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思考

2014-03-31 11:52刘红梅吴克勤
关键词:心理咨询政治心理

刘红梅,吴克勤

(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 第二专业教学部,杭州 310015)

目前,在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中,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和作用。然而,高校相关工作者在实际开展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由于缺少对两者关系正确的哲学思考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极端化的认识,甚至将其对立了起来,亟待必要的匡正。

一、现实中的两大认识误区

一种是“心理咨询无用论”,将心理问题“政治化”。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而且会波及乃至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对此,实践中的人们有着太多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常常习惯于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政治问题来分析和对待,总不自觉地按照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做法,将心理问题以“政治化”处理。在他们看来,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属于认识层面的东西,只要突出做好思想工作,其他方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这无疑夸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而实际效果也势必不理想。

另一种是“心理咨询万能论”,将思想问题“心理化”。有些人片面夸大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简单地以为,对大学生做好心理咨询,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就相当于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抛开人的价值观念,模仿西方意识形态下的心理学说,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甚至可以用心理咨询方法替而代之,这样做显然将人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完全等同了起来,由此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削弱。

二、关于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

心理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思想则是更高层次的心理。有些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所引发的,而有些思想问题又根植于个体的心理问题中。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使他们面临各种价值冲突,难免心理失衡而产生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都会通过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引发不良的后果,并反作用于他们的心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心理问题[1]。

尽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各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但决不意味着两者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渗透的,不能将彼此孤立地看待。事实上,许多时候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相互贯通、交织渗透在一起的。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角度可以发现:没有完全且永远独立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完全且永远独立存在的思想问题,甚至连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各自形成的因素和产生的结果都可能是彼此掺杂、相互交错的。第二,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作用的,但不能彼此置换。一方面,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是由其自身思想决定的;另一方面,个体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又受到其自身心理的影响与制约。大学生只有在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可以说,一个人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着其思想水平的上限。尽管如此,在彼此置换条件下以上的命题却是不成立的。第三,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转化的,但并非能彼此替代。当人的心理产生问题,又不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得以解决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内化为思想问题,被深层次地隐藏起来。而潜在的思想问题又可能引发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问题能发展为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反过来又会使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两者虽具有互为转化的属性,却并不表明其可以互为代替。

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摸准弄清他们的思想症结,还要同时掌握其心理状态,了解其特定阶段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善于通过观察、交流与调查等方式,透过其表面现象,发现其潜藏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再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作出精确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事实上,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前提,更是新时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有效途径。相比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开展较晚、普及时间不长,以致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实践中的我们往往更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去“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当人们还易于停留在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传家法宝”这一主打手法,去应对大量纷繁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就更有必要强化对于心理问题应该突出以心理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处理之必要性的认识。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心理因素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反作用,懂得心理上的相通更有助于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人们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思考、作出辨别和判断。

三、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1.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1)各自的作用和任务不同 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它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以消除其心理问题为工作重点,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挖掘个人的潜能,增进个人的发展,即实现“助人自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侧重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它以政治立场为导向,以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为重点,主要任务是帮助并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明辨是非能力、法律法规意识等。

(2)对应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障碍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咨询和治疗,包括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或群体相处时产生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给予帮助指导;为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援助、正确的疏导与矫治;通过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协助大学生构建与完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完整,个性的全面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法制法规、道德规范等的宣传指导,包括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等,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领悟,提高其思想认识,促使其良好品行的形成。

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常采用言传身教、灌输与启发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为主线的方式。近年来,“抓两头带中间”、“党员与群众‘一帮一,一对红’”、“正反典型现身说”等工作方法层出不穷,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呈现常抓常新的局面。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具体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精神分析法、催眠暗示疗法、森田疗法等等。不过,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校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方法的应用上还比较单一,在专业和技术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心理咨询也会涉及对来访者进行教育,这种教育通过设身处地启发与分析,使来访者能正视自身对此事的感受,在清楚不同选择的利弊或可能承受的后果之后,再由其自主做出选择。心理咨询遵循“自愿”的原则,心理工作者对于个体的各种心理问题一般不会主动干预,形象地说,不是“我找你”,而是“你找我”,这是专业工作的要则。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各种思想问题常常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秉持“主动发现、及时解决”的工作理念,从根本上看,这是“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之政权意识和大局意识背景条件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

(3)工作角色和目标指向不同 从事心理咨询业务的人员具有专业性的特点,从业者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通过考核合格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够上岗。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心理健康经验的人,不宜充当高校的心理“咨询师”角色。而担当思想政治工作角色的人员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高校中的各级干部、班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中的党团骨干等等,都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心理咨询的目标指向是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提供相应的专业帮助,以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政治思想工作的目标指向则是针对某些不良政治思想倾向、个体的不当行为表现,或根据某特定时期、特定阶段工作的需要,主动适时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以解决其思想方面的问题,增强其思想道德意识和素质。

2.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视角来看,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将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上形成交集,发生联系。

(1)两者具有相同的哲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研究都是客观事物反映的基本形式,它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命题,从自然科学角度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基础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南。若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可以发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使人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开展的。由此可见,两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两者具有相同的工作目的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使来访者从心理健康的偏离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它建立在心理学人性观的基础上,强调对个人自我成长的帮助;思想政治工作则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人的教育。换而言之,心理咨询讲究“助人”,着力解决的是个体成长中的阶段性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讲究“育人”,着力解决的是个体成长中的根本性问题,两者的工作目是一致的。

(3)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常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态势。这种情况下,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若能抓住恰当时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分析和心理疏导,便会产生较好的互补效应。即当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咨询联手合作走到一起的时候,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两者在关系上互相交叉 多数时候,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同生共存、如影相随、相互重合交叉,难以准确区分与充分把握。鉴于此,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设法灵活处置,必要时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结合起来,以求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当校园就某一专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学生容易表现出逆反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如果能及时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先消除他们内心的抵触和消极情绪,便能为随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健康心理的保障条件。

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度融合与有效结合

心理是思想的直接源泉。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有着思想问题的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然而有些有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却未必会有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交叉性,不仅表明了高校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拥有的地位,而且也将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着眼点。

1.要在“导向鲜明”和“价值中立”中探求两者的适度融合

“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基本要则,“导向鲜明”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特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者并不多,有些虽然学习了一些相关心理学知识,但对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并不够全面和扎实,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工作对象的思想认识上去查找原因,而忽略了对其心理因素的探究。也有些人以“价值中立”作为理由,完全忽视了实际上可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大学生施以价值观引导。显然,这种做法会使价值立场处于淡化,致使心理咨询工作趋向于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走向庸俗化。所以,高校的心理咨询不能不顾及价值观问题。我们要在“价值中立”与“导向鲜明”中探求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度融合。一个细致、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育人过程,应当是既善于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也善于从思想现象来把握人的过程;应当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规律为客观依据,把思想科学与心理科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应当是始于“价值中立”终于“导向鲜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在具体实施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中,咨询者本身应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其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方面的问题统一起来,并给他们指出向更高层次上努力的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特定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兼顾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对他们不良认知习惯、异常行为方式、长久负向情绪等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引导,使其缓解矛盾冲突,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心理咨询内容的思想性,在站稳政治立场、宏观把握党和国家要求以及社会要求的基础上,在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咨询信息和内容范围内,伺机对其进行引导。应该注意,这种引导应当是通过帮助他们剖析现象的本质,使其在明晰了事物真相、澄清了自身价值的困惑之后,自我做出合理的判断与抉择。

2.要在“公开性”与“保密性”中探求两者的适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奉行“公开性”的原则。对于大学生身上体现的良好思想品质、诚信处世态度、优秀的行为表现等闪光之处,给予公开的肯定、表扬或奖励,以倡导先进与模范,发挥榜样效应。对于错误的思想言论、失范的品行等不当之处,予以公开的否定、批评或教育,以表示警戒与纠正,目的在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然而,心理咨询工作由于涉及个人感情、心理疾患等隐秘性问题,为来访者“保密”,是应该遵守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这便是它所谓的“保密性”。

在实践中,对于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公开性”关系的把握,不应机械地照搬照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妥善地处理好“隐”与“显”的关系。其实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即使是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有时也需要按照保密原则来办事,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可以公开的。关于正确处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公开与保密相冲突的问题,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选择怎样的形式,而在于判别哪些内容可以公开,而哪些内容又必须保密。

3.要在“主动性”和“被动性”中探求两者的适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主动找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教育、主动解决;而心理咨询一贯遵循“自愿性”原则,其工作性质决定不能带有任何“强迫性”,一般等待自愿来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咨询对象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咨询效果。在我国,受传统“自律”、“反省”等自我修养思想的影响,许多人不习惯向别人坦露自己内心的问题,或根本没有“求助”的意识。其实,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采取主动还是被动都是相对的,应当视情而定。可根据工作对象、内容、时间场合的不同,灵活选择或有所突破,重要的是,所用方法与对策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

(1)在范围界定上探求融合 由于工作范围的人为界定或工作态度的个人差异,容易导致采取主动性还是被动性策略方面的矛盾。比如,有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认为,有关大学生的婚恋取向、求职心态、心理障碍的调适皆属于个人事情,不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因而对此类问题的处理表现得很不主动热心。同样,有些心理咨询人员将有关大学生涉纪、涉法问题的解决,纯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范围,完全交由政工部门或管理部门去处理。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咨询者应该打破职业界限的束缚,讲求优势互补,给大学生们足够的人文关怀和切实帮助[3]。

(2)在尺度把握上探求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全面出击”,而应善于捕捉良机,抓住问题实质,避免徒劳无益。心理咨询中等待“自愿来访”,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冷眼旁观,而应善于辨明问题的症结,及时把心理援助送到需要的人面前。另外,“面谈”不是心理咨询的唯一方式,有时网络、书信、热线电话等方式也能较好地达到沟通目的,甚至可以多管齐下,不必太局限于“你找我”还是“我找你”。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适当地调动相关人员来配合工作,或者把咨询对象介绍给其他更为合适的同行咨询者,多发挥团队的合力和协同作用,就可以克服角色限制的难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主动或被动方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走向融合的新尝试。

(3)在关系处理上探求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只能维持一种咨询与被咨询的关系,不宜发展其他层面的私人交往关系,以确保咨询工作的顺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则不同,工作中的双方在交流和沟通中都要考虑彼此能否信任、理解等因素,在先期缺乏一定的熟悉程度与相当的感情认同条件下去开展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可见,心理咨询是通过淡化人际交往而获得来访者的信任,思想政治工作却是通过发展人际交往而获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因此,正确把握和发展人际交往,是实现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

就高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而言,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它的特殊性在于很难离开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独立发挥作用,只有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它才能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充满生机的源头活水。而引入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发挥高校政治优势的新要求,有其必然性和科学性。总之,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相互策应,共同服从和服务于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目标的过程,也是两者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4-5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28-131.

[3]刘福州.我国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现象透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223.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政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