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群众工作方法在左右江时期的运用

2014-03-30 19:3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分配广西土地

李 慧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1)

1929 年7 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广西领导广西党的全盘工作,一年半的时间内,他最终在左右江地区成功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拥有16 个县,100 多万人口的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广西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认真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要大力开展群众工作”[1]77,并在党员扩大会议上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依靠当地各族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寸步难行”[1]77。把党群关系上升到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高度,初步积累了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我们回顾和总结邓小平左右江地区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亲民、爱民、不扰民

邓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钟夫翔在《红八军成立前后》一文提到:“当他(邓小平)和人们接近时,虽是初次见面,好像早就认识似的,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邓小平虽是是党中央派往广西的代表,但他经常一身壮家装束:戴竹笠帽,穿勾勾头草鞋,奔走在壮乡的各个山落,和群众拉家常,谈风土人情。至今右江一带老人还回忆:“凡是邓小平到过的地方,农民夜校办得特别火热,群众都认识他。”[2]这是对邓小平亲民、爱民的一个很好写照。

邓小平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时,总是入乡随俗,喜欢与最基层的干部群众交心:在向都县,邓小平与黄绍谦促膝长谈,你一撮、我一捻地抽烟,聊家常和革命的事情;在百色县,邓小平与黄正昌一起打地铺:“我今晚就和你睡这里行吗?”[3]288一直到深夜俩人还在聊群众工作的情况;在东兰县,邓小平和韦拔群常在魁星楼上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和党员领导骨干会议,亲切地称韦拔群为“拔哥”;在思林县,邓小平与当地壮族同龄老乡交“老同”,勉励他们同心干革命。正是这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使他能迅速打开群众工作局面。

在行军途中,邓小平把自己的乘骑让给体弱的战士骑或驮行李,说:“我也和你们一样可以走路嘛。”[4]225见护送人员穿得单薄,他就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披在战士身上,并严肃地说:“这是政委的命令”[3]325,快穿上;在武篆区临时野战医院,邓小平心疼地问一名伤病员:“你是怎么掉了一块肉的?”[5]随后亲自找来南瓜瓤给战士治伤;在武隆区坡晚村筹粮点,邓小平关切地问群众:“运粮的路远不远,妇女可少挑点嘛,可别累坏了。”[1]65

邓小平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心头,在左右江地区考察工作,他不扰民:1930 年春,邓小平曾去一壮族贫民家里访贫问苦,主人见邓小平是上面来的客人,准备杀鸡款待,邓小平极力阻拦,并找来一战士做翻译,直到主人罢休为止,并说:“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气,煮点青菜就行。”[1]51晚上和士兵一起打地铺睡觉,邓小平把主人取下给他当床板用的门板重新上好,并从墙角拉来一张平时晒谷用的竹子,熟练地铺在地上。在群众家里,邓小平“看到群众挑水困难,他便跑到很远的山泉边去洗脸,没有房子,跟护送人员一起搭地铺,夜里,他珍惜老乡的灯油,见油灯点着两根灯蕊,就拔掉一根”[6]。故群众赞叹:“邓政委像我们壮家人一样。”[1]55邓小平的殷殷爱民之情换来的是民拥军:“仅从1930 年6 月至9 月,红七军就由4 000 人扩大到7 000 人。”[7]

二 深入体察民众疾苦,把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

邓小平来到左右江地区,是怀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志愿来的。由邓小平等人署名签发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本军应革命之要求而产生……以解决民众痛苦为职志”[8]170这里邓小平把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而要解除民众痛苦,首先要了解民众的痛苦是什么。

“与民众同甘共苦是我们红军的本色。”[9]132邓小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善于接近少数民族群众:1930 年春耕时节,邓小平来到东里屯一农户身边,亲切地问:“老哥,这块田是你分得的吗?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分得几亩地,个个都能作工吗?”[9]132说罢就卷起裤腿帮农民犁田。这样的例子很多。据妇女干部黄美伦回忆:“邓政委经常坐在我们壮家的火盆边,说个没完。”[1]53邓小平就是这样通过帮群众干活、交朋友、拉家常等途径,来了解群众的疾苦。

在调查方法上,邓小平善于抓典型,注重对基层干部、受苦最深的农民两类人群的调查了解工作。如1930 年,向龙州干部宛旦平了解左江地区的情况;向东吞村黄本朝详细询问当地农民运动情况;向向都县黄绍谦了解他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向思林县真良村、兰芳村的邓昌利了解兰芳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情况;向河池牙吉村谭立国了解农民运动情况等。通过对基层干部的调查,邓小平就决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对受苦最深的农民,邓小平则侧重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吃饭,有田地没有?你们有什么要求,起来革命,你们敢不敢?”[3]345

这些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为邓小平制定政策、解决左右江地区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对工人:增加工资、减少时间,待遇改良,失业有保险;对农民:组织农协,租税尽取消,土地归农民;对士兵:改良待遇,废除肉刑,提高生活,官兵平等,既得参政权,又有土地分;对商民:废除苛捐,取消杂税,保护贸易,绝不扰商民;对敌军:只打军阀,不打士兵,不究团丁;对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对社会:抚恤老弱,救济赤贫。”[8]170-171且这些惠民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其中邓小平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具有开创性。左右江地区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对土地的要求程度不一,邓小平强调“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办法均要经过全乡群众大会或代表会议决定”[8]207,即分配土地的方案要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瑶民不愿下山,则分山地给他们。”[8]206由于邓小平工作的细致入微,左右江流域农村出现了“分田又分地,没有谁争论”[10]的良好局面。

三 善于走群众路线,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土地革命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强调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呼声,找出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右江地区土地革命后,邓小平与雷经天等同志从平马出发,一路检查了恩隆、思林、向都等县党员干部分配土地工作的情形,发现个别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站在群众之上,去命令群众分配土地,他们并不考察各地实际的情况、土地的关系、农民的成分、群众的要求与情绪,也不管群众对于分配土地办法的意见怎样,只是很简单的由自己头脑中想出一种分配的办法……恩隆及许多地方就犯了这一毛病。”[8]257邓小平批评恩隆县的个别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去做细致的社会调查工作,以拍脑袋的方式主观随意地分配土地,严重脱离了群众,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思林等县地方苏维埃委员利用地位或者保存着其原来私有之土地,或者分配水田、肥田给自己及自己的朋友亲戚,而将瘦田、旱田分与贫农、雇农,违反了贫农、雇农的利益……”[8]257思林等县的个别党员干部则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三是“果德、恩隆等县至今尚未分配土地,因为各县苏维埃政权多半操于富农及动摇知识分子之手”[8]257。可以看出,这两个县的干部工作能力较弱,土地革命工作推动难度大。

邓小平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要同这些错误倾向做斗争,要求各县去自查自纠,认为只有纠正干部上述不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作风,“土地革命工作才能够深入”[8]257。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整改措施:“现各县党分配土地应注意以下几点:如发现某处分配土地不当,则应召集群众大会讨论解决办法,必要时可举行重新分配;分配土地时应鼓动群众,提高其情绪,了解其意义,要有群众的行动,分配土地的各种办法,应向群众作详细的解释,根据群众大多数意见决定之。”[8]258强调分配土地时应走群众路线。这些政策和做法,符合各阶层、各民族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在执行中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村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后来邓小平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也指出了这点:“怎么分配土地,由群众在乡苏维埃大会中自己选择。”分配土地中有许多的问题我们是个别的解决。邓小平以人民高兴不,满意不,做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了。后来右江地区的土地革命“群众非常满意”[3]317。

在邓小平的带动下,从领导人到一般干部群众、红军战士到赤卫队员,在他们的行动中都自觉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关心人民的疾苦,左右江地区涌现出一批如韦拔群、雷经天、张云逸、李明瑞等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领导干部。

四 宣传工作细致入微,让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

为了使群众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党和红军,早在1929 年9 月广西第二次党代会上邓小平就确定了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的方案:“编辑农民运动丛刊,编印农民补习所课本,调查全省农民状况、编定农民运动宣传大纲、出版关于农民运动之各种刊物、编定农民补习课本、编制农民歌曲,组织农村教育委员会。”[8]45-46他认为“宣传工作之深入,都是调动群众之准备”[3]101,提出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邓小平还指示在进行宣传时,要把农民切身的痛苦与党的政治任务相联系起来,认为“我们决不仅领导他为废除苛捐杂税而斗争就够了,我们一定还要告诉他废除苛捐杂税只有在红军才可以真是这样做。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认识党”[3]128,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

左右江地区的宣传工作,邓小平是这么部署的:一是亲自深入到干部群众中去做细致的宣传工作。1929 年11 月,邓小平来到百色五中做周末演讲,使师生们了解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意义、目的和步骤,鼓动他们投身革命工作。二是组织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队伍,深入到各地去宣传和发动群众。邓小平亲自创办的《右江日报》1929 年12月18 日便登有《宣传队下乡情形》,向群众宣传工农痛苦的由来及解决的办法等。三是多管齐下。以书籍、报刊、标语等为载体,用山歌、粤曲、顺口溜、标语、通告、布告、文件、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宣传和武装群众,如《工农兵识字课本》一、二册,两册课本仅几千字,就宣传了党的性质、共产主义理想、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剥削阶级的本质等。《右江日报》设有评论、电讯、新闻报导及少量的文艺作品等内容,每日一期,在宣传群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红七军在百色写的标语:“打倒欺骗民众的国民党军阀,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农,红军官兵夫待遇一律平等月饷贰拾元。”[8]93这些口号符合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与要求,特别能引起群众的拥护。由于宣传工作细致入微,左右江地区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了土地革命,据1930年8 月统计,“仅东、凤两县农民加入红军已有6 000人。”[4]426

重温邓小平在左右江地区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与民众同甘共苦是我们红军的本色”的领导艺术,以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郭敏路,程贞生.邓小平与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凌绍崇.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3):1-7.

[3]中共百色市党史办.右江风雷:邓小平与百色起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辑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5]刘金田.邓小平的历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65.

[6]朱方.从广安到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03.

[7]梁明辉.邓小平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作风[J].右江师专学报,1999(4):24-28.

[8]左右江革命历史调查组.左右江革命史料汇编:第二辑[M].内部资料,1978.

[9]黎国轴,严永通.韦拔群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曾启强.邓小平在东兰[J].广西党史,2003(1):16-17.

猜你喜欢
分配广西土地
我爱这土地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分土地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