会里构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是历史的,处于过程之中,由此决定了人对自我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这就决定了自我认识的过程性、复杂性、系统性。

要使思维结构对自我在学习、工作、事业、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持续表现出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也要有自我意识。尽管对自己有了认识,如果只停留在某些侧面,只是局部的、零碎的认识,认知结构还不能算是发生了内源性改变,达到了质变。

认知结构内源性的改变,既需要思维结构对自我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把握,又需要思维结构对自我的这种把握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都会对自我状况有逐步深入的认识,关键是如何加速这个深化的过程,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应善于将自己各方面特点尽早联系起来思考,善于倾听师长的教诲和建议,以使自我尽早达到整体的、动态的认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不断前进的动态过程

自我意识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区别自己与外界,以及认识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主体只有对自己有了认识,才能开始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改变。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强烈的良性互动,主动地进行周密思考。自我意识觉醒了,新知识与主体的认知结构十分接近,与主体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这样就变得更易理解了。随着知识和体验的积累,自我意识就会渐渐从个人延伸到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自我意识的成熟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一生都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自我意识的成熟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青年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时期,但并不是每一个青年到时就自然会形成自我意识。要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步促进它的成熟,首先要把注意力投向内心,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知道怎样驾驭,并使其不断地完善和丰富。

在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还应该去分析、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弱点,建立起审视自己的机制。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虽然需要个人的思考,但又不是苦思冥想所能及的,而是要知道别人怎样看自己,特别是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错误中学习,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别人的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参照系,往往为自我意识矫正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标尺和水准。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但没有自我意识,也不会意识到我与非我的关系,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对象意识,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人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了主体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甚至取得成功,到此仍然还没有完结。成功的目的是什么?在一个世俗社会中,如果满足于此,就有可能受到世俗的熏陶,认知结构停留在名利和权势上,导致对客观世界的无限征服和不择手段的道德滑坡。因此,还要不断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培养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审美的习惯,一种人性的关怀。要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进入到心怀真挚感情的崇高的人生境界。在对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无限追求倾向的当今世界,思维结构的这种建构无疑是一种基因型的变革。

四、自我意识的自我调节作用:认知结构建构的动力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反差的思维现象。很多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思维判断恰当,论证基本合乎逻辑,一旦涉及现实问题就陷入泥淖,思路模糊,反应迟钝,带有主观随意性,充斥着猜测甚至迷信[4]。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造成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就是认知失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5]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并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6]专业领域思维正常,实际生活却像陷入泥淖。这两种反差明显的思维现象和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又应如何解决,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难道在专业学习中的正常思维只是人的潜能在外界作用下的发挥而没有自我意识的参与吗?

自我意识具备的恰恰是这种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由于自我意识能够对主体本身进行认识,能够对自我的利益、目的、能力进行认识,因而它又构成了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一个特殊的中介环节,即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自我意识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换言之,实践中的问题、矛盾、规律必须被自我意识到,才有自觉的促进作用。否则,就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认识。

没有自我意识的自我调节作用,发展中的同化、适应、平衡等也难以进行,认知发展受阻。马克思认为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人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所以,自我意识是人作为自觉、自为的存在物的根本标志。自我意识制约着各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心理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探索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阶段、过程和机制,可以为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

如何理解缺乏自我意识时发生的外显的外源性知识,以及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阶段、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是当今学界面临的两个问题。它们都涉及人的思维能力。学界一般都非常重视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思维在人的意识系统或精神世界中处于主宰地位,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强调有理性、有智慧的生活才有可能是高尚的生活。大量研究表明,人类智力超常与低下的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天赋的智力相差不是很大,但是个人的意识及其核心思维的发展水平却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后天造成的。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整齐划一,追求分数,培养出考试分数高而能力低的学生,这的确难以融入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世界潮流。在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大规模走入生活世界的今天,学习成了单纯记忆,而记忆通过考试而遗忘。学习已很难触及人的思想,学习成了没有思维的单纯记忆,更不用说深入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灵魂了。

另外,以职业竞争为唯一圭臬的专业化知识学习,已与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失去联系。这样,学而无思,知而无爱者便通过现存教育制度而大批创造出来。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和未来将意味着什么?到了教育界和家长们同时重视对后代思维品质培养的时候了。一颗拥有爱和思的头脑,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到“内而自我充实,外而有益于社会”。

五、自我意识的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如何引导青年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学问。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是要像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那样,人类进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的境界。引导青年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主席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广大青年只有投身于伟大实践中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目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自我意识,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功能、特点,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用学习专业课的方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8],实际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加强理论思维训练的新要求。

第二,要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状况,消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错误倾向,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死记硬背的陈规陋习;在科学评估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制订和实施能够反映大学生真正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测评标准和评估体系。

第三,要对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网络世界给以充分的关注,及时、准确地把握从信息网络世界上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用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语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师生思想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习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9]。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而言,信息网络不利用,就缺乏思想交流的共同语言。

第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息意识,把电脑当做工具而不是玩具,把繁杂的无序信息梳理成为有序信息,这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运用自我意识和理论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方面至关重要。科学的信息意识的培养遇到的一个障碍就是青年网民在信息技术面前的自我意识的缺失。网络平台上提供的巨量信息,经过筛选和消化变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无论是立场、观点和方法,还是信息技术层面,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快树立起自我意识和信息意识来指导。

第五,要善于运用实践教学环节更透彻地说明理论,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毛泽东也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10]邓小平则强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1]。其中的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观点,而观点在实际中的运用就是方法。除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外,还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共同目标需要共同的行动,而共同行动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思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生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普遍认识到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作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距离,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上还有许多分歧。尤其是对作为学习主体,或教学客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了解得还很不够。皮亚杰学派关于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学习是广义学习,即发展的理论以及对自我意识培养的训练,对于关注学习主体,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促使学习主体的内部结构从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一条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思路,因此,可供我们借鉴。

[1](瑞士)英海尔德.学习与认知发展[M].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张 林.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逻辑思考[J].青年研究,1988,(5):1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BIGS/n/2013/0505/c64094-21367227.html.

[9]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9.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理论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