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华,许海丽
(1.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2.齐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2)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评价标准
高传华1,许海丽2
(1.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2.齐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2)
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文学创作也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去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化界特别是当代文坛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在互联网影响日益广泛的当下,当代文学的类型和样态也越来越多样化,不论纸媒文学或电媒文学都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受众越来越广泛。但是,当前的文学评论或文学史书写不仅滞后于文学创作,也缺乏经典性的体系标准。寻求一个合理的公认的普适的价值尺度,既是繁荣文学创作、开展文学评论乃至书写文学史的需求,也是广大受众或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内在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启蒙标准;现代美学语境
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深受西学影响,在对其评价上也更多地依附了西方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因而几十年来出现的文学理论和评价体系几乎都具有浓厚的西化色彩。当然,即使是西方文学评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同样,我国的文学理论在不同的时期也坚持了不同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
早在1932年,钱基博著述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该书所指的“现代中国文学”主要还是指中国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钱氏在书中坚守了迥异于新文学标准的旧的文学传统,我们藉此发现中国现代进程中的另一种文学面貌。在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曾经存在着士大夫、新兴知识分子和民间文化的多重力量的纠结。该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十分注重作家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这正是后来的文学史作所缺乏的。这一方面展示了旧的士大夫阶层的文学成绩和艺术观念,说明了新旧过渡阶段文学的复杂景象;另一方面,也是对西式文学理论的一种反动。
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文言文和依附于其上的士大夫阶层逐渐消失,白话和新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绝对的主流,但不能就此否认旧的文学的存在。旧体诗词和文言散文之外,类似的情况还有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反映了民间对于文化的真实的喜好和感受,因而拥有大批的读者,但一直被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直到近些年才有系统的通俗文学评论和专著出现,如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所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其中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除了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学院背景外,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自身根植于传统文学的土壤,疏离于西方的影响也是一种重要因素。从文学内部的分析来看,新的与旧的,地上与地下,书院与民间,构成了中国文学生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文学外部来看,港澳台文学和其他华文文学近些年引起学界的重视,出了一批成果,但这些成果也没能很好地融进到文学评论的大系统中。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文学,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台港澳文学的整体成就要高于同期的大陆文学,但却并不为大陆读者所熟知,这也是过去单一评价标准所带来的缺憾。综上所述,关于文学的评价和再评价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现有文学史理论和实践的众多版本都具有严重的西化倾向,同时也显示了目前还缺乏一种为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评价方式和示范性文本。
西方文学曾引导中国现代文学从抒情的农耕题材进入叙事的都市范畴,西方的现代美学语境,也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向启蒙现代性的参照。但中国文学自晚清以来,其实一直走着自己的激进现代性之路。中国的现代文学始终以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为主导,这其实是西方的现代文学所没有的经验[1]。同样的,我们也没有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根基。在那些仅仅以西方现代世界性或“人类性”文学经验为准则的评论家看来,中国的现代文学尤其是解放后的文学就是低层次的文学而缺乏传承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除了张爱玲等少数成功的作家外,一直是乡土的抒情传统(如鲁迅和沈从文)。关于城市和工业化的主题,作家在描写上远不如乡土叙事独到。基于此,我们要有对中国文学自身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美学准则的建构。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是否描写了伟大或不变的“人性”,更在于这些作品是否真实地与中国其时其地的历史发生了真实的搏斗和较量,是否真实地反映和书写了当时环境下的个人和人性,这才是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应该秉持的根本标准[2]。就像政治上的普世价值和政治体制一样,人类有普世的价值观念,但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国家政治体制。文学亦如此。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让人性更美好、更高尚”可以同人道主义一样作为文学评价的普遍原则,但在构建文学价值体系时,我们应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不能从西方引来一套既定观念套在头上;要有自己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的文学判断和文学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我们理解“五四”的标准和尺度,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的标准尺度,它们既延续了我们文学的基本范式,又有对时代新的经验认识。在新的历史要求下,要重新建构我们的审美经验,重新开启我们的阐释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传承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以为中国文论要坚持古典文论的一些好的传统,要有中国特色,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反之,就会落入西方文论大篇幅形而上的论证陷阱。实际上,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一些生活的细琐真实的感触并不比哲学形而上要卑贱,而是我们文化的一种特色或者优势。一些评论者常常遗憾中国现代文学缺乏伟大的作家和不朽的经典,其实还是站在西方文论的角度而言的。他们不是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心灵拷问,就是崇拜巴尔扎克的皇皇巨著。而如鲁迅的优美文字和赵树理的民族特色,则为欧化的学者所不屑。如果说要建构属于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学,那么首先需要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
就文学评价而言,我认为应该坚持一个标准、两个原则。一个标准是“文学性”标准。文学性理应是我们评价中国文学的基本标准。没有这个标准,就无法总结新文学的基本特性和得失成败。“文学性”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性探寻和审美创造,二者合而为一,互相包含,互为主宾[3]。强调作家在作品中一是要追寻人生,二是要追求美。两个原则是指“经典型”和“多样性”原则。就经典性而言,就是依据作家的独创性和作品的原创性。评价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要依据“语言驾驶力、形式塑造力和个体精神的穿透力”三个标准[4]。当然,经典标准的认同是智者见智,经典既有客观性、绝对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相对性的一面,经典的标准也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美学等因素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经典的价值离不开同时代人的选择、阅读、评论、研究。因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过程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5]。就多样性而言,就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双翼齐飞。至于它们是大陆文学还是港台文学,是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本身就不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的话题。文学上的中国不应该强调大陆或者港台的身份问题,中国的文学也不应该强调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身份问题。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构成,虽然有利于文学多样化的发展,却不利于达成一定的文学共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到启蒙标准到现代性标准再到人道主义标准的几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的文学史,都不会正面否认文学史写作的经典性原则,但是很多时候在事实上没有把它作为主要标准,甚至是把文学的生产机制而不是把文学作品的评价作为主要对象。比如既然文学经典的主要标准是原创性和独特性,那么文学的雅或者俗似乎并不重要。但以前的文学史排除了俗文学的内容,把中国文学的历史看作仅仅是新文学的历史。除此之外,现在的困难还在于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为文本存在的,还有一个接受和接受评价的问题。一个没有被发现、没有被阅读、没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力的经典,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例如现在被发掘的文革时期的“手抄本”文学,有人认为它们代表了当时大陆文学的真实成就,但地下状态的文学没有大范围地影响到读者,而现在也失去了阅读的时效和意义,它们的地位就不值得抬高,只能有作为研究者史料的价值。再以接受者而论,文学作品需要接受者,但接受者的多寡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文学批评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做出贡献,批评家必须要有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关心人生、社会、历史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最宝贵的“天下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文化立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蕴藏的现实生活中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出现的先进思想,肯定艺术家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文学发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特作用,只有这样,现代文学史学科才能体现它创造性的价值。
[1] 陈晓明.要有勇气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22.
[2] 杨庆祥.建立根本的评价标准——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J].北京文学,2010(5).
[3] 刘川鄂.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和一个重要参照系[J].文艺争鸣,2000(4).
[4] [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吴义勤.我们为什么对同代人如此苛刻?——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一点思考[J].文艺争鸣,2009(9).
(责任编辑:王菊芹)
TheEvaluationStandardofLiteratureintheContextofContemporaryCulture
GAO Chuan-hua1, XU Hai-li2
(1.CollegeofLiterature,Shang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102,China;2.DepartmentofJournal,QiluNormalCollege,Jinan250102,China)
In recent years, literary cre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tive, agains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ultural powers, and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especially in the last year, MO YA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of culture is a huge encouragemen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et are widely at present, the type and shap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regardless of print or broadcast literature plug in the wings for the spread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literary audience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But the current literary criticism or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not only lag literature creation, also the lack of the classic system standard;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 universal scale is not only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demand of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general audience or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eader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standards; modern aesthetic context
2014-07-12
高传华(1976—),男,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山东体育学院讲师,山东写作协会会员;许海丽(1977—),女,山东曹县人,齐鲁师范学报编辑部副研究馆员。
I06
: A
: 1008—4444(2014)05—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