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捷,冯 艳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Halliday 认为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实现连接语篇不同组成部分的目的,从而保障语篇内容的自然流畅。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模式偏重于内部语言,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而胡壮麟教授则认为语言既然分为不同层次,语篇的衔接连贯自当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他于1994年发表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语篇衔接连贯的种种手段。[2]
本论文以衔接理论为框架,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隐性衔接模式手段进行探讨和分析。透过隐性衔接手段的分析,使学生学习影视语篇与语境的关系,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帮助学生在影视英语对白中更好了解语篇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文电影的多层次衔接手段的识别和应用能力。
1994年发行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又经过20年的监狱生涯后成功越狱的故事.虽然它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阿甘正传》而没能在1995年奥斯卡奖中折桂,但是上映十几年来它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被许多人视之为必看的励志影片之一。本文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从语境、隐喻和意向衔接等多个层面对影片对白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1.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曾把语境归纳为三种,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2]语境和语言是血与肉的关系,在英语影视欣赏过程中,只有了解语境隐性衔接手段对电影口语语篇的的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正确地理解电影对白语篇内容和所隐藏的深意,掌握电影语篇逻辑连贯性。下面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对白台词为例,来谈论三种语境。
(1)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境就是语篇的内部环境,这种联系可以体现在语音、语义以及语法方面。在影视英语对白中为了让观众能够明白电影主题的发展会做铺垫,为观众提供上下文语境,这种隐性衔接手段可以称作上下文衔接。
例:Red: All right, who’s your horse?
Man: that little sack of shit, eighth, he’ll be first.
在这段对话中,如果脱离上下文语境一定满是疑惑:horse指的是什么呢?he’ll be first又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结合了电影语篇前后对话“Taking bets today, Red” 和“Somebody always breaks down crying. The only question is who’s it going to be (the first). I had my money on Andy Dufresne.”就很容易理解,原来是每一次有新进来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他们就会打赌谁将会是第一个哭喊崩溃的人,而“horse”指的是你下的赌注是哪个人?
例2:电影独白作为上下文语境。
“I could see why some of the boys took him for snobby.”
“Like he had on an invisible coat that would shield him from this place.”
“I think it’d be fair to say…I liked Andy from the start.”
这几句话是瑞德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旁白,导演从第二主人公瑞德的视角和独白将观众带人到安迪的监狱生活中,为观众能够了解安迪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做铺垫,提供了上下文语境。导演利用一双无形的手将安迪的情感和观众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情景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莱昂斯(Lyons)把情景语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时间、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 。[3]
Halliday在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中认为:“语境变量可以分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话语范围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即交际参与者是谁,他们的性质是什么;话语方式指的是交际的媒介或渠道,Halliday认为,有了情景语境,就可以对使用的语义结构进行推测,也就是说语境语义可以相互推测。”[4]
下面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Andy 和Hadley 的对白台词为例进行分析。
Andy: If you trust her, you can keep…that 35,000.
Hadley: What did you say?
Andy: Thirty-five thousand. All of it. Every penny.
Hadley: You better start making sense.
Andy: If you want to keep it, give it to your wife. The IRS allows a one-time-only gift to your spouse for up to $60,000.
Hadley: Bullshit. Tax-free?
Andy: Tax-free. IRS can’t touch one cent.①
上面这段对话是Andy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Hadley逃税的一段对话。
话语范围:Andy 给Hadley解释怎样才能逃税。
话语基调: 监狱的看守长和监狱的犯人(银行家)
话语方式:看守长和犯人的对话,口语,面对面的交流
整段对话是监狱的看守长Hadley和监狱的犯人Andy的对话,前者社会地位高是监狱的看守长,而后者是监狱的犯人,与前者有很大的社会距离。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看守长的强势粗鲁和无礼,安迪说“If you trust her, you can keep…that 35,000.”这句话引起了看守长的注意力和兴趣,他的问话“What did you say?”和 “you better start making sense.”这个祈使句体现他的身份权威和对银行知识的无知。安迪利用自己银行家的专业知识向他详细解释怎样做能免税,使谈话连贯起来。情景语境为电影口语语篇的连贯提供了新方法,使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电影口语对白。
(3)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括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中国和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可能会导致观众对电影口语语篇理解中的“缺省环节”,例如Police和Hadley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对白如下:
Police: You'll pay some tax, but you'll still end up...
Hadley:…Then if you figure your tax wrong, you pay out of your own pocket. I tell you! Uncle Sam! He puts his hand in your shirt and squeezes your tit till it’s purple.”①
这里 Uncle Sam(山姆大叔)被用来代指“美国”或“美国政府”,主要在美国、英国,尤其是在新闻界中使用较多。“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张德禄认为,“由交际者的共有知识 、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引起的隐含意义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从而在语言形式上留下了许多空缺(missing links), 这些空缺的弥补反过来又需要听话者借助交际者的共有知识、 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来推测完成。”[2]只有了解Uncle Sam这一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明白监狱看守长Hadley所说话的意思。他对自己虽然继承了一笔钱却不得不向政府缴纳大笔的税额心中极其不满,这也为后面Andy想要帮助他逃避政府税额买下伏笔。
《圣经》文化背景是构成《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语篇前后连贯的最主要的隐性衔接手段。
“救赎 ”(redemption)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主题 。“救赎 ”一词出自《圣经》中的《以赛亚书》一章二十七节:“锡安必因公平蒙救赎 ,城中悔改的人也必因公义蒙救赎 。”[5]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没有杀人,但是却因为谋杀罪而被送到美国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受尽苦难。故事赋予了安迪 “信仰”的化身。安迪越狱成功与监狱长自杀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都在诠释着《以赛亚书》的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的这个道理。[5]《圣经》文化贯穿影片的始终,促进了电影语篇的连贯性。
2.隐喻。
隐喻,汉语中也称为暗喻,俗称打比方。[6]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 “carr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所谓隐喻,其本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7]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Lakoff 和Johnson 于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开篇中就强调隐喻的作用。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 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如此。[8])
因此来探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隐喻衔接手段对电影语篇连贯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下面将从高墙、颜色和自然等来探讨隐喻作为隐性的衔接方式在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语篇功能。
(1)高墙隐喻。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高墙隐喻形式引发观众思考。在Shawshank这个独特的世界里,高墙把人们与外面的世界分割开来,高墙内是一群进行改造的罪犯。Red说:“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老布在高墙下也就是在体制下,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慢慢的接受,最后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和Andy成功越狱,打破体制化的高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监狱高墙隐喻象征贯穿始终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起到了隐性衔接的作用。
(2)颜色隐喻。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和奋进;蓝色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超脱和自由的感觉;黑色是死色,可能因为烧焦的树木或骨灰都是黑色或灰黑色,它象征着死亡苦难和悲痛。影片的监狱主色调黑色和灰色象征监狱的黑暗。熄灯后的黑暗,使囚犯们感到绝望。监狱的高墙、铁栏杆、监狱操场上的铁网都是灰色让人压抑。在影片的结尾,色彩变成了明色调,太平洋海天相连,一片蔚蓝,与影片开始时黑灰的暗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让人向着生命的自由之色,也与影片中Andy坐在楼顶上微笑着看狱友喝啤酒时,抬头仰望天空,那一刻天真地很蓝,形成了呼应。
(3)自然隐喻。
大海、阳光和暴雨都是自然界最普通的意象,然而它们都被人类赋予了特殊的感情。 大海虽波涛汹涌, 却是生命的摇篮。阳光温暖明媚象征热情和理性的召唤,并且冒着危险追求它的光明和自由。暴雨的意象是扫荡恶势力和荡涤污秽的力量。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大海、阳光和雷雨等自然现象对影片的连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We could have been tarring 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在明媚的阳光下,囚犯们喝着啤酒,就像刚修葺完自己家的屋顶似的,享受着那短暂而惬意的自由。当安迪爬出了那条又臭又长的下水道,在暴雨中酣畅淋漓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仿佛他在监狱里的所有的肮脏污秽都被冲刷洗涤净尽。那扇久违的自由幸福之门即刻打开。一片沙滩、一只木舟、一间旅店,是狱中的安迪憧憬的美好生活,而这样的景象就真实地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安迪的脸上闪现着自由与幸福的光芒。湛蓝的天空和蔚蓝广阔的大海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和复活的生命——即脱离了黑暗死亡的监狱进入广阔天地进入光明的新生命。阳光、大海和暴雨都对影片的连贯以及阐释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正是把隐喻象征意义渗透到电影的情节当中,为电影发展埋下伏笔,使电影前后更加的连贯。
通过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隐性衔接手段进行举例分析发现语境及隐喻等隐性衔接手段是影视英语口语对白的无形网络,能够生成连贯的电影口语语篇,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在口语交际中, 话语发出者总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话语的连贯性,话语接收者则以 连贯的语篇为前提来理解语篇的话语。隐性与显性衔接手段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对电影语篇的理解,隐性的衔接手段需要英语学习者具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隐喻等的判断推理能力以及丰富的世界知识。因此在影视英语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电影对白材料进行电影语篇的衔接手段分析,帮助学生善于发现衔接,尤其是隐性衔接机制,使学习者能够在影视英语学习中更快地把握语篇发展,提高他们对影视英语对白的理解,能以较小的认知努力理解电影语篇的连贯意义 。
注释
①文章中引用的英文电影对白台词均来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字幕.
[1]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J.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33.
[5]研读版圣经[M].环球圣经公会有限公司,2008.
[6]李楠.《豪斯医生》中的隐喻和影射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10).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