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峰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艺文寻珠】
罗塞蒂诗画艺术中的神性审美主义与精神救赎
张鹏峰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中期重要的诗人兼画家,其诗画作品充满了感性和神性的色彩。罗塞蒂通过主要以“女性美”为中心的内容,阐述他的灵肉合致,神、美、爱三位一体的神性审美观及其精神救赎之路,彰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
罗塞蒂;神性审美主义;诗画艺术;精神救赎
但丁·伽伯利·罗塞蒂(公元1828-1882年)是英国维多利亚中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他的诗画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通过感性的途径体现他的神、美、爱三位一体的精神救赎观。国内学者余虹在其论文《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中将审美主义分为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神性审美主义三大类型。他认为神性审美主义实则是反无神论的,是一种现代的感性神学,它不同于理性神学和绝对神学:
不管理性神学和绝对神学的分歧有多大,它们在对待感性的问题上却大体一致,即不信任感性甚至敌视感性。而神性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感性神学,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为感性的正当性辩护,它将感性看作与神关联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之路;对神性审美主义而言,感性是人神之间的纽带,是感领神性存在的禀赋;神性审美主义将艺术看作以感性方式领悟神圣启示并传达启示的活动。[1]
据此,本文将以罗塞蒂的诗画作品《神佑的少女》(The Blessed Damozel)、《灵魂美》(Soul’s Beauty)和《肉体美》(Body’s Beauty)为例,借用“神性审美主义”观点,考查罗塞蒂如何完成他将感性与神性和谐统一的精神救赎之路。
《神佑的少女》是罗塞蒂早期的一首戏剧独白诗,它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代对爱、美与神三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反思与反叛。戴维·桑斯琼认为:“尽管罗塞蒂不再信奉基督教,但基督教的一些礼仪和教义的承诺仍深深吸引着他。因此,他从基督教里借用了他认为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他的艺术中,如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和宗教场景等,借以表达作品内在更深层的蕴义。”[2]也就是说,罗塞蒂没有把有关宗教书籍当作人生信条,而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作品”。[3]下面这首诗就运用了许多基督教的元素,如天国、天女、圣母、上帝以及具有宗教象征物的百合、明星等来表达他的神性美学观。诗的头两节便对天国少女的美作了描述:
天国神佑的少女,/探身出天宫的金栏;/她的双眸,/深过静水一潭;/她手持三株百合花,/七颗明星缀秀发。/她轻逸未束的衣袍,/没有绣花来增艳;/只有圣母所赠白玫瑰,/在祈祷时戴佩;/她披肩的金发,/如起伏成熟的麦浪……(笔者译)
首先,通过诗歌语言的描述,读者能直接感受到少女所具有的外在感性美:倚着金栏的身躯、凝视的双眸、披肩的金发,以及捧在手中的百合、飘逸的衣袍、白玫瑰、明星等,纯粹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美少女的感性形象。然而,她又是一位逝去在天国的少女(犹如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形象),而且透过诗中具有宗教内涵象征的“百合花”、“明星”、“白玫瑰”等,传达给读者的美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圣美、灵美。可见诗人心目中的女性美是感性与神性的和谐统一。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以永恒为特征的天国之美:
她所屹立其上的,恰是上帝之屋的壁垒;/她从天堂的固定之处看见,/时光如脉搏剧跳着穿过天体,/……当她启齿而言时,/星星便在天空放歌。/她站在上帝寓所高高的城墙上,/苍穹就是从这里开始,/从这高处往下俯视,/她几乎看不到太阳……(段炼译)
在这里,高高在上的天国里没有日月起落和昼夜的更替,它的壮观和庄严之美来自永恒。而天国是圣美之所在,是上帝的居所。诗人与少女趋向天国,也就必然趋向于上帝与美,这也体现了罗塞蒂神美合一的美学观。此外,诗歌还描绘到:
她几乎听不见,沉浸在甜美爱情中的新友,/相互呢喃着对方的圣名;/而他们的灵魂正趋向上帝,像一缕微光拂过她身旁。/那天国的金栏,/已被少女的胸膛温软;/而她臂腕中的百合花,/似乎早已睡去……(段炼译)
诗句体现了天国少女对尘世爱情的渴望,也反映了罗塞蒂对宗教否定现世快乐宣扬禁欲思想的批判,是作者人文思想的流露。1875年,罗塞蒂以威尔丁为模特画了一幅与此诗同名的油画,他直接将此处描绘成许多男女恋人在天国激情相拥、热吻的场景。与此同时,这幅油画也突出刻画了深富感性美的少女形象:天国少女温软的胸脯、长长的秀发、未束而飞扬的衣袍、微微张启的朱唇、洁白的牙齿等都直接体现了罗塞蒂对女性美的爱是感性美与神性美的统一。最后,诗歌唱道:
少女拉着爱人携手同行,/走向那深远光辉的源头,/涉足于我们所至的溪流,/在上帝的注视下尽情沐游……(笔者译)
因此,只有在上帝(美神)的国度里,才能实现天国少女和诗人对生命价值共同的最终诉求。
罗塞蒂神性审美主义的救赎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诗画姐妹作《肉体美》和《灵魂美》中。油画《肉体美》作于1868年,罗塞蒂起初以范妮①范妮(Fanny Cornworth),罗塞蒂的情人兼模特,她主要表现罗塞蒂画中女性的感性形象。为模特。画中的女主人公莉莉丝小姐坐着梳理她那浓密的金发,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似乎完全陶醉在她自己的美貌之中;她身披宽松的睡袍,袒露出那撩人的香肩、秀颈,再加上半裸的胸脯,充分表露了她的感性美。然而,依据犹太法典《塔木德经》记载,莉莉丝是亚当的结发妻子,也是专门引诱年轻男子的妖女,最终她会将被她引诱的男子陷害抛弃。与此画对应的十四行诗《肉体美》写道:
莉莉丝,亚当的发妻,据说是蛇的化身;/她有善辩的口才与迷人的金发,善能惑人……/她向男子大施媚术,/直到他的身体和灵魂被控制,/然后她施展邪术,折断男子的直颈,/而他心头缠绕的,是勒死他的金发……(笔者译)
可见,莉莉丝所体现的肉体美是致命的。这体现了罗塞蒂在对女性感性美欣赏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对纯粹女性感性美的追求是危险的,只有将女性感性美(爱)与精神上的神性美(爱)相结合,诗人的灵魂才能最终战胜死亡以至永恒。诗人在诗歌《灵魂美》中唱道:
在生命的苍穹下,/我看见,在爱神与死神守护的神殿里,/威严而又神秘的美神登上了宝座……(笔者译)
可见,生命中灵肉结合的女性美在罗塞蒂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美亦是神,神亦是美。在诗歌中,美神已战胜死神,诗人的灵魂在美神的守护下,便能超越死亡以至永恒。显然,诗歌中流露出罗塞蒂明显的唯美至上的美学观。在以威尔丁②威尔丁(AlexaWilding),罗塞蒂的模特,在作品中主要表现女性的神性美。为模特的油画“灵魂美”中,则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的神性美:整幅画以深红色为背景,一位迷人的女士坐在一坛玫瑰花与一坛罂粟花之间,花瓣艳丽的色彩照亮了她那秀丽迷人的脸庞。在《肉体美》油画中,这些花象征着无结果的爱或者是睡眠与死亡,而在《灵魂美》中女士左手所握的棕榈叶则代表胜利,“也许是美的胜利,或是灵魂战胜死亡的胜利”。[4]
后来,罗塞蒂又以威尔丁为模特,为诗歌《肉体美》重画了一幅油画。这样,表达感性美的范妮和表达神性美的威尔丁的重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罗塞蒂神性审美主义的精神救赎思想。
综上所述,罗塞蒂的神性审美观是把“神”作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尺度,同时也承认人类感性体验的合法性,其形式上类似于基督教“道成肉身”(incarnation)与“三位一体”(Trinity)的宗教理念。“对巴尔塔萨这样的基督教神学家来说,‘道成肉身’是基督真理的唯一实在,即上帝的启示以感性形象的方式呈现,人对启示的领悟也只能是感性体验。”[1]
按照基督教教义,人类生而有罪,即“原罪”。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被钉死在现世的十字架上,上帝以这种方式来救赎人类的罪恶。换言之,上帝成为人,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耶稣为了拯救人类,取得肉身成为人,并在十字架上替人类受苦,此即所谓“道成肉身”。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意味着上帝以造物主、救赎主、使人成圣者三种方式显现自身,而耶稣基督就成为人类与上帝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的通道与桥梁。同理,罗塞蒂对女性外在感性美的描述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女性作为美的载体,体现在“灵肉合致”的美,即感性美与神性美的结合。只有这种完整、和谐的至高无上的美,才能带领他的灵魂进入美的天堂,灵魂才能得以拯救。在美、女性与爱三者关系中,罗塞蒂赋予它们基督教“道成肉身”的宗教寓意,并把它们与基督教中的圣父、圣子与圣灵的“三位一体”相联系:美是作为“神”的美,如同“圣父”;而女性则如同圣子,是“肉身”、“圣灵”的载体,是救赎主;而对女性美的“爱”则如同“圣灵”。这样,罗塞蒂就形成了他新“三位一体”的“美”的宗教构建,使“美”具有像基督教“上帝”一般的崇高地位,成了拯救他灵魂的“神”。神赋予女性身体(质料)最高形式的美(女性美),所以女性美是神的象征,对女性美的崇拜也就是对神的崇拜。借此,罗塞蒂就完成了他将感性与神性和谐统一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之,罗塞蒂意图借诗歌与绘画的艺术形式,并以“自我”感性的主体性地位与宗教神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树起自己“灵肉合致”的神性的审美救赎观。这种具有伦理性质的审美观反对宗教纯粹的对“自我”感性实在的否定而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彼岸幸福,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反叛与重构。同时,这种审美救赎的伦理观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片面追求效率与效用而导致人性分裂与异化的精神拯救。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艺术是把确立完整的人格这个科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为目的……艺术是为了使精神回归到人本身,恢复人本来的美而存在的。”[5]因此,罗塞蒂的审美的精神救赎思想从这两方面彰显出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
[1]余虹.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4):170-173.
[2]David Sonstroem.Rossetti and the Fair Lady[M]. Middletown C T: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70:95.
[3]Jerome McGann.Dante Gabriel Rossetti and the Game That Must be Los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134.
[4]Alicia Craig Faxon.Dante Gabriel Rossetti[M].New York:Abreville Press,1989:102.
[5]今道友信.关于爱与美的哲学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7.
Divinity Aestheticism and Spiritual Salvation in Rossetti’s Poem s and Paintings
ZHANG Peng-feng
(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 363105,China)
Dante Gabriel Rossetti,an influential and important poet and painter in the Victorian age of England in the 19th century,expresses emotionality and divinity in his poems and paintings.This essay aims at interpreting the female themes in his poems and painting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divinity aestheticism,so a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s trinity of God,beauty and love and the road of his spiritual salvation,which reflects his humanities.
Rossetti;divinity aestheticism;art of poems and paintings;spiritual salvation
J110.94
:A
:1672-3910(2014)02-0057-03
2013-09-16
张鹏峰(1972-),男,福建邵武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