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调查分析

2014-03-31 10:16:03陈婉萍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学生

陈婉萍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本次调查对象以福建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并确保了学校类别、文理学科、年级分布、性别比例、样本数量的均衡性。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42份,回收率为91.7%;其中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为91.4%。在此基础上,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得出客观有用的数据对内容进行分析。

一 传统道德与人生价值

1.传统道德。

跨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推进,大学生的思想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遗忘甚至否定了传统道德?民族传统又该如何得到尊重?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又该如何归依?调查表明,如果不包括中立的人数,仅有15.7%的学生赞同发扬传统道德,这说明身处现代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道德的追求与认同感并不高,倾向于以现代道德体系解决当下的道德问题,他们认为“传统道德无法完成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拯救”。

不过,在现代性思维的滥觞背景下,传统道德价值中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不争”、佛家的“慈悲”等思想精华,虽然风光不再却也没有走向彻底的瓦解。调查表明,75.1%的学生认为应该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6.7%的学生赞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5.5%的学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准则,这说明青年学生笃信此类道德信条是具有全人类价值的。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道德虽然无法胜任现代道德领袖的重任,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其现代价值(应“扬弃”有度),其有益价值在新时代的继承发扬,仍是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支持因素。

2.人生价值。

作为人的世界观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生价值观蕴藏于人的道德价值世界最深层,是人对自身生活的目的与意义的终极价值追问,是从精神价值上对人的生存方式进行确认。[1]人生观在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据着根本性地位,影响深远。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对于人生重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于他们人生观的形塑,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及命运都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追求生命的意义。个体对于人的本质和道德的不同理解,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以及对自身的不同定位。调查表明,15.9%的学生认同“人性本善,修身养性”的思想,11.8%的学生认为人性自私,41.6%的学生认为“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30.7%的学生认为“人是不可被定义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心智更加成熟,能够更为理性和辩证地分析人性的复杂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所拥有的人生观决定着他们的道德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和命运。调查表明,仅31.5%的学生认同展现个性,26%的学生认为“应当跟着感觉走”,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益成熟且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与此相应,64.4%的学生认为人可以掌握命运,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非宿命主流观。基于个性观的不同,42.9%的学生认同拼搏进取的价值观,34%的学生表现出“走自己的路”的洒脱人生态度。可见,大多数学生不信奉中庸之道,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主流生活方式抉择表现为“事业进取开拓”(21.2%)和“追求生活意义”(33.8%)。受此影响,对于道德的认识,仅6.6%的学生持工具论观点,仅4.9%的学生持反道德倾向,而50.9%的学生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还有37.5%持道德相对论的观点。

二 集体主义与社会生活

1.集体主义。

西方发达的“市民社会”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强调权力与义务的相统一。中国的伦理道德受传统的影响而“私人”色彩浓厚,国人不得不在一种关系道德中生存,这正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后,个人利益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西方发育完好的个人道德体系,在正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找到了新的依附之地,以致个人利益诉求的膨胀带来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2]那么,大学生在这种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摇摆不定中,在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形成困境中,又是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关系呢?他们的处事伦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大学生正处在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期,应当努力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内化集体主义原则,并把它当作调节“小我”与“大我”的行为准则。调查表明,88.7%的学生赞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分别有74.8%和41.2%的学生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和“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虽说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存在不同步性,但这些数据很是喜人,至少部分地反映了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这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强大生命力的焕发。

2.社会生活。

应该说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是密切相关的,青年志愿者系列举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有为、向上”的时代风采,以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志愿者精神。调查表明,在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面前,58%的学生表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志愿服务、爱心捐款、西部支教等活动中得到了体现。但是,高达40.2%的学生认为“私人生活比公共生活重要”,高达84.8%的学生认可“与持刀歹徒搏斗而致残”的行为但不愿意效仿,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参与道德生活冷漠的倾向,这种对于道义问题模棱两可的态度令人深思。从历史上看,这是由于我国公共生活领域的长期缺失导致了公民以私人生活为先。“文化滞后”理论认为,大学生道德选择上的困惑是由于道德教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伦理原则与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原则出现了价值矛盾。

就现行的法律而言,生命权是每个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其它各项权利的依托。因此,现代道德教育面临着这么一个难题,即如何在保护集体利益和维护个人生命权之间选择。调查表明,87.2%的学生国家民族意识更为理性和务实,50.7%的学生关注领导人的才能与政绩而非私生活,他们对那些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大代表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寄予厚望;仅1.4%的学生选择“忠于党的路线与政策的人”,这与当前政治价值地位的衰落如出一辙。其实,政治热情的降低与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息息相关。如今,大学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到当前国际竞争已经转向综合国力竞争,空洞的口号和感情冲动已经无济于事,唯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之所在。

三 学习观念与职业道德

1.学习观念。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明朗的未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升学压力与日俱增,从“上大学”“读研”到“上好的大学”“上211、985的大学”“上热门、好就业的专业”转变。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提高自身关注程度高低依次是外语水平(46.0%)、创新精神(25.2%)和专业基础知识(10.7%),84%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见,在生存高压下,他们更倾向于短期化学习目标,重视工具性、实用性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都明白学习是他们的天职,但其动机却不尽相同,表现为日趋多元化。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事业与成才,正好契合了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当然,另有约三成的学生学习动机层次偏低,为现实的利益与需要而学,个人本位倾向明显。

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为“天之骄子”的称谓而沾沾自喜,仅凭一张毕业证书就能换来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现实状况逼得他们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得为考研、专升本、考证、考级等实用课程而准备,过着一种匆匆忙忙的生活,思量着以后的就业问题。扩招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同时也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比如考试作弊这种违规操作问题,已经司空见惯,或许是受某种利益的驱使,约80%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采取措施阻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且比例有上升之态势,显示出大学生道德遇到的主流分歧,突显了学生对待学业上的不甚严肃,是非感偏模糊,正义感缺失,牵涉个人利益时很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

2.职业道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不再统一安排,“双向选择”既给了他们职业选择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又让他们面临着失去就业保障的挑战与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富于挑战性的生活对于青年这个特殊群体而言颇具诱惑力,他们总是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经常性的调试和抉择。[3]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上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不再对政治上的荣誉一味地追求,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乐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50.5%),尊重自我兴趣(24.9%),体现自我的价值,不再把收入比较高(15.9%)、工作较稳定(5.2%)、社会地位或职业声望高(3.5%)作为主流择业标准。个人能力的实现是他们的评判目标,国家需要不再是第一选择。

就业意味着个体即将走向独立和成熟,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众所周知,我们选择的职业决定了我们的生活。50.5%的学生择业时着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从侧面说明他们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而非对社会的贡献。客观而言,这种选择也是眼下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所迫。如今的大学生普遍降低就业期望值,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见习潮”、“回炉”短训热、创业实验此起彼伏。信奉“干一行、爱一行”者有之,抱有“先就业、后择业”念头者有之,理性就业、宽泛就业、自主择业的就业观念正在形成。

四 金钱观念与网络道德

1.金钱观念。

大学生的金钱观,能够深刻反映他们道德品质的真实状况。38.9%的学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现实”,36.9%的学生反对“君子喻于义”的传统道德。69.2%的学生表现出重视金钱的倾向,认可“亲兄弟,明算账”,认为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应当将各自的经济权利和义务明晰化、平衡化,表现出从血缘亲情关系转向契约关系的价值认知倾向。69.5%的学生认同“婚前财产公证”,其客观原因在于当前离婚率的居高不下使人们对爱情婚姻失去信心,而从主观上说则是青年一代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市场经济使传统的义利观受到了强烈冲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金钱观,受其熏陶的人们开始关心和追求个人利益,不再耻于言利,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转型发展。

经济变化是人们伦理道德嬗变的根本原因,如今面对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义利”思想又会有何等的变化?调查表明,仅83.3%的学生会选择拾金不昧,仅33.4%的学生会抵制购买赃车。可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义利观明确,奉行“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的处事原则,但是在一些看似小节的义利选择上,他们却世俗化,对自己降低了要求,大多数选择购买赃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就义利抉择和道德评判后果而言,巨款要比购买一部赃车更严重;另一方面是其强烈的“从众”心理使然,他们不愿被称为异类,就随大流不再坚持“舍利取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更多地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利益调整的支配,受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前进,表现为既注重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

2.网络道德。

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于传播媒介。[4]互联网这个“第四媒体”以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给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备受青年学子的青睐。调查表明,82.1%的学生反对“在网上做什么都毫无顾忌”,显见多数学生在网游中是具备自律能力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有比较清醒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信息和促进学习,网络的正面效应正在逐步提升。[5]

不过,完全自由编辑是“e”空间的标志,高度自由和灵活的网络行为使现实社会的法律和伦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的行为有所“离轨”,20.4%的学生认为只要无害就能不恪守伦理道德进行网上聊天。类似的大学生网络失范事件时有所闻,值得一提的网络文化现象是黑客活动。现在大多数黑客或称“电脑杀手”“社会大盗”“电子窃贼”,是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黑客活动是不带价值色彩的,代表了网络时代青年较普遍的重艺轻德心态。调查表明,42.5%的学生崇拜黑客“帅的发呆”,认为他们是创新人才的达三分之二以上。很多人缺乏理性的思考,未能深刻认识其本质,认为它仅仅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犯罪,这也为网络时代的相关立法提出了挑战和思考。

五 研究结论与理性审视

青年大学生正站在21世纪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潮流的浪尖,正以他们独特的价值认知方式承载时代的精神气质。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社会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人全面、自由与健康发展的过程,而道德作为人的重要特质也是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正在从转型期的道德困境中走出,并摆脱以狂热政治意识为中心的一元道德倾向。适应自由开放、平等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他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自我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强化。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转型期社会道德气候和西方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格局的影响,认识到大学生深层次道德需要的缺失,认识到单一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阻碍,积极应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失衡和失范现象,让道德成为他们在时代流变中无法背弃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印证方式,以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建设和谐社会。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倾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评价标准日益模糊。在社会转型期文化环境中,道德价值整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是今非昔比;受到双重或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多元利益的驱使,大学生对同一道德现象做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倾向,道德评价走向了模糊的境界。二是大学生中非道德主义有抬头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他们受传统道德的约束相对松弛,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异化,非道德主义在校园内开始抬头,逃课、考试作弊、违规外宿、见利忘义、见义不勇为等道德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且受到社会舆论某种程度的宽容。三是大学生出现信仰冲突或危机。文化“堕距”所引发的信仰危机是转型期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断层,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形式,信仰疑惑或多元化、功利化,突显了参与道德生活冷漠、出现信仰冲突或危机的倾向。

[1]王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6.

[2]许典利.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2):134-135.

[3]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92-94.

[4]艾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24-26.

[5]徐吉平.大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案例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67-70.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