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研究①

2014-03-30 19:23:45申晓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地校园文化特色

申晓伟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研究①

申晓伟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自觉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质,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充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打造特色高职文化品牌。

地方特色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自觉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程中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或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入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构建高职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1 把握校地文化融合的着眼点,确立融合理念

地方传统文化是与特定的地域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地方因地方特点而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受特定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间习俗、人文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凝成。“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和大学教育的各种认识和观念的总和,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包括大学人的大学观、教育观、人才观、职业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1]这两种文化由于地缘上的亲密关系而不可分割,由于主体上的相对独立而又各具个性。从文化的作用机理来看,把地方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当中,有利于传播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影响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有利于挖掘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特色;有利于凝练具有时代要求的校园精神,积蓄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正能量。为此,在校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正确理念。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的特色。二是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气。三是以高尚的精神为引领。要以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为根,积极培育和践行学院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以优秀的产品为载体。要着力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产品,营造浓郁的高职文化氛围。

2 选好校地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融合内容

“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而非外部的机遇和手段。大学必须有认识和坚持自己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2]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增强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感染力、渗透力为切入点,以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充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编研本土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资源,搭建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教育、传播和宣传平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职业特征、高教特点的高职文化品牌,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地方、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2.1 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按照立足地方、文化育人的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在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促进良好院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二是举办地方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解读地方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地方的原则,提炼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学案例、典型乡土资源,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四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入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针对性。

2.2 挖掘地方文化人物,编写特色文化教材

高职院校要按照兼收并蓄、提升内涵的思路,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建设特色文化教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保证。一是编写特色文化读本。以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地方典型人物为主体,提取人物典型事迹,挖掘人物精神品质,吸取人物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二是编写特色专业教材。在旅游专业中,把地方人文历史融入专业课程,讲清楚地方人文历史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编写特色通识教材。在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中,增加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融入地方乡土文学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3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要按照开放建设、重在利用的思路,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特色教育基地。一是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沟通合作,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基地多元化建设模式。二是根据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要求,开发专题培训项目,搭建专题培训平台,增强教育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三是制定特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教育基地,感受地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提升素养,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价值体系。

2.4 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按照活跃氛围、提升品质的思路,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一是借鉴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文化艺术节、地方民俗文化展、特色书读书活动等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文化企业以及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在教育、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自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三是以典型引路为手段,定期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把地方本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作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现实教材,在全校营造立足本职、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四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展“学院精神”的征集活动,培育和践行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以致用,自强不息。

2.5 注重地方文化传播,推动特色文化宣传

高职院校要按照传播为主、创建品牌的思路,利用校内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学术刊物、教学环境等阵地,加强对地方文化成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一是抓好观点宣传。重点宣传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报告、讲座、发言,让我们的专家说话,给人以深刻启迪。二是抓好人物访谈。密切关注地方文化建设的新视点,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访谈,传递他们的声音,引领校内师生,扩大社会影响。三是抓好活动宣传。深度剖析特色文化活动,挖掘经验,培育典型,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创建融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

2.6 着眼地方文化创新,加强特色项目研究

高职院校要按照以研促建、研建并举的思路,紧跟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加强特色项目研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一是加强课题研究。把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地方历史人文研究、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等列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撰写理论文章。抓住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动态、新趋势,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围绕前沿热点问题撰写重点理论文章,直面当前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成果使用效益。三是搭建学术平台。以学院为主体,联合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每年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强学术研讨,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

3 抓住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强化融合保障

大学文化要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拥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家乡和故土,开拓途径,开阔思路,融合地方文化[3]。校地文化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机制保障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彻底突破制约校地文化融合的机制瓶颈,打破与学校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整合和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着力构建多元开放、有机融合的文化建设体系,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文化既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更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它是广大师生的精神之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基。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知识的灌输、普及和渗透,打造“高职文化”品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院形成“以文化凝精神、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树形象”的发展新局面。

3.2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在学院层面要成立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从总体上部署和安排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宏观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学院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建相应的研究和建设团队,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关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牵头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宣传统战部要牵头做好特色文化的宣讲、提炼和传播工作。工会要负责针对教职员工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教务部门要牵头组织专业系部做好校本教材、文化读本的开发和实施、特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学工部门要牵头组织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管理部门要牵头搭建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平台,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3.3 开放建设,强化保障

高职院校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开放建设、校地融合的文化特色建设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人脉资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和支持。要在载体上积极搭建院系两级特色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网站、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教育论坛、专业讲座、青年学习节、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要在政策上切实保障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把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经费纳入学院总体预算,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软硬条件。

总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高度,从继承、发展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出发,来认识,来研究,来探索。”[4]校地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高职文化自觉的价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建设高品质的高职特色文化,大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王少安,侯菊英.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8-9.

[2]眭依凡.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9.

[3]浦玉忠.实现五个转变,提升地方行业高校办学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6 -37.

[4]胡显章.以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7-19.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710

A

1674-5884(2014)06-0129-03

2004-02-18

申晓伟(1974-),男,湖南邵东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校地校园文化特色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