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情怀及对其施政方略的影响

2014-03-31 08:54:20姚明会罗胤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朱元璋道教

姚明会 罗胤斌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340100;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可谓惊世骇俗,毁誉参半。客观地看,其奋力推行的严惩贪污、减轻税负、劝课农桑等施政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奠定了基础;但废除宰相、大兴狱案、陵辱朝臣等惊世骇俗的行为多为后人诟病。朱元璋不好神仙长生不老之术,但并不表示他反对道教的一切,某种意义上看,终其一生都具有忽隐忽现的道教情怀,在其征战、理国过程中,除了借助儒、佛思想,也从道教那里获得了不少帮助。当政理国的三十多年中,儒生、道士、和尚,三教九流都被朱元璋充分利用,作为抬高自己、巩固统治的工具。可以肯定地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情怀极大地影响其当政过程中的选贤任能态度和施政策略。

一 明朝建国前道教发展现状及社会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思想脉络。一条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正统;另一条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在道家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儒道互补,加之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三者共同形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家的斗争、融合是自魏晋以来文化发展融合的主调,并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教大约于东汉始即成为一个宗教实体,它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对佛教,这个意义上说,道教的产生是现代人类学家所说的本土主义或本土运动的一种形式。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演变。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时期。期间,道教的教义、修养工夫、仪式规范等逐渐成形并趋于完备,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崇信道教的历代皇帝们,一方面通过伪造天神显灵和天降神书的故事,使道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优待道士、兴修宫观,编修道教经书,使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道教的教义、修养工夫、仪式规范等也进一步完善。晚唐北宋以来,佛教逐渐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教开始融合,道教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入元以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奉行了对诸种宗教尽行尊崇优礼的政策,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继续兴盛。表现在教团组织的兴盛发展,天师道、全真道、武当派等十多个新老道派交相辉映,并呈现合流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1]

二 朱元璋的道教情怀影响其选贤任能态度

与先朝历代帝王一样,朱元璋也十分重视道教的宗教职能和作用,在夺取江山和治理天下过程中,刻意利用道教为自己有效服务。闾巷出身和曲折危险的斗争经历致使朱元璋具有道教情怀,也决定了他对道教的基本态度表现为既亲近、谨慎而富有理性。安邦定国过程中,朱元璋身边聚集了一批著名的道教人物,他们君臣之间的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激励、驱使着这些人为朱姓王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为著名的有宋濂、刘基和周颠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知识渊博,品行高洁,朱元璋攻婺州时任命他为五经师,称帝后命他为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宋濂还与李善长、刘基等人一起制定了多种典章制度。洪武二年(1369)以翰林的身份奉命修《元史》。宋濂文采斐然,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后因故被明太祖流放茂州,病死于途中。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兵法谋略。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被誉为明朝的诸葛武侯。在朱元璋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基为朱元璋拟订征讨大计,朱元璋采用之,遂成帝业。天下初定后,刘基又献计献策,以安定地方、巩固政权、统一疆域。

除刘基、宋濂等人外,还有著名的颠仙周颠在朱元璋征战天下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人如其名,此人一直装疯卖颠,却又于关键处能给朱元璋莫大的帮助,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甚之后来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亦因之已深结因缘,其事虽为正史所不载,但朱元璋曾经亲自为他撰文,记叙事实的真相。”[2]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实现南北统一,明朝成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与夺取天下时相比,虽然朱元璋仍然继续利用道教为明朝统治服务,但这时的他对道教及道教人物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道教的宽容程度有所降低,对道教的限制越来越多。为了发挥宗教在经国治世中的积极作用,他开始注重在义理上进行诠释和发挥,为《道德经》作注即是明证。《道德经》是道家、道教的倚重经典,朱元璋极为推崇,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为《道德经》作注,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属罕见。他认为《道德经》“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足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从朱元璋的注可以看出,他对《道德经》有自己独到见解,内心深处是认可道家、道教思想的,某种意义上说他蓄养了非常明显的道教情怀。

然而,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或道教信徒,他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唯常是吉。……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3]在此,他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对三教的认识,直宣其利用和扶植道教的真实意图,道教只是他巩固政权、维护大统、济世教化的工具。这种思想也为整个明代三教并用政策奠定了基本方向和理论基础,对其后继者产生了重大影响[4]。

朱元璋特别重视三教合一对治国安邦的作用,基于此,他亲近名道并十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洪武二十七年(1394),他专门召见孙碧云,三次向他咨询、求教儒释道三教之说。孙碧云博览三教典籍,对于朱元璋的各种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致使龙心大悦。孙碧云认为,三教无优劣之分,可以合一,这种思想正合朱元璋本意,增强了他进一步扶持、发展道教的信心。朱元璋前后七次召见孙碧云,使得孙碧云在道教界名声大振,后逐渐成为明朝初年皇帝的宗教顾问,并负责管理道教,得到明太祖和明成祖的青睐和重用。

毫无疑问,明王朝建立期间,朱元璋的确曾表示过对佛、道二教的好感,也任用过一些道士和道家人物,但立国以后也对二教采取了一定的抑制政策。决定朱元璋对道教政策的依据在于看道教对其巩固政权是否有利,如果有利,则用之,否则则限制之。《太祖本录》第二卷记载,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下令:“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违者有司严治之。”洪武六年(1373),再次下令:“府州县只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类似诏令甚多,对道教尤其严厉。道士如果犯法,毫不留情,一律重罚,即使是道教首领亦复如此。

对于道教,朱元璋一面给予扶植重视,另一面又控制打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实质上是统一的,反映了朱元璋对道教及其它两教的根本态度,也就是:三教可以为帝王所用,起到巩固统治、有助教化之目的,但三教,尤其是佛、道二教对帝王思想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可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如不加控制,可能会导致动摇根本乃至于江山异姓和王朝灭亡。

三 朱元璋道教思想态度在施政方针中的体现与实质分析

朱元璋在争夺天下时,就曾利用道教制造舆论笼络人心,让他品尝到宗教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安邦定国以后,自然会在施政方略中掺和、渗透一些道教思想态度。比如,他借重道士之说鼓吹宣扬“天命”论,自称其降生前,其母曾吞服道士的丹药,使其自降生起就与众不同;编造各种灵异事件,鼓吹自己常有道教各路神人护身。即位第一年,自称曾梦游天宫,见到“道家三清”,并被授以真人服和剑,以制造应天命之异象,把自己塑造成受天命的“真命天子”。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率军取夺江南。考虑到当时正一道在江南的影响力巨大,他便积极争取正一道支持,命有司寻访正一道著名道士。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正一教主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入贺,朱元璋授他以“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次年春,又召见之;同年三月,又请他举行斋祭,且多赏赐;洪武三年(1370),封赠其父母;如此来往,不可计数,对名道人物的优宠程度可见一斑。洪武十一年(1378),张正常仙化,朱元璋大悲,“朕欲命其褊祠五岳,今方一至嵩山,何期大数止于此。遂亲制祭文一通,诏遣前浙江行省参知,政事安庆诣山谕祭。”还令其子张宇初袭掌教法,望其能如张正常一样继续为他的统治服务。除正一道的首领外,如宋宗真、张友霖、邓仲修、傅同虚等许多著名的正一道士,也同样受到太祖朱元璋的优待。

除利用道教和道教人物的影响力外,朱元璋还将道教思想融入到治国方略中,对其经国安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统一定国后,因长期战乱,民生凋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休养生息、充实国力是朱元璋面对的严峻任务。如汉、唐、宋、元历代开国帝王一样,朱元璋也遵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治国思想理路,采取“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和政策,调整生产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他曾说“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说明他十分重视道教思想对巩固政权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不争的思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之后,明朝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且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垦的农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不断增加,税收也较快增长,国库充禀。

尽管朱元璋可以捏造天降祥瑞以证明他的天子之命,其内心应该还是十分清楚这种做法的真实性、合理性。朱元璋是一个很务实际的人,故而,他非常反对长生不老之术,他认为成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当有道士给朱元璋献长生不老的法子,他不肯接受。他也反对别人以祥瑞之说来讨好他。洪武二年(1369),有人献瑞麦一茎三穗和五穗的,群臣称贺,朱元璋却认为祥瑞之说是没有根据的,是靠不住的。由此可见,朱元璋一方面对臣民宣扬天命、祥瑞、神仙之事,一方面又不许别人对他谈祥瑞、长生之事。“朱元璋本身不相信宗教真正具有主宰的能力,却知道一般人民对于宗教预言乃至天命思想颇能接受,对于建立其政权合法性基础颇有帮助,因此基本上他的宗教态度乃是视宗教为工具。基本上,朱元璋是宗教的‘用之者’而非‘信之者’。”[5]朱元璋很具有政治敏感性、头脑清醒、精于帝王之术,道教等于他而言仅仅是一种工具,目的是有助教化、统一思想、维护统治。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务实、理智而又清醒的君王,他并没有沉迷于道教或黄老之术中不可自拔,他是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道教的。

四 朱元璋扶植道教的政策及其历史影响

明建国后,道教和佛教同为官方认可的宗教形式,传播发展得很快。受官方支持庇护、与政治密切结合是明代道教的独特特征,其兴盛发展体现在三方面:道教典籍的整理与编撰、道教正一派的发展壮大、道教理论尤其是内丹学发展迅速。所有这些,都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道教的基本态度和扶植政策分不开。

元末以来,道教的发展较为混乱无序,很大一部分的道士不守清规戒律,致使道教在社会上的声誉日趋没落。为扭转这种颓势,朱元璋建立了管理道教的专门机构和制度,在京师设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关,隶属于礼部,所辖道士分为全真、正一两种;府设道纪司,都纪一人;州设道正司,道正一人;县设道会司,道会一人;分别掌管府、州、县的道教事务,由道录司统辖,人员皆由精通经典、道行端洁的道士担任。由于朱元璋对道教的重视及管理,朱元璋当权期间道教一度兴盛,直至明朝中叶仍处于兴盛,嘉靖年间达到高潮,此后才逐渐走向衰落。[6]

明代《道藏》的编修,是对道教文献的一次规模甚大的梳理总结,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价值。《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汇编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当代人们习惯于将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版的《万历续道藏》合印本的简称《道藏》。

明初,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派,朱元璋认为全真道讲求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正一道则有利于教化百姓、改善民风、巩固政统。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有明一代,正一道都较全真道兴旺。整个明王朝,历任帝王基本上都是萧规曹随遵行此策,正一道受到特别优待受宠的政策,使得明代道教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态势,正一道教团内部逐渐腐化堕落,声名愈下。相较之下,全真道逆境中侧重于教理教义的精研阐发,反而使之拥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明朝道教在教理、教义、教制以及教规等方面基本上是以沿袭元朝为主,较过去有所发展的是在内丹学方面。道教内丹学自宋元时期形成南北二宗后,明清时期又出现许多新流派,并且在内丹学方面有一定成就。性命双修是宋元时期道教内丹派修炼的基本法则,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此基础上吸收禅宗的心性学和全真道的性命学,强调以炼丹为本,内练的对象便是性与命,这种举措改变了正一道不重内丹而重斋醮、符箓的传统,对维系正一道的理论生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朝后期陆西星创立东派丹法,虽然他生前未创立任何宗派,但其内丹学说自成一家,有超出宋元内丹南北二宗之处,后人称之为内丹东派。

道教至明代虽不及隋唐宋元时期兴盛,但一直也得到帝王将相的尊崇,这种风气毫无疑问应该是肇始于明太祖。成祖朱棣即位后,为证明帝位的合法性,编造了北方真武神显灵的政治神话,此种神道设教在客观上促进了武当山道教的兴盛。永乐年间,明成祖多次下诏褒奖真武神,并在全国各地大修真武庙,并且于永乐十年起历时十余年兴修武当道教宫观。修成后的武当宫观金光闪耀、壮丽非凡。后明成祖又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位列五岳之首。此后又任命二十余著名高道,让他们主管武当各大宫观教务。这些措施和政策为明代武当道教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明代道教发展的最高峰在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为明朝历代皇帝之最,大力推崇道教,修建道观,并热衷于参加道教的各种活动,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他又迷信鬼神和各种长生不老之术,如遇反对,则严加惩罚。此外,明神宗也受道家黄老学说和世宗潜心修道的影响,他册封张天师,敕令张国祥天师编印《万历续道藏》,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甚至深居宫中二十余年不上朝。明后期的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等帝王也对正一道延续了利用、扶植的政策。[7]因为帝王将相的扶植推崇,道教的传播在时空上得以扩展而衍生。直至清后期,道教的宗教教理、教义及修持工夫、方术等逐步渗入民间,与民间传统信仰混合,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多神崇拜、影响文学创作、民间秘密宗教团体滋生兴起等,并进一步渗透影响到社会文化和习俗传统中,更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南怀瑾.中国道教基础知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朱元璋.三教论[A].魏伯城,等编[Z].全明文(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明朝皇帝与道[EB/OL].http://www.cqzg.cn.

[5]赖祥蔚.朱元璋对宗教的基本态度与政治运用[J].宗教哲学,1999,(4).

[6]卿希泰.中国道教(第四卷)[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7]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朱元璋道教
MYTH AND MECHAS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30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8
朱元璋治藏茶禁政策考述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2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朱元璋与叫花鸡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