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论

2014-03-31 09:16黄大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空间

黄大军,冯 岩

(1.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2.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进程,为地方高校扩大和深化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于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社会声誉、就业状况等方面均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有较大差距,所以,研究生扩招虽然壮大了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模,但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表象背后,则隐藏着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并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有效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化与素质化,树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切实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现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地方高校文科研究生教学现状及特点,从如下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向

伴随着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转变,西方当代文化发生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过渡,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的体验产生剧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种社会空间理论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空间思维,主张空间不再是空洞、惰性的被动容器,它集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性于一体,空间蕴涵着社会关系与社会意义,“具备建构性和生产性,并与主体双向互动”[1]。这一空间观的提出,颠覆了近现代以来时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优先地位,开辟了从空间本体论视角研究社会问题的新范式,为人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状况及发展前景开辟了新的认识途径。从教育问题与社会空间理论的关系上看,社会空间理论的某些价值与判断正在启迪并引领着当代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空间与时间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导因素。然而,传统教育理论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重视时间维度而轻视空间维度的缺失,因此,就地方高校创新研究生教育而言,积极实现空间认识形式的转化意义重大。在地方高校就读的研究生,教学空间关系平面化、单一化现象严重,这表现为:一是学生的主导空间(课堂空间)欠缺生成与建构的维度,二是学生置身的次要空间形式(课下空间、社会空间、娱乐空间、网络空间)因欠缺课堂连续性的有机贯穿,导致空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面临着如何打破封闭空间、建立开放空间的普遍难题。我们认为,该问题的解决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强化课堂空间的整体性、建构性与人文性。课堂应该是一个集物质因素与文化因素为一体的社会空间,更是一种承载教学“双主体”之生存境遇的关系网络,这个空间的生产属性应由师生二者基于民主、平等的前提交互建构,唯有如此,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被激发,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才会同步,课堂活力与教育目标方能达成。第二,以课堂空间的连续性为导向,将校园空间、社会空间、娱乐空间与网络空间等次要文化空间高度盘活,借此加强它们对课堂空间的巩固与支撑。穆尔认为,“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任何空间秩序中所固有的’”,“必须被启发出来”。[2]文科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深切的人文关怀、鲜活的审美体验、洞悉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力、独立的批判精神等构成其主体素养,这些主观能力的培育仅由课堂空间难以满足,于是充分发掘各类辅助空间的教育潜能就成为必要。这包括: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开辟校外学术交流空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校外举办的文化活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它文化媒介丰富研究生的知识、见闻与娱乐……显然,次要文化空间的开拓与利用对于健全研究生的主体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样不可或缺。

二、由专业自律向精神成人转向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地方高校尤其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在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将创新能力培养与能力本位教育简单等同,忽视了能力生成与精神成人在素质教育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大学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来看,通识教育以学生的精神成人为宗旨,是一种全人教育,凸现人的主体性价值;专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是一种实用型教育,关注人的工具性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功利指向的不同是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这一教育结构的失衡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严重制约。近些年,“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对教育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精神的败坏”[3],说明缺乏通识教育有效支撑的专业教育,因为缺少生命与理想的灌注,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体人格,甚至还会对专业能力的塑造产生消极影响。鉴于此,对研究生教育而言,真正的创新在于,切实处理好人格教育与专业训练的动态平衡,还原大学教育全面育人、精神成人的本质理念。

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塑形。具体而言,研究生的精神成人应围绕两个维度展开:其一,开阔的人文情怀与崇高的道德境界。文化人格对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制约作用,文科研究生应该自觉拓宽阅读面,广泛涉猎人类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文明成果,借此夯实自己的文化修养。文科研究生的创造品质也与主体的道德境界存在关联。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品德养成是全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4],只有人格健全、理想与信念端正,其文化创造才能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其二,独立探究、勇于创造的学术人格。学术创造需要以成熟、稳固的学术人格为基础,这种人格在思维品质上体现为求知欲与问题意识的养成,以及开拓性思维的自觉培养;在人格态度上体现为忍受孤独、吃苦耐劳、漠视功利、自得其乐的学术立场与求真信念。唯有如此,研究生才能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眼力,才能有利于其学术品位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科研生涯。总之,研究生教育不能遗漏人格维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

三、由师生疏离向协同创新转向

倘若从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考察,有如下问题无法绕过:首先,生源质量下滑。从考研动机上看,为钻研学问而考研已不占主导,绝大多数考生的出发点就是提高择业竞争力;从录取情况上看,全国统招分数线不断下调,不少质量较差的考生均被录取,优质生源比重被稀释;从地方高校具体的招生情况上看,报考地方高校的生源“多为较低水平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以及自考成教或同等学历考生”[5],生源层次本就不高,而地方高校偏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发展理念,又让此种不利条件雪上加霜。其次,导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很多导师在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缺乏选择性与开放性、简单划一、观念滞后;在科研上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前瞻性与跨学科研究的开阔视野,不能给予学生以有效指导。再次,师生关系亟需改善和优化。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异化现象,其中以两者间的功利化与感情疏离为最。功利化的表现是导师与学生是支配关系,学生是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与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关系疏离是因为导师由于忙于科研、行政等个人事务,或因所招收的研究生名额过多,以致疏于管理,存在“放羊”现象。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作为教学主导因素,教学主体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关乎整个教育行为的成败。基于上述原因,地方高校应从如下三方面制定应对策略:第一,全力提升教学“双主体”的能力素质。对地方高校而言,解决生源质量的关键在于,“应明确办学目标,认真考虑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问题,并在提高综合实力和吸引力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夺优质生源”[6],做到从源头上把好生源质量观。在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方面,应多方拓宽渠道,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积极打造对外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导师遴选、聘任及考核等制度建设,着力培养业务过硬、责任心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青年导师,加强“导师组”的合力,为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师资基础。第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以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共乐为内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空间,悉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与理念的交流,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彰显人格魅力。第三,在教学上由导师引领向协同创新转向。导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术规训与教学氛围营造两个方面:学术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导学生严守学术规范,为其提供科研与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个人研究优势;教学氛围营造包括,加强导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与教学文化,善于调动研究生间的凝聚力,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等。如此,才能在导师、研究生和教育环境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师生教学相长、协同创新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由量化考评向质性评估转向

研究生评价机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院校的研究生评价机制存在诸多亟需调整、充实与完善之处。由于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在近些年才得以迅猛发展,导致办学条件与培养需要存在脱节,许多教学管理者与硕士生导师尚未自觉转变观念与角色,他们仍抱守本科大众化教育阶段形成的思维与管理方式,诸多举措沿用、照搬本科教育,难以凸现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色,导致研究生管理和评价机制存在“一刀切”、过分量化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毕业、评优等培养管理行为均与论文发表数量、刊物档次挂钩。其危害之深,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各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用一段时期的论文发表数量来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工具理性’的量化管理机制往往会形成片面追求数量的导向性行动指南,使得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7]

因为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等因素的综合体”[8],鉴于此,我们应该剔除教学评价中的简单性思维而代之以复杂性思维,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将评价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创造力人格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地方高校可依据自身情况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改革每门课程的结业方式,以阅读经典著述、做读书笔记或撰写书评、撰写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等形式结业,按照质、量结合的方式考核;二是设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课题与科研创新奖项,定期举行科研成果展览与评比奖励;三是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文化论坛以及其它学术交流活动,建立研究生创新交流机制,视具体成效充抵学分或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四是设立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科研业绩优异者,经选拔在规定期间内可无偿使用基地的空间与资源从事学术研究;五是在本校学报定期开辟研究生科研成果展示专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与自我成就感;六是特别设立研究品质奖,以入学到毕业前为时限,奖励那些在科研上始终孜孜以求、勤勉上进且成果显著的学霸,彰显研究生学术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上所述,只有全方位抓好研究生评价环节,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才能连贯、完整,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教育使命。

[1]徐冰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7):105.

[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1.

[3]于文秀.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3-06-26.

[4]董同彬.大学生能力生成与精神成人关系探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7.

[5]郝高宇,吴栋.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的对策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193.

[6]吴淑媛,楼群英.地方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20.

[7]王许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原因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8]王雁,王兴芬,白菁.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其创造力关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6):175.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空间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