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园,夏慧言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及其展望
刘园园,夏慧言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领域任务所持有的一种自信心程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对自我效能感概念、作用范围及其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外研究状况,从中可以发现该理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上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这为丰富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指出了方向。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理论;心理学界;环境;情感因素;语言学习;替代经验;言语劝说
自我效能感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不仅广泛地被心理学界所接受,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而且还相继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思考。随着人们的研究探索,各种见解也在日益更新。与此同时,自我效能感理论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第一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命题[1]。刚提出时,他对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对自身能否完成该任务的能力进行预测和判断。在他看来,这种预测和判断是个体的认知与自身行为的一个中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简单来说,个体对自身在给定的环境中完成既定目标应该具备的能力的信念就叫做自我效能感。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把握程度,而并不是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实际操作技能。
自我效能感内涵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身对是否可以达到某一水平所表现出的一种预期估算,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产生于实际行为之前的。第二,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特殊环境领域中自身活动的能力判断。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评估自己是否可以达到一定任务标准而进行的猜测推断,这与其实际操作能力无关[2]。
在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之后,班杜拉在该领域又继续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作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感》的演讲,使得该理论内涵得以扩展。班杜拉较为细致地解释自我效能理论内涵,同时对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思维模式、个体行为和情绪激活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补充说明。1986年,经过对原先理论和经验的整理和归纳,班杜拉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比较全面地对自我效能感加以论述,从而使得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这一时期的框架体系开始凸显出来。
根据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者自身领域的效能感是其早期关注点,着重强调个体的行为,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集体行为的研究较少。在随后的10年间,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再一次进行详细的阐述,增加了集体效能感的概念。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班杜拉对集体效能感进行了比较系统化的整理和论述。从个体行为效能感扩展到集体行为效能感,这代表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新发展。
自我效能感自问世以来,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不小轰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纷至沓来。然而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特殊领域自我效能感。众所周知,领域的范围性会使得各种活动并不完全趋同,从而个体自身在达到特定目标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也不会相同。这也就造成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各种领域中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研究者们若想讨论自我效能感,都应该将特定领域任务这一因素纳入研究设计中。但是另一种取向却是大相径庭的。支持该观点的研究者们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针对的是个体的总体性的自信,主要体现在他们处理不同领域中的棘手问题所持有的技能评估。其所评估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信水平[3]。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范围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领域任务所持有的一种自信心程度,其主要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来对个体行为活动产生影响[4][5]。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选择过程方面,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使其对选择环境和行为的活动方式方面施加影响。根据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还是环境的打造者。作为环境这一主要打造群体,他们必须要通过自身的系列活动来影响环境和营建环境,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行为完成任务的环境,从而避开不利的环境。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个体与行为对象之间的互动方式及活动本身对个人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运用技能的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性,从而个体所得到的亲身体验也就会不同。通过自己对环境和行为作出来的各种选择,个体就会逐渐地掌握各种能力等,这会对其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产生重要作用。
2.在认知过程方面,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可以说个体行为的成功和失败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会受到这种认知过程制约。这种制约可以从促进和阻碍两方面来实现。根据班杜拉理论,个体的行为活动会受到自身认知的影响,认知通过对预测人们未来的行为产生作用。大多数的个体活动会受既定目标的牵引和指导,而针对如何设定这一目标则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制约。大量研究证实,那些具有较高效能感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自己的预期值也比较高,从而更愿意去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取得较高的成就。相反,那些拥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大多数表现出对自己不够自信,害怕或者不愿意去独自完成特定任务,那么个体努力的水平和行为活动结果就会被降低[6]。
3.在动机过程方面,通常来说,动机参与在个体的思维认知中,自我效能感对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高挑战性的任务,个体在行动中所持有的坚韧力和忍耐力更多的是来源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信度。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个体行为中通常会拼尽全力,尽其所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其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止;反之,那些拥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在活动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这样的结果就会使任务难以继续完成。
4.在情感过程方面,个体在从事特定领域的任务时,每一个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个体在应急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与整个事情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个体面临不利于自身的情景时,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自身解决环境中有可能出现的危险的能力充满自信,而且掌控大局权紧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倾尽全力,采取各种方式来完成任务。然而,对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个体,他们则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问和不自信,不敢采取行动,体验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采取规避的措施,从而无法胜任任务。这种行为不仅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也会妨碍他们技能的发挥。班杜拉认为,个体对环境的威胁认知判断并不是环境自身固有的一种自然属性,而是处理效能感和环境的隐形危险之间的关系属性。该属性既受环境自身的性质影响,同时也会取决于个体在应对紧急事件时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心理状态。
行为成就是个体在学习中所慢慢形成的成败体验,是个体在学习中所自身得到的经历。因此,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这种亲身经历。比较成功的学习者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学习者有着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先前某种语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个体就会对自己有着比较高的自信心,在其学习另一种语言时,自己曾经的语言学习经历便会影响新的语言学习,也会取得不错的成就。这种在学习中所逐渐积累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受到个体偶尔失败的体验而使之降低。
替代经验通常也被称为间接经验,指的是个体通过暗自观察周围与其能力水平相当的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而所获的间接经验。若个体发现身边那些与他们自身能力水平不相上下的人通过不懈努力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时,个体便会在潜意识中也觉得自己可以完成类似的任务。个体很容易将这样为自己提供间接经验的人视为榜样,自身愿意付诸努力,他们的自信程度得到增强,从而就会以间接的方式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相反,当个体发现身边相近水平的人对某项任务失败时,他们也会间接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就会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劝说指的是劝说者基于一定有说服力的建议、意见、劝解和解释来影响或者改变被劝说者个体对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但是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劝说者必须对被劝说者的评价和导引不能超越其自身实际的能力范围。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和导引都会对被劝说者产生不利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这样不仅不会解决被劝说者的疑惑问题,反而会降低劝说者自身的威信。对学生这一群体来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劝说者应该是那些拥有较高的技能从事学生活动、对学生行为成就有客观的预测标准、有大量相关知识使学生得以信服的人(Crundall和Foddy,1981)。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最具有威信力的劝说者就是他们的教师。教师的劝说,对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对个体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个体的认知会受到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反应制约[2]。情绪高涨清醒和焦躁不安的生理状况都会妨碍个体行为操作。良好愉悦的身心状态有利于个体进行行为活动辨别,从而对其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取得较为满意的行为成就。反之,个体行为成就则会降低。
(一)自我效能感国外研究状况
自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来,许多研究者将其广泛运用于教育学习领域中。通常来说,国外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更多地是写作和自主学习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该理论学说。
1.第一个写作学习。Lent和Larkin(1986)研究了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发现个体写作技能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学生在写作中的能力,然而,大四学生的写作任务自我效能感却并没有产生同样的效果。此外,Pajares(2002)研究证实了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对他们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结果有影响。为了检验学生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的预测机制,共有127名学生完成了前测和后测研究。结果发现平均绩点(GPA)、性别、写作焦虑是主要的写作自我效能感预测因素(Martinez和Kock,2011)。
2.自我效能感与自主调节学习之间的关系。齐默曼等人对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目标设定及学业成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增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又会提升学生设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和最终的学业成就。
此外,班杜拉(1994)将该理论应用于心理学方面。他认为低效能感会直接带来个体的沮丧,并且可以预测个体恐惧症行为的变化。他还认为自我效能感有利于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二)自我效能感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在写作自我效能感方面,廖奎美(2009)就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7]。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不是很高。女生的写作能力要比男生高。较高写作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写作成绩也较高,反正则相反。陈宁和卢家楣(2010)对大三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8]。结果发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国内研究者王翠萍和张大均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9]。他们认为,实验组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要比控制组学生的高。该研究表明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训练模式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刘小娟(2007)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适当的学习任务和鼓励以及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10]。
3.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也是国内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胡桂英和许百华(2003)通过使用相关性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11]。他们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及学业成就有着直接关系。赵金娥(2008)调查了279名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12]。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性别、年级等对学生学业成就具有相关性。
通过对国内外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作用机制、影响机制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与总结不难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但是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回顾,笔者也看到该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引起有关此问题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
1.从研究内容来看,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今后应根据个体学习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否会受到不同文化影响。在英语写作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及阅读的自我效能感等。
2.从受试者来看,应当扩大受试者群体范围,增加高中生、中专生及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
3.研究手段避免过于单一,应当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相结合,从而得出较为客观和科学的研究结果。
总之,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自身性格的塑造及取得目标任务所需的能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者们就自我效能感开展广泛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就我国目前该领域研究进程来看,自我效能感的探讨只是在初级阶段,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对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而,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者们不妨从研究不足之处出发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丰富自我效能感理论。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李浩然,肖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7-62.
[3]付梅,葛明贵,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7-478.
[4]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5.
[5]曾荣侠,李新旺.试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53-55.
[6]Richard I.Eva ns.Albert Bandura: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Hilgard Praeger,1989.
[7]廖葵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调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8]陈宁,卢家楣.初中生写作效能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07-310.
[9]王翠萍,张大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62-65.
[10]刘晓娟.论大一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7-129.
[11]胡桂英,许百华.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4):478-479.
[12]赵金娥.中职生英语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262-263.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Self-efficacy Theory and its Research Status
Liu Yuanyuan,Xia Hui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Self-efficacy is a degree of confidence held by individuals for their own specific task and has been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f concept,functions,influential factors of self-efficacy,and discussing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home and abroad,we can find that this theory still has expansion space in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which also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riching the self-efficacy theory.
self-efficacy theory,Bandura theory,psychology field,enviornment,emotional factors,language study,replacement experience,speech persuade
G449
A
1673-1573(2014)04-0119-04
2014-03-13
刘园园(1989-),女,安徽蚌埠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夏慧言(1959-),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