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银君,刘勇健
(苏州科技学院 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收稿日期:2013-09-13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与竞争已成为时代的显著标识渗透到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理论,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因此,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学习活动是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突破点。
无论是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还是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来看, 大学生参加科研学习活动都是有必要的。国内各类高校均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研学习活动,已普遍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参加科研学习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归纳能力,将来学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创业,上述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
(一)查阅文献,拓宽学术视野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时期就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但是大多只能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而非专业的网站和数据库。开展科研学习必须要学会利用期刊网和中外文数据库等工具正确地查阅文献,获取专业的信息。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中还要学会通过外文数据库查阅文献,了解所学领域在国外的研究前沿。查阅文献是开展科研学习的第一步,极大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和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术视野。
(二)课题研究,提高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科研项目选题。在充分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后,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考虑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时间的充裕度,确立科研课题,撰写计划书。当代大学生刚从“外压式”、“填鸭式”的中学教育步入相对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很难具备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自主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因而提出的思路不可避免的局限于前人研究的范围内。成员可以根据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请教课题组内的学长和研究生、向指导老师咨询等形式,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结合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确立课题。
科研项目实践。在确定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后,学生虽按部就班的开展实验,但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数据、顺利完成实验。其中原因很多,例如实验思路本身存在缺陷,反应条件、反应时间或原料配比没有控制好,催化剂选用不合理等。面对这些情况,学生首先应学会的是培养严谨求实的能力,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自己的想法及时、客观地做好记录,绝不能为了结题更改数据,这是科研道路上不能容忍的;其次应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有的数据和现象,多阅读相关文献,大胆思考,并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找出问题所在,不断调整实验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许多时间被上课、考试、学生工作等内容占据,还要查阅文献、开展科研实验,他们的时间特别有限,因此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对课题实施成
(三)项目结题,培养归纳和写作能力
项目顺利实施以后还需撰写结题报告以及发表学术论文。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和所获成果的归纳总结,培养了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撰写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是对整个科研实践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以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一般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将实验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或提出自然科学中新的科技发明,新的分析方法、制备方法;或正确解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现象。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科研能力的训练、学术道德的提升, 是大学生个人价值体现的关键, 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这项工程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符合各自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笔者因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等工作,组织学生参与了科研学习与各类科技作品竞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学生中以组建“科研学习班”为载体,扎实开展本科生科研学习。科研班的组建,能让新生入学后迅速感受到科研学术氛围,学习期间可以系统化、渗透性地进行科研能力、科研思维的训练。本文结合组建大学生“科研学习班” 开展科研学习活动的实践, 给出一些经验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成员的选拔
参加科研学习活动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拔尖学生,在这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3]。我们认为,参加科研学习活动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拔尖学生的特权。拔尖学生固然可能具备更好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潜力, 但是科研学习活动的本真价值并不在于得到某种有形的科研成果, 而是在于以科研学习为机会, 培养学生无形的科研能力和素养。然而我国高校由于经费限制,指导学生安排困难、名额有限等问题,开展科研学习活动面向对象也较为有限,因此往往需要从报名学生中进行遴选。
“科研学习班”成员的选拔主要集中在大一下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对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职业生涯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此时学生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存在好奇心和神秘感,因此都会踊跃报名。如前文所述,因资源和名额等因素的限制,需对报名成员选拔,选拔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基础。科研项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以及本科生投入在科研学习上时间的有限性,若成员具备一定科研基础能力能够弥补科研学习中时间的不足。因而在选拔时可以考虑其相关专业课成绩和阅读外文文献的英文能力等。
(2)学习兴趣。需重点了解学生能否正确理解科研学习的涵义和目的,对科研学习是否感兴趣。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有些是为了增加个人经历,而有些是真正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科研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因为在选拔时需将这部分同学挑选出来。
(二)培养方式
“科研学习班”充分利用师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在学生与本学科领域内的老师进行双向选择配对后,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享受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对学生进行科研学习的引导,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科研活动。
学习班的年限约为三年,基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分为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纵向学习,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所确立科研项目,每年应完成阶段性学习和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横向学习,即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学习交流会,开拓视野。
(1)纵向学习。一年级为科研入门: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的养成,学习查阅文献,掌握独立收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二年级为科研实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团队形式积极申报并开展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科技竞赛,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年级至毕业为科研提速与收获:完成实验任务、科研项目,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鼓励与帮助学生取得研究成果。
(2)横向学习。在日常科研学习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方式和成果的了解。高校都会邀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论坛”、“名师讲堂”等讲座,其知识丰富、理念新颖,本身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因而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这类学术讲座,打破他们对科研的神秘感,激发科研兴趣;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跨专业、跨学科的讲座,有利于学生改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自身的学科,进一步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另外,还应注重加强学生与科研实践者、成果者的沟通。邀请科研创新工作、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杰出校友或高年级的同学,开展经验交流会。
(三)科研学习的有效保障
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科研学习活动,更需要学校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为了扎实开展大学生科研学习活动,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目前高校所涉及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由校院两级团委负责实施。我校“科研学习班”主要由院系团委和科协组织管理,专门负责学习班的报名筛选、组织活动、考核评价等工作,以及所交叉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挑战杯”竞赛等项目的组织申报、审核监督、评价验收等工作。大学生科研学习活动除了校院两级团委组织和管理之外,往往还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如教务处、学生处和科技处等。这就必须做出学校维度的顶层设计,各部门通力合作,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学习活动。
(2)建立管理制度。一是做好“科研学习班”的管理制度。为确保学习班人才培养质量,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评。二是做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制度。科研训练计划是大学生参加科研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效保障科研训练计划科学高效地开展,合理利用项目资源和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需要结合项目的申报、评审、结题等环节制定系统的条例和规范,以保障项目立题新颖、方法科学、工作量饱满、成果突出、经费使用合理等。
(3)建立激励机制。科研学习是一项具有很强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工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落实。同时,为确保学生科研学习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获得成绩,给予相应学分和奖励;在“科研学习班”顺利结业的同学就业时可以考虑推荐,成果突出的,还可以在考取本校研究生时同等优先。高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与高新技术的企业一起建立相应的科研基金、建立科研训练实践基地,对成果明显、前景广阔的项目进行孵化,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支持大学生科研。
科研实践是一个系统化、多方面的学习过程。“科研学习班”的建设还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所学专业选择研究课题、创新训练项目;二是与课外科技竞赛、实验竞赛相结合,各类竞赛是学生凸显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主要舞台;三是与毕业论文课题相结合,结合科研学习的内容,逐步确立毕业课题的方向,渗透性的完成各个环节。总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勇于实践大学生科研学习的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24~127.
[2]肖平,马文静.辅导员视角: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57~58.
[3] 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