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效应:孙中山东南亚革命活动述评

2014-03-31 04:54:52吴宏亮
关键词: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孙中山

吴宏亮,陈 杰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东南亚地区毗邻中国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地区,成为孙中山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极大地支援了中国早期革命。同时东南亚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也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开展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成相得益彰之势。

一、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早期革命起义受清政府高压政策打击的严峻环境下,海外就成为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天然避难场所。东南亚地区由于紧邻中国南方革命区域,自然成为孙中山经常踏足之地。他在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有力支援了中国早期革命事业,使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早期革命的后方基地。

第一,筹划革命起义。在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基础尚稳、对革命高度警惕的时期,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早期武装起义连遭挫败后,便把目光转向东南亚,充分利用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试图把东南亚作为南方起义的策源地。1900年7月9日,孙中山首次抵达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向当地总督和咨询委员表明:“我们打算推翻北京政府。我们要在华南建立一个独立政府。我们的行动不会引起大乱;而没有这个行动,中国将无法改造。”[1](P196)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决定以广东、广西和云南作为起义的重点地区,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以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越南为依托[2](P70)。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早期革命起义策源地的策略逐步确立下来。

有了东南亚地区作为南方革命起义的策源地,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地筹划武装起义。1907年3月下旬,孙中山抵达越南河内,在河内甘必达街六十一号设立了领导粤、桂、滇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他派徐雪秋、余既成到广东潮州,邓子瑜到惠州,组织起义,形成较大的革命影响。12月2日,孙中山及同盟会员联合三合会,经过周密筹划后,发动了镇南关起义[3](P86-90)。除了亲自参加战斗,孙中山在新加坡期间主要通过信件、委派等方式派遣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发动起义。1908年4月,孙中山先后致函同盟会分会邓泽如等人,策划在广西、云南同时起义,以响应钦、惠、潮等地义军[3](P93)。一连串的武装起义成风靡之势,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在中国南方造成很大影响。

第二,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开始革命活动之时,东南亚国家也已萌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在东南亚地区进行革命宣传就有了得到广泛响应的可能,为孙中山在东南亚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孙中山首先结交东南亚革命志士和华人华侨,到处发表演讲,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他在自传中写到:“在河内的时候我认识了黄隆生、甄吉庭、甄碧、杨寿平和曾际等华商,并在日后成为了朋友。”[4](P29)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两次会见越南民主人士潘佩珠,他痛斥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对潘佩珠有很大启发。除了潘佩珠,孙中山还通过私交影响着众多的东南亚民主人士,使他们接受革命思想并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宣传,提高东南亚民众的革命意识。

刊印革命书籍是孙中山早期在东南亚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手段。1906年10月,孙中山致函张永福,函中嘱咐张永福在新加坡速印《革命军》“分派各处,必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同时督促他在南洋“多用功夫,竭力鼓吹,不避劳苦,从此日进”,使革命“风潮普及”[3](P80)。1907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期间,协助当地同盟会分会筹办《中兴日报》,为该报确立革命宗旨,该报于8月在新加坡出版,成为南洋革命党人反对改良派和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3](P86-88)。孙中山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其本人也成为在东南亚声名显赫的中国民主革命家。

第三,筹集革命款项。东南亚地区紧邻中国南部,这里居住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华人华侨群体,自然吸引了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志士的目光。他们在东南亚广泛结交华商,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募集革命资金,使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早期革命活动经费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地。首先,结交东南亚国家民主革命志士和革命政府是获取革命经费的重要途径。早在1898年,孙中山结识了菲律宾革命活动家马里亚诺·彭西,并帮他购买两船军火。虽然由于美、日的破坏和阻扰,军火未能运到菲律宾,但两人结下了革命情谊。1900年初,菲律宾革命军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后,主动将军火转送给中国革命者。后来当同盟会筹备武装起义急需资金时,菲律宾革命政府还馈赠孙中山十万日元[5]。这些经费有力支援了同盟会发动的早期武装起义。其次,在广大华侨中募集款项是早期革命经费的重要来源。通过与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结交,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首先得到一些华侨富商的支持,东南亚橡胶业巨头张永福就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热心支持者。1908年,孙中山为筹备武装起义从新加坡来到曼谷,期间经常发表演说,为革命筹集资金。泰国华侨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很多当即剪辩表达向往革命的决心,各界华侨包括一些企业家、银行家纷纷进行捐款支持中国革命[6]。孙中山还派遣黄兴、邓泽如等革命者奔走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为革命筹款,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中筹集的款项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数目,而在东南亚的筹款总额超过12万港币[7](P161)。东南亚地区华侨的慷慨解囊为中国早期革命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第四,积蓄革命力量。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孙中山首先在东南亚地区建立革命团体,扩大会众,壮大革命阵营。1902年12月,孙中山在河内驻留期间,成立了兴中会分会。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不久在晚晴园建立同盟会分会,以陈楚楠、张永福为正副会长。孙中山向加盟者指出:“这同盟会的组织,是希望发展得很大很大的。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牺牲,……设使牺牲到剩二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8](P9-10)同时孙中山为了动员华侨,“促请华侨社会,大家应该团结合作,因为不团结对于侨社全体将造成灾祸,所有的人都将受损”[9](P374-375)。自此,新加坡成为中国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的中心。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东南亚地区的槟榔屿、河内、海防、南圻等地相继成立了同盟会分会,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彼此联络的革命网络。

孙中山十分重视华侨的地位和作用,华侨群体自然成为革命动员的主要对象。孙中山通过在东南亚地区的频繁活动,在华人华侨中影响很大,在他的动员下,很多爱国华人华侨亲自参与到中国早期革命起义当中。陈楚楠、张永福曾派人回国策动起义,得到孙中山的赞许。1911年4月中国革命派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中,共牺牲烈士86名,其中华侨烈士有29人,主要来自南洋、新加坡、安南等东南亚国家[10]。东南亚华侨心系中国,为中国早期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孙中山革命活动与东南亚革命的互动

在1900年至1911年的12年间,孙中山曾多次奔走于东南亚各国从事革命活动,得到这一地区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极大促进了中国早期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早期革命实践也深刻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革命志士,推动了东南亚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二者产生了良性互动效应。

一是孙中山将中国革命放在首位。关于中国革命与东南亚革命谁先谁后的问题,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与越南民主人士潘佩珠交谈时曾讨论过这一话题。在谈及中越革命的关系问题时,孙中山“欲越南党人加入中国革命党,中国革命先成功之时,即举其全力援助亚洲诸被保护国,同时独立,而首先着手于越南”。潘佩珠“则反欲中国革命党先援越南,越南独立时,则诸以越地借与中国革命党为根据地,可进取两广以窥中原”[11](P224)。1907年,孙中山在河内时,与越南革命教育机构“东京义塾”的教员们进行交谈,对越南人民抗法斗争表示同情和支持。孙中山、黄兴还向“东京义塾”的创办人阮权表示:一旦灭清复汉大事告成,不论越南兄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中国革命党人都给以帮助[12](P334)。可见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志士在早期布局中国和东南亚等民族国家的民族革命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革命将与东南亚国家的革命相互支援,最终达到共同完成民族独立的目的。然而在革命谁先谁后的问题上,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一向主张是把中国革命放在首位,希冀东南亚民主人士先援助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一切之便利,全力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待中国独立之时,中国将全力援助亚洲其他被压迫国家,到时会首先着手于紧邻中国的越南。

二是东南亚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中国早期的革命形势也确如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所计划,经过中国革命者的积极宣传和努力争取,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活动得到东南亚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响应革命募捐,参与中国内地武装斗争,给予中国早期革命极为有力而且即时的支援。1908年,黄兴曾根据孙中山指示,以旅越华侨中的同盟会员二百余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开入钦州起义,在钦、廉和广西上思一带转战四十余日,屡败清军[3](P93)。1909年,越南国内维新会组织因遭破坏而瓦解后,正值中国革命派准备攻打广州,潘佩珠就把买来的将近五百条枪赠送给中国革命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活动[12](P339)。如前所述,菲律宾革命政府对中国革命慷慨解囊,华人华侨积极加入同盟会分会,许多东南亚仁人志士亲自参加中国革命派的活动,这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最终导致辛亥革命一举成功。

三是中国革命对东南亚革命的推动。中国革命的迅猛之势对东南亚的革命活动形成巨大冲击,东南亚的仁人志士也为本国的独立而积极奔走,效仿中国模式,开展本国的革命活动。1912年2月,在越南革命党人潘佩珠的主导下,越南维新会会员在广州召开会议,改组维新会,成立越南光复会。会议提出了“本会唯一无二之宗旨”作为政治纲领,即“驱逐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12](P329-330)。越南光复会在宣言中着重强调效仿的对象,指出:“近者向中国学习,远者以欧美为师。”[13]在设立了完整的革命机构之后,越南光复会进入武装革命阶段,开始了领导本国革命志士驱逐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国革命志士也未曾忘记曾经的许诺,给了东南亚革命以巨大援助。1912年2月底,潘佩珠专程到南京会晤孙中山,孙中山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潘佩珠会谈。潘离南京后,转赴上海,会见沪督陈其美,陈慨赠银元4 000枚及弹药[14](P424)。辛亥革命的影响也波及印度尼西亚,推动该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各种政党和社团纷纷成立,出现了以推翻荷兰殖民政府为宗旨的民主革命高潮。与此同时,孙中山革命思想在东南亚广大地区也产生深远影响,比较突出的如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5],激励着这些国家的革命志士推翻本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三、孙中山东南亚革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孙中山早期在东南亚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不仅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而且与东南亚革命志士和华人华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东南亚革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益于孙中山早期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实践,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建设国家和维护共和的奋斗历程中,以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都得到了东南亚国家和人民的热情支持。

首先,东南亚华侨和革命志士一如既往地对中国革命事业慷慨解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然而中国并未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东南亚各国华侨纷纷成立保安筹饷局,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创立民国筹集资金。福建保安会成立后,陈嘉庚“被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十余万元,汇交闽督作救济用途,并倡募国民捐二十万元”[16](P111),推动了福建革命起义的成功。袁世凯破坏共和的举动传到东南亚时,东南亚华侨义愤填膺,坚决拥护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保卫革命胜利果实。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东南亚华侨心怀祖国,纷纷成立抗日救国团体,为祖国捐款捐物。在“南侨总会”等救亡团体的领导下,东南亚华侨“对祖国战区难民之筹振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未曾有”[17](P79),壮大了中国的抗日力量,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其次,东南亚华人华侨纷纷来华投资设厂,支援中国经济建设。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开始领导全国人民投入国家建设,致力于国富民强。然而当时外国侵略者并未退出中国,封建残余势力尚未肃清,仍为了自身利益垂死挣扎,阻碍民国经济建设。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初立于南京,库藏如洗”,在民国初建最需要经济支撑的时刻,“得南洋经济之助,殊非浅鲜,辛亥一岁中,南洋华侨所输于革命之资,可五六百万元”[18](P21-22)。南洋华侨纷纷来中国投资,在1915年至1927年间,东南亚华侨平均每年在华投资约一千三百万元,在1928年至1935年间平均每年在华投资约两千万元,堪称华侨在中国投资的黄金时代[19]。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华侨掀起了在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东南亚华侨在华投资对拉动中国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东南亚国家和人民与中国长期保持着友好互助关系。中华民国的建立,得到东南亚国家和华侨的鼎力相助和支援。在抗日战争中,东南亚国家和人民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共同抵御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越南民主共和国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后来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民族独立国家也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4月,由南亚五国发起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中国积极支持这个会议并受邀参加。面对西方国家在会议期间的挑衅和分化,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号召与会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良好国家关系。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得到与会亚非国家,尤其是主办国的热烈响应,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形成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改善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在诸多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总理每年参加东盟发起的“10+3”(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和“10+1”(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推动着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加深了理解和情谊。

孙中山等中国早期革命志士在东南亚地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得到东南亚民主人士和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加速了中国早期革命力量的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革命者在东南亚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南亚革命活动的兴起,与中国南方的武装起义彼此照应,相互支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早期革命与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形成了此呼彼应的深层互动关系,两地人民在这种革命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为革命成功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和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美]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M].杨慎之,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孙中山.孙中山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通讯院出版社,1995.

[5]张金平,牛佳.孙中山在东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区位优势[J].云南社会科学,2011(4).

[6]马胜荣,丁好德.孙中山先生两次到曼谷[N].人民日报,1981-10-9.

[7]萧致志.黄兴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M].北京:中华书局,1933.

[9]陈锡琪.孙中山年谱长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孙健.辛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华侨烈士[J].历史研究,1978(4).

[11]潘佩珠年表(摘编)[M]//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

[12][越]章牧.孙中山与二十世纪初越南革命的关系[M]//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13]越南光复会宣言[J].河内综合大学学报,1957(7).

[14]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林金枝.辛亥革命、南洋华侨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J].近代中国,1994(4).

[16]陈嘉庚先生纪念册编辑委员会.陈嘉庚先生年谱[M]//陈嘉庚先生纪念册.北京: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961.

[17]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

[18]陈宗山.南洋华侨革命史略[M].广州:国立暨南大学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1930.

[19]林金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J].南洋问题,1987(4).

猜你喜欢
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10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6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新天地(2019年10期)2019-10-30 13:11:27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39
花王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之路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4
东南亚地区卫生用品行业概况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09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东南亚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 08:30:45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